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SCUT)是
华南理工大学二级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成立于2008年1月,由原土木工程系和原交通学院合并成立。
办学历史
学院前身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是原
华南工学院成立之初的六个学系之一,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广东省立襄勤大学工学院的建筑工程系。
1938年,合并到国立中山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土木系、
岭南大学土木系、
华南联合大学和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系合并,组成原华南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
1970年,原广东工学院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并入,开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后改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1997年,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设计研究院合并成立建筑学院。
组建成立
2008年1月,土木工程系从建筑学院分离出来,与原交通学院整合成立了土木与交通学院,原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原交通学院的道路、桥梁专业合并形成土木工程系,恢复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系。
2010年,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2年,学院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成为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13年4月,学院工程管理系成立。
2014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8年,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人事调整,改名为水利工程系。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设有7个系,分别为土木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工程力学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工程管理系、道路工程系,开设本科专业7个: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现有教职工226人,其中专任教师18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60人,副高职称91人。博士生导师49人(校内40人),硕士生导师154人(校内145人)。根据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学院在第五期“兴华人才工程”组建了1个公共教学团队,21个学术团队。此外,学院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4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3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岗位,包括学校双聘院士4人,学校名誉教授1人,学校讲座教授4人,学校客座或兼职教授18人。
双聘院士:
伍小平(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位秋(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礼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吴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波、姚小虎、吴建营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吴建营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吴波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徐建闽、徐国元、黄国如、姚小虎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波、姚小虎
广东省教学名师:蔡健、王湛、季静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苏成、张肖宁、季静、张晓晴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炯、赵俊贤
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吴波
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赵俊贤、康澜、王炯、虞将苗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潘建荣、卢凯、林培群、陈光明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设有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及开放课程8门,拥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下设16个专业实验室。
广东省名牌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一流课程: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性虚拟仿真耐火试验
省级一流课程及开放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理论、结构力学、钢结构理论、荷载及设计原则、交通设计、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
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工程硕士授予点5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固体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声工程、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固体力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
工程硕士授予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土木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0月,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平台1个,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其他科研平台10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建筑学院共建)
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平台: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
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风工程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现代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高校现代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亚热带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平台:地铁保护研究所、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建筑工程研究所、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建设经济管理与房地产研究所、工程材料行为研究所、道路工程研究所、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技术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16件;发表论文969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589篇;新增科研项目810项,到校科研经费2.73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和经费分别为58项和3859万元。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致力于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和
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伊利洛伊大学香槟分校、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英国伯明翰大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共同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学位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此外,学院还在香港和澳门建立了5个境外学生实习基地。
文化传统
院徽主体设计为圆形,外圈为学院中英文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及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ansportation,SCUT,使用中文简体字,内圈为学院英文简称。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骆宁安,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文田,广东省高级专家库入库人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沈晖,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
王建祥,北京大学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驱,原交通部长江轮船总公司党委书记(副部级)。
邓北生,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高级经济师。
陈年强,原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广东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