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防空导弹
单兵便携式导弹
单兵防空导弹(man-portable air defense missile)是指用于防低空目标(低空飞机、武装直升机、巡航导弹等)的单兵便携式导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单兵导弹,比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出现稍晚一点,首次现身是在1950年代末。
发展简史
单兵防空导弹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代末至 1970年代中,是单兵防空导弹发展的初始阶段,它主要是在大型导弹的基础上进行机构全面小型化,使弹道导弹适于单兵携带和使用。这一阶段研制的单兵防空导弹,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结构非常复杂,抗干扰能力弱,没有敌我识别能力,操作困难,单兵适用性比较差,命中率低。1970年代末到现在,是单兵防空导弹性能全面提高和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研制成功的单兵防空导弹,增加了敌我识别器和抗干扰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威力适中、操作方便、人机 -环境功效普遍提高以及命中率高等优点。
最早开展单兵防空导弹研究的国家有美国苏联英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波莫纳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Pomona Division),1964年研制成功“红眼睛”单兵防空导弹,1966年正式装备部队。1970 年代中期以前研制成功的单兵防空导弹还有英国肖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Short Brothers Ltd of Belfast)的“吹管”防空导弹和苏联的SA-7式地-空单兵防空导弹等。
197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针对第一代单兵防空导弹存在的缺点,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例如增加红外滤波器,采用多种制导方式,以提高抗干扰能力。这一时期研制成功的十几种单兵防空导弹,就采用了8种不同的制导方式;增加了敌我识别器。其中典型产品有美国的“毒刺”FIM -92A防空导弹、“军刀”防空导弹;俄罗斯(苏联)的“箭-2”(SA-7)防空导弹、“箭 -2M”(SA-7B)防空导弹、SA-14/SA-16防空导弹; 英国的“标枪”防空导弹和“星光”防空导弹等。
如今,正式装备各国军队的单兵防空导弹已有数十个型号,并在多次局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反美武装就曾用单兵防空导弹多次击落美军的武装直升机,显示出这种武器独特的战场优势。
战术使命
单兵防空导弹的战术使命是拦击、毁伤各种低空飞行的目标,其可装备步兵分队、舰艇部队、空降兵要塞和机场守备部队等,是野战防空、舰艇防空和重要地区防空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它具有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效费比(作战效能)高等显著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结构特点
由于低空飞行目标的防护一般要比地面装甲目标的防护薄弱一些,因而就决定了单兵防空导弹的结构与单兵反坦克导弹有所不同,区别主要是制导系统和战斗部。
单兵防空导弹一般采用破片战斗部,战斗部的结构与一般杀伤弹的战斗部相似,由壳体炸药引信组成。有的采用普通金属壳体,爆炸时形成自然破片;有的采用预制或半预制破片,爆炸时形成符合设计者要求的破片。采用预制或半预制破片时,破片的大小比普通杀伤弹的大,如法国的“SATCP”单兵防空导弹,采用的预制破片是穿透能力很强的钨珠破片。
目前也有采用杀伤和破甲两种战斗部和多战斗部的单兵防空导弹,既可对付低空目标,也可对付装甲目标。如英国的“吹管”单兵防空导弹配有杀伤和破甲两种战斗部。采用杀伤战斗部的导弹配有红外近炸引信,用于对付低空目标;采用破甲战斗部的导弹配有触发引信,可对付地面的轻型坦克、装甲战车和水面的小型舰艇、运输艇等目标。
虽然单兵防空导弹的制导方式与反坦克导弹没有根本性区别,但为了提高导弹的抗干扰和全方位攻击能力,单兵防空导弹的制导系统非常重视元器件的质量和系统配制。如法国的“SATCP”单兵防空导弹,采用有信息处理装置的锑化铟多元阵列红外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可全面攻击目标和抗红外干扰能力强等特点;美国的“毒刺”单兵防空导弹采用由红外、紫外两个敏感元件组成的双色寻的头,两个微处理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红外敏感元件可探测和跟踪目标的热辐射源,紫外敏感元件可辨别目标与背景,控制系统对红外干扰逻辑电路实施最佳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经典型号
美国“红眼睛”防空导弹
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波莫纳分公司研制,早在1958年底就完成了可行性研究,1959年正式开始工程研制,1964年研制成功。同年,通用动力公司便收到了美军的第一批订货合同。从第二年(1965年)开始向美国陆军供货,1966年开始正式装备美军,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装备部队的便携式近程防空导弹武器。在美军中的全称是“红眼睛”FIM-43单兵防空导弹。这一武器系统配属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营或其他特种分队,以排为建制单位,每排设3~6个发射组,发射组编制组长和组员各1名,装备发射装置1套、附属器材1套、导弹4~6枚。
该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装置电源冷却装置等组成,主要用于前沿阵地的防低空作战,可对付武装直升机、战斗轰炸机和强击机等低速、低空目标。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4片长方形尾翼(作为空气动力舵)成“十”字形排列,位于导弹的红外寻的头后面,发射前为折叠状态,飞离发射筒后自行张开并锁定,其中一对固定,另一对活动,由控制系统调整导弹的飞行方向。导弹寻的头的主要部件是硫化铅红外寻的器,其工作波段是3μm,能感应1 100℃以上的红外源。战斗部采用破片式战斗部,配用触发引信。动力装置是整体式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起飞发动机的推进剂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起飞发动机结束工作时,能将导弹以5个g的加速度推出发射筒。当导弹离开发射筒大约5m时,续航发动机开始点火工作,很快将导弹加速到最大速度,之后提供一个使导弹维持匀速飞行的推力,直到导弹命中目标。续航发动机有两个小喷管,每个喷管的轴线发动机的轴线成一定夹角,发动机的切向分力形成的力矩使导弹产生低速旋转,续航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为5.5s。
“红眼睛”防空导弹诸元
发射筒直径(mm) 90
发射筒长(mm)  1260
发射筒质量(kg)  3.86
导弹最大直径(mm) 70
导弹长(mm) 1220
导弹质量(kg) 8.17
翼展(mm) 148
战斗部质量(kg) 1
武器系统战斗
全质量(kg) 13.15
射程(m) 500-3600
高度(m) 150-1500
反应时间(s) 5
最大速度(Ma) 1.7-2.0(1Ma约340m/s)
发射装置由发射筒、发射机构和瞄准镜等组成。发射筒兼作包装筒,一次性使用,将导弹装入发射筒,密封后注入惰性气体;发射机构位于发射筒中央略靠前的地方;瞄准镜为望远式单目瞄准镜,配有蜂鸣器,目镜的视场为25°,倍率为2.5倍。发射机构和瞄准镜可多次使用。
该系统的优点是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不足之处是续航速度较低、战斗部威力较小、没有敌我识别装置、抗干扰能力较差。
英国“吹管”单兵防空导弹
由英国肖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1972年完成各项试验和鉴定,1973年正式装备英国军队。该防空导弹以连为建制单位,编入装甲兵的混合炮兵团,配合步兵营、坦克中队、炮兵连协同作战。每3人组成一个火力单元(战斗小组),配备吉普车1辆、电台1台和“吹管”单兵防空导弹10枚。小组内人员的分工是射手1名、副射手1名、驾驶员无线电通讯员1名,每个小组可以独立作战,主要用于前沿部队的防空,也可用于保护机场、港口、后勤基地和其他重要军事设施。该导弹除装备英国军队外,还装备加拿大和西欧等国家的军队。
1978年,英国“吹管”单兵防空导弹进行改进,增加了敌我识别装置和热成像夜视瞄准镜,性能得到提升,可全天候使用。
“吹管”单兵防空导弹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体积小、使用灵活、维修保养比较方便。缺点是系统质量较大、射程较近、单发命中率也较低(仅40%)。
1979年以后,英国将“吹管”防空导弹再次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性能更加先进的防空导弹——“标枪”防空导弹。
美国“毒刺”(Stinger)防空导弹既可以肩扛,也可以装在直升机、舰船以及轻型装甲防空战车上使用。
“毒刺”导弹已形成系列产品,其中“毒刺 BLOCK II”是此系列的最新型号,美国将在2005年装备首枚该型号导弹。 “毒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了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技术,导引头采用了玫瑰花形扫描光学系统和红外/紫外双色探测器,制导装置能收集更多的信息,用红外、紫外能量比率鉴别红外干扰和不利背景源,大大提高了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和抗红外干扰能力,增强了导弹的作战性能。最新型“毒刺 BLOCK II”采用焦平面阵列导引头,提高了对抗低可探测性无人机巡航导弹的效能,可在杂波信号下探测直升机。(2) 运用了可编程控制微处理器,既可通过外部操作对制导与对抗软件重新编程以对付突然出现的空中威胁,又可有效对付漏网敌机和较近敌机,定位目标更加准确,抗各种红外干扰能力更强。(3)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较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性能。(4)采用抛射发动机,使得导弹在被推至距射手安全距离之外后,起飞发动机才点火,增强了安全性。
“毒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武器系统质量15.7kg,直径69.85mm,全长1.5m。
英国“吹管”防空导弹诸元
发射筒长(mm) 1400
发射筒质量(kg) 3.0
导弹最大直径(mm) 76
导弹长(mm) 1350
导弹质量(kg) 11.0
翼展(mm) 274
战斗部质量(kg) 2.2-3.6
武器系统战斗全质量(kg) 21.46
射程(m) 300-4800
高度(m) 50-1800
反应时间(s) 5
最大速度(Ma) 1.5(1Ma约340m/s)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00:19
目录
概述
发展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