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
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建校时创办的四个院(系)之一。也是学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科覆盖面宽的学院之一。学院以能源与环境工程为学科背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设置宽口径的本科专业:
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
学院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动力工程系)是
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建校时创办的四个系一。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在东湖之滨、喻家山麓正式成立,由中南地区几所主要大学的动力方面的教师和专业组成的动力系也同时成立。纵观学院的发展历程:五
十年代,经历了艰苦奋斗、组建专业的创业阶段;六、七十年代,渡过了“文化革命”的
十年浩劫,进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八十年代,迈上了教育质量和学术地位全面提高的新台阶;九十年代,教学和科研得到了快速发展,迎来了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新纪元。
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组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培养本科生,60年代初开始培养研究生,70年代以后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1981年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和内燃机学科首批获准设立硕士点、博士点;1984年、1990年相继设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点;1988年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准建设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1年建成、对外开放;1991年建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热能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国家级优秀
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与环境工程、动力工程自动化8个博士培养二级学科,7个系、研究所和研究室。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学科平台、热科学与流体科学研究中心,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平台系统。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35人,副教授3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60%。近年来,有14人分别获得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次受聘为国家“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
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高校青年教师奖”, 3人被评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 3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1人获得“霍英东基金”。部分教师还被聘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煤燃烧科学与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牵头科学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煤和油燃烧污染排放机理与防治规律、湍流燃烧反应流体力学及其传热特性、高效低污染先进燃烧技术、燃烧检测诊断与优化控制、能源动力装置性能评价及故障诊断、多相流及传热强化、空间环境等极端条件下的燃烧和传热传质、生物传热大功率密度换热系统及器件、新能源及节能新技术、高效低污染及高功率密度发动机新技术、内燃机电控、制冷与超低温工程传热传质、热声转换、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复杂流动、大型火电和水电机组稳定性及状态监测等。
“十五”以来,学院完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300多项,获科研经费近1个亿,其中,牵头和参加了7项“973”项目;获“863”项目7项;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5项;国防预研类项目5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授权的发明和
实用新型专利近50项;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600余篇;形成了以前沿基础研究为龙头,以能源与环境先进技术研发为支撑的完整科研体系。
在校博士研究生146人,硕士研究生340人,本科生1648人。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有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10本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半个世纪以来,培养了逾万名高层次人才,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欧美和国内著名大学、企业、政府机构中的杰出人才。
学院已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约有20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讲学、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些年来,学院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2001年召开的“国际能源转换和利用”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会议论文集为EI和ISTP收录。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合作研究的项目有6项。
学院将在应用领先、基础突破、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培养栋梁人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保持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把重点和特色学科建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
专业介绍
A组(制冷与低温、流机)专业方向介绍
B组(热动(燃烧)、水机)专业方向介绍
C组(动机)专业方向介绍
D组(过控)专业方向介绍
E组(核电)专业方向介绍
实验室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热物理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系
流体机械及工程系 制冷与低温工程系 动力机械及工程系
热能动力工程研究所 中心实验室
在研项目
2006年在研项目
序号 项 目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2 舒水明 ****的优化型式及热稳定性研究
4 舒水明 保护热板法实验测量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5 丁国忠 高频热声热机的频谱理论和实验研究
6 张晓青 回热器性能试验装置
7 陈焕新 煤代油后CO2压缩机运行工况分析及研究
9 何国庚 液氧液氮冷量互换放散氧气液化回收装置
10 舒水明 蒸汽制冷相关技术预研
11 周良弼 368汽油机功率扭矩计算分析
12 高世伦 636M主动力系统的声模拟系统研制
13 蒋炎坤 750直列三缸
高速发动机的测控策略设计与编程
14 黄荣华 EQD180N-20
天然气发动机活塞温度测量与分析技术
15 成晓北 H190柴油机机旁电动辅助系统(滑油、冷却)设计
16 张煜盛 TBD620增压柴油机活塞温度测量
17 黄荣华 YC6M360-20型柴油机气缸盖复杂流动与传热的整体数值模拟及试验研
18 黄荣华 柴油机机体缸盖冷却流场计算规范研究
20 黄荣华 柴油机冷却润滑试验系统
22 高世伦 大型水电机组维修仿真及
可视化技术研究
23 叶晓明 动载活动轴承热弹流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研究
24 魏明锐
二甲醚发动机燃料超临界雾化与蒸发的机理研究
25 张煜盛 二甲醚燃烧边界条件与燃烧化学协同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26 蒋炎坤 管系减震降噪问题研究
27 黄荣华 纳米远红外复合材料油、气环保节能器试验
29 高世伦 三自由度电动平台
30 陈国华 小型汽油机数值分析与应用
31 高世伦 信号调节器变压器等器件研制
32 张宗杰 中小型船舶节能和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33 刘根凡 凯龙化工集团乳化器在线安全监测系统
34 陈良才 轻柴油蒸馏仪馏出量的新型光学检测方法研究
35 刘根凡 全血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研制和开发
36 李华飞 热浸铝钢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的形成机理及预防
37 舒朝晖 旋转切向流强化中药膜微滤的机理研究
38 丘纪华 #8炉冷态试验及热态调试
39 张世红 45/2.45-M1型CFB锅炉燃烧技术
40 陈 刚 660MW机组锅炉非
设计煤种高效低污染燃烧的研究与优化调整技术
41 郑 瑛 CAO碳化煅烧循环分离CO2的机理研究
42 郑楚光 o2/co2循环燃烧及污染物的协同脱除
43 曾汉才 催化处理
活性炭纤维联合脱除S02/NOX/HG污染物的研究
44 熊友辉 动力配煤理论和预测方法的综合研究
45 柳朝晖 非等温气粒两相湍流中颗粒所见标量统计特性研究
46 郭照立 格子Bloltzmann方法的原理、模型及应用
47 陈 刚 广州发电厂锅炉燃煤拓宽适应性改造技术开发
48 张世红 混煤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49 周英彪 火力发电机组启停、调峰成本软件分析及开发
50 郭 欣 基于
密度泛函理论的燃煤烟气汞吸附气固反应机理研究
51 陆继东 基于模型化方法的
罩式退火炉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
52 陆继东 激光感生击穿光谱煤质测量原理与技术研究
53 姚? 洪 碱金属、重金属及未燃净碳对汞多相氧化研究
54 孙路石
焦作爱依斯万方电力有限公司#1炉燃烧器改造
55 傅培舫 矿物共融影响粉煤焦燃烧机理与SCT模型的研究
57 孙路石 来宾电厂2#锅炉燃烧系统
58 周怀春 裂解炉辐射段流场、温度场模拟软件开发
59 周怀春 煤燃烧实验台研究开发与制作
60 徐明厚 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与协同脱除
61 徐明厚 燃煤污染及其综合防治
62 张军营 燃煤重金属脱除的研究
63 熊友辉 燃烧红外气体分析法在线飞灰含碳量测试系统
64 周怀春 燃烧
三维可视化诊断及机组负荷控制新技术研究
65 徐明厚 燃烧污染与排气进化
66 周怀春 燃用无烟煤锅炉煤种适应性分析
67 周怀春 热轧厂3号加热炉三维温度可视化监测系统
68 陈 刚 沙角C电厂燃料设备点检工作平台开发
69 丘纪华 沙市热电厂#9锅炉空预器性能试验
70 丘纪华 沙市热电厂7、9#炉燃烧调整
71 丘纪华 沙市热电厂9号炉冷态试验及热态调试
72 张世红 双床并置流化床超高温烟气发生技术
73 熊友辉 填埋场气体质量流量测量系统研制
学科等级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
工程热物理 二级
热能工程 二级
动力机械与工程 二级
流体机械与工程 二级
制冷及低温工程 二级
化工过程机械 二级
能源与环境工程 二级
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