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CAU)是华南农业大学
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汉语言文学专业前身的语文教研室可追溯到1952年华南农学院组建之初;历史专业可追溯至1955年成立的农业历史文献特藏室,并于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6年6月,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和农业历史研究室合并成立人文科学学院。
2006年3月,传媒学院、法学院,与人文科学学院合并成人文(传媒、法学)学院。
2008年4月,人文(传媒、法学)学院更名为人文与法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与广播电视编导2个本科专业分别调整到信息学院和艺术学院。
2016年,学院成为全校四个学分制试点改革的学院之一,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3月,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入选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22年12月28日,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分中文、法律、哲学和历史4个系,设有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工11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29人,有法学各科专业教师4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26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2人,历史学教师18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7名、讲师5名,哲学在岗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8人,在读博士1人,获广东省公派留学资格的2人。
全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杜国明
广东省政府专家学者型法律顾问:王权典
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徐芳、杜国明、刘雪梅、雷静等
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建有法律实践教学中心(下设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模拟联合国、创新创业法律援助中心、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辩论队等)、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法庭科学技术实验室、多功能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中华礼乐文化实验室等。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史、中国史
专业型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广东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省人大(揭阳市)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华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广东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城镇化法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为主体)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8年9月,学院共主持参与35项国家级课题,总科研经费达1364.2万元。
文化传统
崇文·尚法·睿智·通达
学院下分中文、法律、哲学和历史四个系,院训由4个词汇构成,每一个关键词对应、概括了一个系的精神追求。
中文系:崇文,崇尚人文,崇文以明礼,终化成天下,这是中文人的精神。
法律系:尚法,以法律为准绳,追求公平公正,这是法律正义的精髓。
哲学系:睿智,哲学者,爱智慧也。睿智,是哲学人的风度。
历史系:通达,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史明智,务求达观。通达乃治史的境界。
由一个外圆的窗格与一枚内方的印章组合而成,既有天圆地方的智慧传统,又有外圆内方的人文寄托。外圆,象征着人文精神的包容、博大与和谐;内方,象征法理的刚正、操守与无私。一方一圆,方圆之间,涵盖了学院人文与法学共进共荣的办学宗旨。
圆窗外饰以回形纹,象征学院事业的进取不息、欣欣向荣。绿色“中”字,寄寓着中华文明发展的精义——“中道以行”。红色方印以篆体“文”“法”两字并排(“文”为阴文,“法”以阳文),意思是既有人文的情怀,亦须秉持法理的正义。
院徽的色调以红、绿两色为主。窗格为深绿色,方印为大红色。
绿色源自校徽颜色,象征着大地、农业、生命,也涵盖了学院的人文情怀。红色意味着生命的热力、活力,也代表学院对法理公义的追求。红与绿的组合,整体上传达出人文与法学学院的办学架构、办学理念和办学理想,更象征着学院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现在与未来。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刘红斌
院长:杨乃良
党委副书记:张晖
副院长:郑庭义、钟继军、何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