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
南京体育学院(Nanjing Sport Institute),简称“南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省属体育类本科院校,是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历史沿革
1956年4月,国家体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建立十所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委托所在地的省市委代为筹办。南京市开始筹办南京体育学校。
筹建之初,在学校选址的问题上。由南京市规划局的负责同志建议,将南京体育学校建于中山门内。之后通过实地考察,探明当地已有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拟选地址四周均已被城墙和其他单位包围,无发展空间,不适合建校,该提议被搁浅。
此后学校选址于中山陵附近曾举办过民国第五次全国运动会的原中央体育场旧址上,此处当时是军事学院通讯连驻地,解放前曾在此设立过台湾体育专科学校,有着良好的先天条件,又因为位于东郊风号区内,发展余地非常大,是一个较好的选址方案。
1956年4月,在建校地址确定以后,筹建办同志立即开始了筹建工作,计划于10月份按时开学。首先是总体的规划设计工作,请市设计院拿出了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根据全校学生总数为1200人(原规划办学规模为900名学生,后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增加)的规模,决定先建设篮球房、体操房、田径房、教职工及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总预算资金为30-40万元人民币。
由于建国初期基建材料都十分紧张,学校不得不放弃整体设计方案,依照苏联中学的设计图纸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制成学校的建设图纸。学校规划设计的规模较浅,囊括了中央体育场厦其周围的空地,以厦国术馆、篮球房、8片网球场、游泳池、足球场(现体育馆下)、游泳池、棒球场等。
在学校在进行施工同时,也着手开展招生和选调教师的工作。筹建办同志起草了一份学校简介与招生办法,经省教育厅批准后,特此文书在报纸上刊登,同时也启动选调教师的工作。学校一方面向教育厅要求上调比较育能力的中学体育教师,另一方面招收中央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教师来源比较宽裕。由于学校在招生时需进行体育加试,但当时学校仍处于基建中,因此学校安排第一批考生的借用江苏省体育干部训练班位于山西路老菜市荷兰大使馆的花园内的场地进行体育加试。通过考试,最终录取了近300名学生。
1956年11月18日,学校正式开学。根据当时国家体委颁布的关于中等体育学校的章程,南京体育学校的部门分为教育股、基建股、采购室等。学校归国家体委管理。
1957年,学校下放到地方直接管理。
1958年6月7日,江苏省委、省人委根据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南京体育学校的基础上,合并江苏省体育干部训练班和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成立南京体育专科学校。学校添置了400米的跑道,一片田径场,加盖了一栋宿舍楼,建造一个室内田径场。同年7月9日,南京体育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体育学院。
1975年,南京体育学院撤销。
1980年,南京体育学院复校,学校为江苏省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接受高等教育开设运动专修科。
1997年,学校开始面向社会举办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1998年3月,学校成立南京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办公室,南京体育学院培训中心与成教办合署办公,隶属于院教务处。
2000年,江苏省体育局和南京体育学院就解决江苏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出路和解决全省各地、市体校毕业生中专学历和文凭升格的问题,报请江苏省政府,成立南京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南京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并隶属于南京体育学院(为院内的二级分院)。
2008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
2010年,学校成立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下设民族传统体育和表演二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2011年,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体系一期项目立项学科”。
2011年5月,南京体育学院与江苏华红集团联合举办民办二级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院坐落于南京体育学院仙林校区内。
2011年,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规划建设的独立校区,独立校区坐落于南京江宁区滨江开发区内。
2012年9月,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10月18日,南京体育学院在灵谷寺校区举行奥运冠军大道揭牌暨奥运冠军画卷、五环之巅奥运冠军壶发布仪式。
2023年4月13日,南京体育学院樱花园揭牌仪式在灵谷寺校区举行。
2023年12月16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与脑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6个二级学院,开设16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教练员44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84人、副高级职称160人,具有博士学位125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23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陈爱国、彭国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7人次,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优青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4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国际级足球裁判1人、国际级篮球裁判1人。教练员中世界冠军20人、亚运会冠军16人、全国冠军(一类赛以上)68人,国家级教练29人、高级教练46人,国家“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1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1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建有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3个,实习实训基地102家,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学生荣获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教育、新闻与传播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与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南通市、扬州市、淮安市和安徽省铜陵市等多地政府,以及江苏省演艺集团、南京市体育产业集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中医院(体育医院)、华泰证券、圣象集团、康比特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多元合作,全面构建体卫融合、体艺融合、体旅融合等宽领域合作体系。积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波兰、丹麦、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组织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指导训练2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2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罗克福德大学开展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走跑健身、科学健身等2个国家级体育类科普基地。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竞技体育研究院、中国网球协会高端智库-中国网球学院。获批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另设有各类校级研究机构十余个。
科研竞技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重点等基金项目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4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01项;出版专著、编著120多部;发表论文49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62篇)。
截至2024年4月,建校以来,共有16人获得25人次22项次奥运会冠军,110人获得343人次223项次世界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4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累计夺得金牌220枚。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图书馆拥有馆藏图书34万余册,其中体育类专业图书近8万册。常年订购专业学术期刊200余种。订购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等重要电子文献数据库25个。
《体育学研究》
体育学研究》原名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创刊,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体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该刊为双月刊。2002年参加江苏省第四届质量评估分级活动,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2009年,2015年本刊入围2008版和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1-2017年,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RCCSE)评价研究报告(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中,该刊均被评为“RCCSE核心学术期刊”。2018年,《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为《体育学研究》,成为中国首家以学科命名的体育期刊。
该刊设有“新时代˙新体育”、“学科 发展”、“学术前沿”、“理论探索”、“体育口述史”、“热点聚焦”、“东京奥运会专题”、“北京冬奥会专题”等栏目。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2002年,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体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CNKI)网络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全文收录期刊,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和精品期刊。学报开设了探索与争鸣、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栏目,以刊载最新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主。
文化传统
校训
严、和、朴、实
“严”,就是要严以律己。相对于学校而言,走上社会会面临更为严格的要求、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想拥有立足之地、站稳脚跟直至应付自如,关键一点就是要严字当先、不断做强自己。在学校有老师的提点、督促,进入社会主要依靠大家的自觉、自立、自省,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品质修为、提升道德境界;做事要严肃认真,以爱岗敬业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证明自身的价值。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则要做到严谨求学,以更高的标准接受更为严格的学业考验。
“和”,就是要和以待人。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将成为大家进入社会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不断磨练、积累智慧。首先,要有容人之量,既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者,也要包容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者;既要争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要容得下自己的对立面、挑战者;既要容得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容得下本领比自己高的人,这是和以待人的根本。其次,要有助人之德,多为别人考虑,多替他人着想,让别人看到自己与人为善的真心实意,这是和以待人的关键。第三,要有成人之美,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这是和以待人的真谛。
“朴”,就是要朴以立身。人生这部大戏该如何去看?这部大戏的主角该如何去当?这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以“朴”立身不只是说要单纯的艰苦朴素,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质朴诚厚,面对五彩斑斓的物欲世界能够甘于平淡,面对绚丽夺目的迷人风景能够不尚浮华,生活平淡时能耐得住寂寞,生活出现波澜时也能心定神凝,不管高峰低谷都能做好本色自我、直面现实、坦然待之,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这才是大家行走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态度。
“实”,就是要实以为本。“实”是一种责任,指引我们去履职尽责;是一种标准,指引我们去做好工作;是一种作风,指引我们去成就事业;是一种情怀,指引我们去造福社会。投机取巧可能会有一两次奏效、靠碰运气也可能会有偶尔的成功,但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悟出成功的真谛。我们体育人最注重身体力行。希望大家能够摒弃虚夸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练就真才实学,以扎实过硬的本领、真抓实干的态度去谋事创业,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这是南体的校训,是南京体院创业者的信念,也是历代南体人的坚守,更是所有南体人的精神财富。
校徽
南京体育学院校徽分为内圆和外圆两个部分,内圆主体图案为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主体上方字母“NSI”为学校的英文简称,下方的数字“1956”说明建校时间;外圆为南京体育学院的汉字和拼音,更加直观的表达了该校的信息。
校区情况
截止2024年5月,南京体育学院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
灵谷寺校区
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承担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运动健康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的教学任务,拥有中国网球学院[65]和中国击剑学院两所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9号。
五棵松(筹)校区
2017年11月8日,南京体院五棵松校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出台,并基本通过规划部门认可。规划中的南京体育学院五棵松校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五棵松地块,占地面积约107亩,功能定位为承担学院本科教学3500学生的教学、科研、生活、实习研发、国际交流,同时兼顾带动地区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等功能。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实验楼、图书馆、教学综合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单身教师公寓等。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中央体育场
1930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后,国民政府决议在南京建造中央体育场。1931年中央体育场正式奠基,1933年顺利承办第五届全国运动会。2006年,南京中央体育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体育场位于南京体育学院灵谷寺校区,是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体育场,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体育运动场,占地1000余亩,造价达140余万元,一次可接纳观众6万人,中心建筑为田径场,四周全部看台可容纳观众35000余人。中央体育场包括田径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棒球场及网球场、足球场、跑马场等。
“中央体育场”五个大字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词。
中国网球学院
中国网球学院坐落在南京体育学院灵谷寺小区内,学院分为训练比赛区和生活教学区。内设4块国际标准硬地球场的网球馆和31块室外网球场地,其中包括23块硬地场、4块红土球场和4块草地球场。加上分布在灵谷寺校区其他地点各处的网球场地,全校拥有超过40块网球场地可使用。中国网球学院也是2014年青奥会的网球比赛场地。
奥运冠军大道
奥运冠军大道位于灵谷寺校区西门,百米长的道路两侧竖立着多个灯箱,里面嵌着南体的16位奥运冠军画像和他们的夺冠故事。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南京体育学院.
机构.南京体育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8: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