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北漳淮乡南内漳村位于冀州区南部,东临郜家屯,北挨”全国小康示范村”
北内漳村,西邻解村,南接邢台市南宫市。
南内漳村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北漳淮乡,是当地的人口大村,现有人口1700余人,500余户。村中分为前街、后街、王家头三个部分。该村姓氏广泛,分布着张、杨、王、李、赵、刘、周、孟、郜、胡等姓氏家族,以张、杨、王姓者居多。
南内漳,该村建于元朝。据民国《
冀县志》载:“漳河历代经行之处多变,州城南四十余里,有南、北内漳,皆当日漳流故道,故取村名。”
南内漳村历来重视教育,《冀县志》记载“旧有墩,村西有元至正三年建万安寺,明成化元年重修立碑释明彻(人名,编者注)为之记。旧有社学,康熙五十二年太学生杨云龙捐建。”
范志人物篇:杨云龙轻财好施,于村内建义学一所,置地一顷以资膏火。雍正元年,输谷一百六十七石赈饥民村中贫乏者计口授粮。三月,又于南宫城东自李村至大屯村置地作道以便往来。又施地一顷,充本村地方办公之费。州守魏给匾旌之,年七十卒(张恩尧摘)。
衡水市冀州北漳淮乡南内漳村的手工挂面,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只有本村的赵姓家族掌握这门手艺,而且是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那会儿自己磨面,一天两个人只能做出20至30斤面粉的挂面。赵家的手工挂面手艺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村有20余户从事这一技艺,是村里的鼎盛时期。随着分田到户大包干的兴起,手工挂面逐步萎缩,如今赵家后人已放弃这一技艺,南内漳村只有张志考兄弟二人制作手工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