华严寺(Huayan Temple),位于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历史沿革
辽重熙七年(1038年),薄伽教藏殿始建。
辽清宁八年(1062年),华严寺始建。
辽代末年,华严寺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金天眷三年(1140年),华严寺重修,重建大雄宝殿。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华严寺被没为官产,改大雄宝殿为大有仓。
明宣德年间,华严寺重修。
明景泰五年(1454年),华严寺重修。
明成化元年(1465年),华严寺重修。
明万历初年,华严寺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明万历九年(1581年),华严寺上寺铺设砖砌甬道,台上加设栏杆,并立木坊于巷东,坊下建石桥,铸洪钟,建禅堂。
清朝初期,华严寺仅存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两座大殿。
清康熙年间,华严寺重修。
清雍正六年(1729年),应州知州章宏捐资重修华严寺。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华严寺增建天王殿、暖阁抱厦。
清光绪四年(1878年),华严寺大雄宝殿添绘壁画。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华严寺修缮,并增建南北二楼。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华严寺修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华寺大重修。
20世纪50年代,华严寺海会殿被拆除,仅存台基。
1952年,华严寺被辟为山西省大同市古迹保养所。
1955年5月,山西省大同市古迹保养所迁出华严寺,华严寺上寺被辟为山西省文管会大同田野清理组。
1959年,华严寺下寺被辟为大同市文物陈列馆(
大同市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1964年,华严寺上下两寺合并,交由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管理。
1984年,华严寺再次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交由山西省大同市佛教协会管理,下寺由大同市博物馆管理。
1987年,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修缮。
1993年,华严寺大雄宝殿西北檐柱倾斜,东南屋顶塌陷数平方米。
1997年,华严寺大雄宝殿开始修缮。
2000年,华严寺大雄宝殿修缮完成。
2008年,华严寺根据记载修缮并重建,恢复了辽金时期格局,并将上下两寺重新合并。
建筑格局
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橱和天宫楼阁等。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
建筑特色
华严寺的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华严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却也存在着很多建筑依然保留着传统汉族建筑的布局习惯,如海会殿依然坐北朝南,这是由于当时
契丹族与汉族传统风格得到了融合,华严寺建造时多用居于幽、蓟、并等地的汉人熟练工匠。不仅如此,一些建筑细节甚至能看出其他民族的特色,整体建筑在艺术处理上古朴、大气,细节方面不失灵活与细腻。建筑艺术以适用为主,在庙宇装饰上,艺术则趋向于精雕细琢、显得华丽富贵,矛盾中充斥着和谐,这正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妙反应。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形平面,两侧为明朝时期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前檐当心间与梢间装板门,外施壶门牙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斗拱硕大,外檐斗拱五铺作,双抄重拱计心造,补间分施斜拱。梁架原为彻上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增补平棊,清代施以彩画。
大雄宝殿内部为扩大殿内空间,便于礼佛,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殿内佛坛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均为泥塑。两侧塑二十诸天,均为明朝时期的文物遗存。四周满绘壁画,为清朝时期作品。画面高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殿内置有一座仿明代大同城乾楼制作的木构模型,高2.5米。
薄伽教藏殿
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殿,作为藏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大殿台基高阔,月台敞朗。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生起显著。
薄伽教藏殿内环绕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三十八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时期藏经一千七百余函,计一万八千多册。经橱之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拱十八种之多。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勾栏、栏板均剔透雕刻。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壁藏规制严谨,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三十一尊。
文物遗存
辽代塑像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佛坛上供奉有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整体分成三部分。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彩塑位于中间一组,以过去燃灯佛为主尊的雕像位于左边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主尊的彩塑位于右边一组,均为中国现存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为最,其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轻抬左脚,重心移向右腿,被
郑振铎誉为“东方维纳斯”。
清代壁画
华严寺大雄宝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其内容全部为佛教题材。包括:佛本行经变、佛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十八罗汉、禅宗传嗣等。由于大雄宝殿在之后的兵火中焚毁,后代在旧址重建补绘了焚毁的壁画。壁画重绘时沿袭原壁画的内容和布局,重彩加以描绘。1997年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墙壁藏经柜下,发现了两处底层壁画,虽色彩剥蚀,画面已不甚清晰,但仍有金代遗风。其余区域画风格明显不同,是清朝时期重绘后的结果。大雄宝殿的壁画历经不同民族、文化的洗礼,延续着不同文化的基因。
历史文化
华严寺与天津
独乐寺、辽宁
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
文物价值
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华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
交通路线
山西省大同市内乘坐38路公交车,在华严寺站下车前往。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政府距离华严寺约3.9千米,驾车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