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北京市公办高校
华北电力大学(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华电(NCEPU),位于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组成的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首批成员。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50年9月,电力职工学校成立于北京西城区大盆胡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1951年9月,电力职工学校迁往天津,成为天津工业学校之“一部”。1952年6月,电业职工学校在北京西直门外广通寺旁建立新校区,9月,电业职工学校由天津回迁新校区并更名为北京电气工业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3年5月,北京电气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工业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10月,北京电力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8年10月4日,北京电力学院成立于西直门北下关。北京电力学校改为北京电力学院之中专部,次年中专部变为相对独立和北京电力学院共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直管,并由电力学院代为管理。1959年2月21日,北京电力学院隶属国家水电部管理。
1960年,北京电力学院在北京海淀区清河小营四拨子新建新校区并迁入清河校区,隶属水电部管理。中专部彻底分离留在原处并再次启用北京电力学校校名。1961年9月始,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3个专业的教职工41人、学生230人以及教学设备等整体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后又有发电、电自合高压的研究生转入成为北京电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64年,北京电力学院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整体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65年,北京电力学院培养了由教育部安排的4名动力工业经济与组织的越南学生,成为学校首批招收的留学生。1969年11月7日,因配合国家战备需要,北京电力学院迁至河北邯郸岳城水库,北京小营剩余部分成立留守处,通信兵419部队入驻北京小营校区。
1970年10月17日,北京电力学院由邯郸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经历了前后两次搬迁,学院人才资源特别是师资流失,教学、生活设施严重损坏。12月,学院进行了“文革”以来的第一次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122人,分为发电、电自、热力、热自4个专业。学员中初中文化的有87人,高中文化的有24人,不到初中程度的有11人。
1972年9月,学院改由电力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73年12月,学报创刊。之后又相继出版了《华北电力大学》(社科版)、《现代电力》《电力科学与工程》等学术刊物。1977年8月,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院开始招生。1978年2月,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9月,河北电力学院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学校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华北电力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79年2月5日,水电部批准在北京清河小营旧址尚存校舍成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该部由华北电力学院和水电部电科院院合办,以华北电力学院为主。
1980年,华北电力学院设立电子工程系。1982年9月,学院获批首批3个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厂工程、理论电工)的硕士授予权。1984年6月1日,北京小营校区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校园划归电子部管理学院(即1969年入驻学校的通信兵419部队)。学校开始招收首批工程硕士。
1985年7月23日,水电部批准在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并于同年7月24日挂牌。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署实体办学和管理,由华北电力学院统一管理。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北电力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学院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完备的人才培养层次和体系。
1983年12月27日,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由水利电力部与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该学院是在水利电力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由华北水利水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科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1984年4月4日,水利电力部教育司提出学院办学方向以经济管理类为主,办成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本科。
1990年9月,能源部决定,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与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行一体化办学,初步形成“两院联合办学”的北京校区格局。1992年10月,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后的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发展规模4000人,是集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为一体,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工科院校,学院隶属能源部和北京市双重领导,以能源部为主。
合并组建
1995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同意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北京部分。校部和北京部分分别由电力工业部和河北省、北京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电力工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撤销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的建制。1996年12月,学校开始启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确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工业自动化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为重点学科。
2000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华北电力大学继续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开办并管理。2000年10月16日,学校与河北城建中专共建办学,成立建筑工程系。2001年1月,学校“211工程”通过专家组整体验收。2002年7月10日,学校与河北省电力公司合作举办的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现已转设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挂牌。
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国家教育部共建。
2005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高等学校行列。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2006年,两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本部设在北京,在保定分设电力工程系和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在水利水电学科和风能动力等学科基础上,整合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研究方向,成立了中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同年12月,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核电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学校独立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国家首批培养核电人才的高校。2011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7月,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9月,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2017年5月,华北电力大学与张家口市、国网节能公司共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技术研究院。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11月,学校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手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16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0所高校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
2018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月,中国第一家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成立。该研究院的成立获得了科技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的联合支持,主要工作为专业咨询与能力评估、优秀实践引荐及宣传、多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与政策交流组织和协调。9月,学校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首批成员。
2019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11月,华北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2020年7月,学校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2月,学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正式获批。8月,学校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2023年11月,华北电力大学正式加入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北斗星链”计划。
2024年1月14日,华北电力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成立。2月,学校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4月,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华北电力大学院内,华北电力大学体育中心工程实现主体结构封顶。6月,华北电力大学发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资格预审公告”,宣布该校将建设雄安校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67个本科专业。2024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部35个招生专业,保定校区31个招生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设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强和前1‰行列;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自设交叉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有专任教师209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82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190人,硕士生导师1009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22-2023学年,华北电力大学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8项;获评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项、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5项;获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7项;获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6项;获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2项。2023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24年,学校学生荣获2024CUBAL女篮冠军。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还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在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同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举办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和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校长论坛,中波17所大学共同签署《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合作备忘录》;接待捷克教育部官员;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会议。承办科技部中亚地区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培训班;承办商务部巴西电力特高压技术规划与发展研修班;承办商务部坦桑尼亚电力系统运营与管理研修班;承办商务部非洲法语国家电力官员研修班;配合“中国——欧盟研究及创新伙伴计划”实施,完成该计划中国区办公室相关工作。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44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自“十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30余项。
2020年,华北电力大学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教师获批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3项。在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3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研经费合同额突破8亿元,较上年增长14%。学校参与项目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的项目获得省部级或社会力量设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立技术转移转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通过ISO9001:200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分为校部图书馆及保定校区图书馆,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图书馆馆舍总建筑面积达3.56万平方米,各类阅览座位4168余个,其中电子阅览室座位400余个。全馆拥有中外文数据库40余个,内容覆盖了本校各学科专业。收藏有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共9000余册,光盘音像资料3万多件。
截至2021年7月,校部图书馆实行主馆和主楼分馆(校主楼C座)两处办馆,馆舍总面积18689平方米,阅览座位1984个,采用开放式借阅一体化格局,并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设有科技、社科、文艺、工具图书阅览区和外文书刊、中文报刊、科技期刊阅览室。此外,还设有读者培训教室和信息共享空间。
截至2023年9月,保定校区的图书馆由总馆和二校分馆及老馆书库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阅览室座位1800余个,每周开馆达时间108小时,藏书120万册,订有中外文现刊1100余种,过刊合订本7万余册。其中2002年8月启用的总馆,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藏书60余万册,阅览室座位近1000余个。2005年9月启用的二校分馆,面积6548平方米,阅览座位700余个,藏书近20余万册。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以电力科学技术为主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4年创刊,为双月刊。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被中国知网、超星、万方数据、维普等国内外多家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2019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布了《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该目录“能源与电力综合专业”T3级。报道范围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经济、电力市场、继电保护、通信及自动化、综合能源、新能源电力系统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95年7月创刊,为双月刊。本刊是“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书生数据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和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有“能源与环境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法律与政治”“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人文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现代电力》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电力科学技术类专业性学术期刊。1984年12月创刊,为双月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也是一本更关注现代电力和综合能源技术的电力学术期刊,服务于全国各高校、电网企业、发电公司、设计院、研究院以及新技术公司等所有新能源电力系统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在202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学科排名第18位。
电力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电力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为双月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华北电力大学校名中文全称标准字体为手写体,校区名称采用设计字体,英文全称标准字体为ArialBold字体。
华北电力大学校标采用蓝色和红色为基调色,蓝色体现了华电珍视环境,关注生态,实现可持续、科学和谐的发展理念;红色象征着华电人激情勃发,迎着朝阳跨越前进的豪情与壮志。两种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电人追求科学、和谐、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的美好愿景。校标中心红色的“E”字是Electric Power(电力)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办学特色。白色的“U”字端庄稳重,是University(大学)的缩写,预示着这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正朝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进。校标下方有“1958”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文“华北电力大学”字样,下方是英文“华北电力大学”字样。
华北电力大学校旗包括中文式样和英文式样两种,分别由校标和“华北电力大学”中文或英文字样组成,采用蓝色为基调色,辅以白色校标、校名。白色校标居旗帜中上端,中文或英文校名居旗帜中下端。校旗设三种规格,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精神文化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就是力量。领导班子的团结、教工之间的团结、学生间的团结、领导与群众间的团结、师生间的团结,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勤奋办学、勤奋工作。学生要勤奋学习,教职员工要勤奋工作;只有勤奋才能出成绩、出成果,才能转就辉煌的业绩。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干实事。创新是事业的灵魂。创新就要创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的先进文化。学校要成为创新的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变、追求不止,始终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步凝练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
自强不息:学校适应国家能源电力实业的发展需求而诞生,在改革发展和新世纪的发展中壮大,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做大做强,努力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团结奋进:学校在发展历程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不断实现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实行北京、保定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师生员工团结一心,高举一个大学的旗帜,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爱校敬业:既是华电人职业道德的根基,也是学校繁荣昌盛的维系;既是华电人所秉持的价值标准,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追求卓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6月,华北电力大学共有在册学生社团79个,涵盖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六大类别,会员总数约5800人。华北电力大学广播台、华北电力大学蓝之焰青年志愿者协会、华北电力大学《华电小报》杂志社等被评为2023—2024学年优秀学生社团。
蓝之焰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6年10月,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自愿组成的志愿公益类社团。截至2023年4月,该协会共有在籍协会成员188人,注册志愿者13968人,下辖20余个志愿服务队,长期运营有“晨心相教”、“e抹夕阳”、“‘衣’往情深”等优秀志愿项目,曾荣获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项目奖、2022年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和2022年度“大学生在行动”优秀社团等荣誉称号。
华北电力大学广播台成立于1968年,下设直播部、录播部和新媒体部,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中午的录播、晚上的直播和新媒体运营,同时负责校内音柱的运营管理。举办“音”为有你配音大赛,配合推出《星火之音》《讲党史故事》等校内特色广播栏目,与此同时,还保障开学典礼、运动会、教师节表彰大会、元旦晚会、毕业典礼等学校大型仪式活动的播音工作。
《华电小报》杂志社成立于2015年,是以华电学生为主体创办的公益性小杂志,作者和读者群体都是以华电的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为主,并向学校师生免费发放。《华电小报》宗旨是:展现师生风采,丰富校园文化,歌唱美好青春,传播正能量。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8月,华北电力大学有北京校部和保定两个校区。2024年6月,华北电力大学发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资格预审公告”,宣布该校将建设雄安校区。
北京校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农路2号,截至2024年8月,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有教职工近31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
保定校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一校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永华北大街619号,保定校区二校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华电路689号。学校设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数理系、法政系、英语系。
雄安校区
华电雄安校区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东至城市道路1-NB1,南至城市道路EB2,西至城市道路NA0,北至城市道路EA1。项目总用地面积1132亩,其中高等教育用地(A01-02-01地块)面积1026亩,公园绿地(A01-02-02地块)面积106亩,最终以土地供应文件为准。地上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理事会
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七家特大型电力央企组成的董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2006年,董事会进行了换届,调整为理事会,仍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电力央企组成。2013年,增加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六十周年雕塑
华北电力大学建校六十周年雕塑,整体共有内外、上下、虚实共六个圆形,线条流畅优美。雕塑主要由六块钢板锻造而成,外观像太阳,象征着能量之源。集风光水核等能源形式,由六块钢板扭合形成回旋上升之态,显示着能源的循环转换与守恒不变之理。它也代表着电力本原。太阳光波本质是电磁波,与学校电力特色遥相呼应。专门设计的夜晚光带,也让电力之光的视觉效果更显光彩。
五十周年雕塑
华北电力大学建校五十周年雕塑,上方的五根磁力线坚强有力,代表着华北电力大学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十年。下方“U”型磁铁切割磁力线,蕴含着“磁生电”的原理。磁力线和磁铁像两只握在一起的大手,象征着学校的团结和师生的团结。
汽轮机转子
汽轮机转子由主轴、叶轮、叶片和联轴器等主要部件组成。工作时,转子高速旋转,起到转换能量和传递扭矩的作用。这台位于教二楼南侧的汽轮机转子,服役四十三年,发电累计九十四亿度。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重点培养项目.华北电力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17: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