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吸蜜鹦鹉
鹦鹉科吸蜜鹦鹉亚科鸟类
华丽吸蜜鹦鹉(学名:Saudareos ornatus)是鹦鹉科、吸蜜鹦鹉亚科的鸟类。体长25厘米,体重100-120克。鸟体绿色,羽色鲜艳。前额、头顶和耳羽上方为深蓝紫色,耳羽下方红色;下颏、喉咙和胸部为橘红色。上尾呈深绿色,尾羽外侧有黄色边框。外部尾羽的基部呈粉红色。虹膜红色,鸟喙橘色。幼鸟体色较浅,鸟喙较暗。
动物学史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在其《自然系统Psittacus ornatus
TrichoglossusSaudareos
形态特征
华丽吸蜜鹦鹉体长25厘米,体重100-12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和耳羽上方为深蓝紫色,耳羽下方红色;颈背两侧饰有新月形的黄色斑块。头部后枕布满了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点,带有深蓝滚边;下颏、喉咙和胸部为橘红色,每片羽毛均带有很宽的蓝黑色滚边;上体一般呈鲜绿色,披羽上有不同程度的黄色小斑点。一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边缘为黑色。翅膀内侧覆羽黄色;除了覆羽是黄色和绿色的,腋窝黄色。下喉部和胸部有不同程度的红底紫色条纹。下面的其余部分是绿色的,有淡黄色的滚边。尾巴内侧黄色,翅膀的下面是黑色的,大腿黄绿色,腹部浅绿色,有深绿色条纹。黄绿色的尾下有亮绿色的尖端。上尾呈深绿色,尾羽外侧有黄色边框。外部尾羽的基部呈粉红色。虹膜红色,鸟喙橘色。幼鸟体色较浅,鸟喙较暗。
栖息环境
华丽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约1000米高的山区森林,偶尔会前往邻近村落或是花园区活动;会避开密集的雨林低地区。经常出没于沼泽森林以及有淡水的沼泽林区。它们还存在于树林、正在再生的土地、林缘附近、分散的灌木丛中、包括椰子种植园在内的耕地中。它们通常喜欢空旷的地方,从不冒险深入原始森林。在主岛的北部和中部,这些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而在南部,它们可以爬到海拔1500米的地方。它们的首选栖息地在300-500米之间。
生活习性
行为
华丽吸蜜鹦鹉主要成对或聚小群生活。有时,当它们在果树或森林边缘觅食时,在比较高纬度的地区它们会和同属中的黄绿吸蜜鹦鹉混群。受益于稳定的气候条件,这些鸟类一般是留鸟。在繁殖季它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通常会聚集庞大的数量于充满花朵的树上觅食;华丽吸蜜鹦鹉生性活泼大胆,并不十分怕人,当它们觅食的时候可以在有限的距离内接近观察;叫声尖锐刺耳,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吵杂的鸣叫,相当显而易见。
叫声
在飞行中,华丽吸蜜鹦鹉会发出刺耳的“克雷特……克雷特”声。它们还会发出高音调的“wee-ooo-wee”和各种口哨声。整个曲目由尖锐而不和谐的类似哭声完成。所有这些叫声都比黄绿吸蜜鹦鹉的叫声不那么沉闷,更沙哑,更有穿透力。
食性
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该物种是素食鸟类:它们的大部分食物包括花蜜、花粉和水果。觅食时,这些鸟会大量集中在开花的树木上。柚木属和木麻黄属树木的种子也可供食用。主要以花蜜、花朵、水果、野草种子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繁殖方式
在野外华丽吸蜜鹦鹉的繁殖季为9月;多数鸟类在9-10月处于繁殖状态。通常每窝产3枚卵,孵化时间为27天。雏鸟晚成性,孵化后亲鸟仍会照顾幼鸟14天左右。
人工繁殖华丽吸蜜鹦鹉的难度不高,可以提供20×20×3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2枚卵,偶尔也会产下3枚,但不是每枚都会顺利孵化;孵化期26-27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8-10周;幼鸟羽毛长成后亲鸟还会喂食它们约14天,之后应该把幼鸟取出手养,否则亲鸟会因为要驱逐幼鸟而攻击咬伤它们。
保护级别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据描述,华丽吸蜜鹦鹉很常见,在当地非常常见,总种群数量超过50,000只(Juniper and Parr 1998年)。
趋势解释:该趋势尚未量化,但由于该物种受到一些诱捕压力,因此可能正在缓慢减少,尽管它不需要原始森林,但在低地最常见,因此可能受到栖息地丧失的影响。
参考资料
Trichoglossus ornatus.World Parrot Trust.
Trichoglossus ornatus.The IUCN Red List.2023-0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1 22:19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