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Sun Yat-sen's Mausoleum),位于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历史沿革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
铁狮子胡同行辕(今
孙中山行馆)逝世。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遵照孙中山生前遗愿,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动工兴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
碧云寺迁葬至中山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陵全部建筑工程竣工。
1985年,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铜像迁至藏经楼(今孙中山纪念馆)前。
建筑格局
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并以陵园为中心,分散四周。
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31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陵寝建筑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层层上升。以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组成的景观序列分布在陵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每个景观序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台阶,平台10个。另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属建筑。
廖仲恺、何香凝墓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背依紫金山,面对前湖,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
邓演达墓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花坛及绿地,北侧为墓碑及墓冢,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墓前是一片绿草地,中间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对称分割。甬道两侧列植桧柏、龙柏等常绿树木。草地的东、西两侧建有钢筋水泥浇铸的花廊,花廊曲折延伸,直达墓冢前。花廊两侧遍植紫藤,花廊中建有方亭。甬道尽头为水泥平台,墓冢就筑于平台中央,墓前竖一块花岗石墓碑。
谭延闿墓由杨延宝、关颂声和朱彬等人设计,长1400米,占地面积2000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分为龙池、广场、祭堂、宝顶、墓园等部分。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平面成“十字架”形,沿南北向中轴布置,由南向北依次是正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主要建筑
中山陵陵园
廖仲恺、何香凝墓
邓演达墓
谭延闿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幼名帝象,上学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号逸仙,辛亥革命后常以中山为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政治家和思想家。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而奋斗,以期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梦想。他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创立
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办《
民报》,首次提出
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民族、民权、民生。民国元年(1912年)1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一个月后辞职,后又领导了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等战争。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奉安大典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1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政府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千米,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3千米,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4月23日,
奉安大典举行,国民政府以
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南京
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兖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运往南京,当时就在如今的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制的紫铜棺。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后,于6月1日开始举行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遗体迁葬于南京钟山。
文物价值
中山陵是中国首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而建成的礼制建筑群,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
保护措施
维护修缮
1966年,拟对中山陵陵园进行全面维修,后因发生“文化大革命”,只对陵墓损坏屋面的琉璃瓦进行更换。
1974年6月,中山陵陵园碑亭西北角遭雷击,及时进行维修。
1978年7月31日,中山陵陵园博爱坊、墓道、排水系统、碑亭、屋面、祭堂、墓室等7项工程进行维修,并恢复博爱坊额匾上的“博爱”二字,清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的政治标语。
1981年,中山陵陵园祭堂内国民党党徽等图案被修复。
1985年,中山陵陵园祭堂前三段石阶两侧栏杆进行维修。
1986年和1992年,中山陵陵园分别进行维修工作。
1999年,中山陵陵园建成陵前路,中山陵陵园广场实行步行广场管理。
2000年、2003年和2005年,中山陵陵园分别进行维修工作。
2009年6月1日,中山陵陵园主体建筑实施全面维修保养。
2011年,中山陵陵园祭堂、墓室等进行全面维护保养。
2013年,中山陵陵园墓室渗漏部位进行维修保养。
2015年,中山陵陵园石台阶进行维修加固。
2016年,中山陵陵园博爱坊至陵门水泥路面进行局部整修。
2018年,中山陵陵园碑亭修缮。
2024年10月21日,中山陵祭堂开始修缮。
2025年1月,中山陵祭堂修缮完毕。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2016年9月29日,中山陵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9年10月7日,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2024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将“中国现代建筑先驱代表作(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天下为公”陵门以上区域开放时间为:每日8:30至17:00,每周一闭馆维护(法定节假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除外)
交通路线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观光车4号线,在中山陵东站、孙中山纪念馆站下车前往;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观光车2号线、观光车5号线、G16路(假日旅游钟山线),在中山陵南站下车前往。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地铁2号线,在下马坊站下车前往。
博爱线(票价5元) 沿途停靠:中山陵停车场-中山陵;
明中线(票价2元) 沿途停靠:中山陵-海底世界-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四方城(梅花谷东门)-明孝陵停车场;
灵中线(票价5元) 沿途停靠:中山陵-中山陵音乐台-水榭-灵谷寺公园。
参考资料
中山陵景区介绍.新浪旅游.2008\u5e7408\u670806\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