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石窟寺
甘肃省庆阳县的一座石窟寺
中国佛教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镇原县西南25千米覆钟山西麓;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东7.5千米处的泾河北岸。北石窟寺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今存窟龛295个,造像2126身;南石窟寺建于永平三年,今存窟龛5个。
地理位置
中国佛教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西峰区西南25千米覆钟山西麓;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千米处的泾河北岸。
基本介绍
北石窟寺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今存窟龛295个,造像2126身;南石窟寺建于永平三年,今存窟龛5个。南北石窟寺两地相距45千米。北石窟寺的窟龛大都建在一个崖面,造像有立像、菩萨、菩萨乘象、倚坐菩萨、三头四臂阿修罗、交脚菩萨、萨埵那太子本生、佛传故事、坐佛、飞天、莲花、化生、佛塔等,内容丰富,部分造像躯体高大,如165窟中的石雕七佛立像,高达8米。在艺术风格上,已显出由北魏早期的粗犷劲健向晚期的秀骨清像过渡,其中第一窟造像略显清秀,人物造型明快有力,并施以彩绘。另外北石窟寺还存有西魏、北周、隋、唐、宋诸代窟龛。南石窟寺也残存唐代窟龛。
始建年代
据《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石窟寺系“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 (510)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泾□□(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另经考证,北石窟寺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当时奚康生由华州刺史调任泾州刺史。
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主要指石窟寺艺术。石窟寺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其形式主要分有中心柱和无中心柱两种,前者为塔庙窟,后者是殿堂窟。中心柱和四壁可凿龛,设坛,供奉佛像;窟顶和四壁绘制壁画。
此外还有摩崖龛、摩崖造像等。石窟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外文化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石窟寺在中国分布广泛,正如有人描述的,“西起昆仑,东至东海,南抵吴越,北达幽燕”。
北石窟寺
简介
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原中部西侧寺沟川薄河与河交汇处的东岸。隶属于庆阳西峰区董志乡辖地,距西峰区直线距离20公里,道路长度25公里。
平凉市泾川县有同时代所建石窟,称南石窟,故此石窟称北石窟。北石窟寺,俗称大佛寺。开窟于南北长110米、高20米的石岩上,共有大小窟龛295处,石雕造像2125躯。窟龛上下密集,宛如蜂房。大窟高达14米,小龛只有20厘米,是甘肃省石窟艺术最集中的一处。
据史书记载,此窟开创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为泾川刺中奚候(奚康生)所建。后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和人继续开窟增添。造像中有各代典型的代表作,内容丰富多彩。如165号窟,宽达21.7米,高13.2米,进深15.7米,,内雕高达8米的立式佛像七身,高4米的的胁侍菩萨十身,弥勒菩萨二身,三头四臂的阿秀罗和骑象的普贤与弥勒菩萨和一身。窟顶有知佛、飞天、伎乐人、建筑物和佛本生故事等多种体裁的休绘浮雕。这是少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北魏石窟艺术的佳作。32窟,为唐代大周如忌年(公元692年)泾州临泾县令杨元裕所创。内雕造像表情生动,股肉丰满,衣褶线条流畅,,给人的质感很强,其技巧造诣之深,使人感叹。
这些精美的雕刻艺术,处处闪烁着历代无名匠师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为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艺术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资料。
此窟在解放前久已失闻,由于无人管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极为严重。不少佛像头部和身部被砸毁,载被雨水剥蚀仅留残痕,完整的窟龛所剩无几,令人惋惜。解放后,此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1963年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设立文物保管所。历年来国家拔款加固维修,确保了石窟安全。
据史书记载:在北石库寺北部相距十公里的薄河西岸石岩上,开有“万旨洞”石窟,闻名于陕甘两省。此窟亦建于北魏,以后历代各有增添。所供佛像多为石雕。其规模之大,造像之多,保存之好,均超过北石窟寺。惜因巴家咀水库拦坝淤泥,河床上升,全部石窟尽被淤泥淹殁。
北石窟寺佛像
北石窟寺窟龛群分布密集,有281个筑在一个高20米,宽120米的崖面上, 其余13个分布在寺沟以南的石道坡、花鸨崖、 石崖东台等处,只有1窟在寺沟以北的楼底村(即北一窟)。第165窟位居寺沟窟龛群中间,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窟内沿北东南三壁马蹄形高坛基上石雕7佛立像(高8米)、 胁侍菩萨10身(高4米)。其中东壁(正壁)3佛4胁侍、两侧壁各2佛3胁侍。西壁门南侧雕菩萨乘象(通高3.05米)和倚坐菩萨(高3.9米),门北侧雕三头四臂阿修罗(高3.1米)和交脚菩萨(高4米)。四壁上部和窟顶四坡均作浮雕,前帔萨□那太子本生保存尚完整,此外浮雕内容可辨的还有坐佛、飞天、莲花、化生、佛塔等。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天王,高5.3米,经唐代修改。南石窟寺第1窟,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与北石窟寺第165窟相比,尺度略小,窟形和造像布局大体相同,仍以7佛为主像,胁侍菩萨14身,前壁门两侧亦各有弥勒菩萨1身。窟顶四坡浮雕佛传故事,现残存树下诞生、阿私陀占像、尼拘陀树、宫中娱乐、逾城出家、犍涉马辞别、树下思惟等画面,窟门外雕2力士。
观七佛是佛教禅观的重要内容。七世佛与后继的弥勒菩萨组成了第1与165窟的主题。两窟时当北魏中期,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庄重,淳厚洗练而又兼有生动细腻,体现了由北魏早期粗犷健劲的作风向着晚期秀骨清像的过渡。在造像的模式上无疑受到龙门石窟的影响,但又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两窟比较,第1窟造像略显清秀。两窟佛、菩萨像,富有气势和力量的阿修罗,聪慧恬静的乘象菩萨及其弟子、象奴,规模空前的浮雕萨□那太子舍身饲虎故事和佛传故事,都显示了匠师的深厚功力。
由于石质不宜作繁丽精细的装饰雕刻,多注重于明快有力的人物造型,而以彩绘弥补装饰的不足,可惜已大部脱落。
保护措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近日全面竣工。这种运用现代化技术的全方位监控系统彻底替代了人盯狗守的看护方法。 位于西峰区覆钟山下的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陇东早期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北石窟寺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壁画70平方米,碑刻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0方。其中题材独特、规模宏大、雕刻娴熟的165窟是北石窟寺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和最有价值的洞窟。作为国家文物安全防护一级风险单位,北石窟寺虽已连续13年实现了文物安全无事故,但仅靠死盯硬守,很难保障文物的安全。近日完成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由入侵报警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周界报警系统等7个子系统组成。此外,山坡及窟院周界还布设了震动电缆,洞窟前埋设有泄漏电缆,重点洞窟及窟院设有红外线探测器和彩色全方位摄像机等。该系统将窟区防护分为4个分区,24个防区进行监控,基本做到了对北石窟寺的全方位监控。
旅游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钟山下,海拔1083米。因与平凉泾川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辉映,直线相距45公里,故而得名。北石窟寺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北石窟寺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5公里处的楼底村一窟(简称北一号),其南1.5公里处的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南北延续3公里。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画96.7平方米,题记150方。主要精华石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此处有283个窟龛,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体断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222、263号窟。雕造内容极其丰富,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
飞天“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造像大多保存较完整,在全国北魏石窟同类题材中,此窟风格独特,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观赏价值。
32、222、263号窟是唐代的代表洞窟,其造像生动逼真,富丽多姿。雕刻刀法娴熟,堪为艺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评价
北石窟寺是陇东古代留下的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文化遗存,其精湛的石雕艺术凝聚了这一地区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曾对陇东、乃至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甚至军事产生过重大影响。北石窟寺早期雕刻艺术受到了云冈石窟的影响,反映了北魏首都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是首都地区与陇东交通、文化关系的反映。北朝晚期的艺术又与洛阳、长安等中心地区的关系密切。唐代更受到都城地区的影响。因此,北石窟寺的佛教艺术及其题材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地区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交流。北石窟寺对陇东已消逝的石窟艺术、古代传统的雕刻技艺,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特殊见证。从北魏至宋代,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在北石窟寺都能找到实物见证。
北石窟寺第165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北魏七佛窟,并且由当时的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代表了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刻艺术和信仰。 北石窟寺始创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后历经西魏、北周、、唐、宋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一处规模较大的石窟群。从初创距今已近1500年的历史,是陇东古代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石窟窟龛造像保存基本完好,石窟规模和遗存未遭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历史上曾对少数雕像的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在历次保护加固工程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特别是2005年由国家拨款,成功地实施了岩体加固和渗水治理工程,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较好地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在对石窟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保持了窟区的历史风貌。
北石窟寺是中国古代大型石窟寺之一,是陇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现存窟龛数量多,造像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北朝时期在吸收了云冈、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影响下,形成了陇东地区特有的造像风格和特点。被称之为“黄土高原”风格。北石窟寺的第165窟与泾川的南石窟寺第1窟同为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是北朝时期规模最大、最完整、十分独特的七佛窟,反映了这一地区特有的佛教信仰。
南石窟寺
简介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蓄家村,背山面水,绿树环绕,景色秀丽。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洲史奚康生所造。石窟现存5个窟龛,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待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
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
南石窟寺除第1窟外,仅残存个别唐代窟龛,但也经过后代的改造。北石窟寺尚保存北魏数窟,如中心塔柱式的北一窟,高4.9米,宽4.7米,残深6.7米,属北魏晚期。此外有西魏、北周、隋、唐、宋诸窟龛,其中唐代窟龛占北石窟寺总数约2/3,并有显庆元年(656)和四年、如意元年(692)、证圣元年(695)等纪年造像。
面临的问题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川县南石窟寺,两年前因塌方造成窟顶透顶,眼看雨季将到,该寺面临倒塌危机。记者于6月4日获悉,省文物专家已初步拟定抢救措施,具体实施方案目前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伤痕累累”无奈“闭门谢客”: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处的泾河北岸,背山面水,与庆阳北石窟寺并称“陇东石窟双明珠”。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1963年,南石窟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南石窟寺于2005年出现一次塌方,主窟窟顶一块重约100公斤的石块脱落,导致石窟顶部出现一个大洞。2006年3月13日晚,再次出现塌方,导致南石窟寺1号窟窟顶南侧出现透顶。今年五一期间,由于怕严重的落砂击中游客,“伤痕累累”的南石窟寺不得不暂时对游客关闭。
整个洞窟面临重重险情:南石窟寺雕刻工艺精湛,造像清秀典雅,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及观赏性。窟内雕七世佛及两尊弥勒菩萨,佛两旁各有一肋侍菩萨,共14尊。记者从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物保护加固技术研究中心了解到,由于年久失修,目前窟内的一尊佛像面临倒塌,工作人员不得不用几根大柱子来支撑佛像顶部,以免石块等物将佛像击毁。
近年来,南石窟寺主窟风化严重,窟内浮雕、壁画多处脱落。据悉,每周南石窟寺都能清扫出10多斤脱落下来的壁块。据该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李传珠介绍,目前,南石窟寺寺内落砂、塌方严重,坍塌情况破坏了附近岩体的整体性,大大降低了整个洞窟的稳定性,加之湿度过大,使裸露在空气中的佛像和岩壁加速风化,佛像和洞窟顶部砂岩风化剥落和落砂的情况十分严重。李传珠忧心重重地告诉记者:“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固,任其发展,势必引起上部岩体发生进一步坍塌,危及整个洞窟及文物的安全。”
150万欲挽救南石窟寺:记者从该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王逢睿口中了解到,目前,南石窟寺抢险加固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工程造价约150万左右。其中,岩体加固工程包括了危石清理、崖壁危岩锚固、1号窟顶及临空侧薄壁岩体的加固、嵌补支顶、裂隙注浆等措施,截排水及通风工程则包括修整山坡截排水沟、设置仰斜排水(汽)疏干孔等。
王逢睿告诉记者:“文物建筑的整体保护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工程,南石窟寺的现状必须是‘先救命后治病’。此次拟定的多项抢救措施就是为了先‘救命’,加强洞窟载体稳定性,防止内部进一步风化。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技术是成熟的,险情应该可以得到控制。至于后期的塑像、石窟内壁的修复,还有待于敦煌研究院洞窟研究专家们进一步采取措施。”王逢睿表示,希望此次抢险加固工程能够尽快得以实施,让南石窟寺的文物得到挽救,否则破坏范围将继续扩大,后果不堪设想,灾难性的毁灭很可能会让南石窟寺不复存在。
举报制售假劣药械有奖:为了充分调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药械社会监督的积极性,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药械使用安全有效,我市制订了《平凉市举报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实施细则》。《实施细则》规定,对举报奖励根据举报所提供的证据与查清的违法事实相符合的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对举报有功人员依据查获的假劣药械案值金额大小,按等级一次性给予奖励,对于案值金额在500元以下的,给予50元奖励;案值金额在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按案值金额的8—10%给予奖励,核定奖金不足50元的按50元给予奖励;案值金额在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按案值金额的6—8%给予奖励;案值金额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按案值金额4—6%给予奖励;案值金额超过15万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实施了行政处罚的,按照案值金额3—5%给予奖励。
南石窟寺之碑
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南石窟寺之碑的文章渐多,但囿于原始资料掌握不够,大多为只言片语。而且由于该碑至今未能出帖,且流传向国内外的拓本不足百套,故人们通过专业报刊或网络媒体仅能见到约20余字的拓本局部,很难一睹这块名碑的整篇书法效果。近日,这一沉寂了1500多年的艺术瑰宝终于以整张拓本的形式全面现世,令人倍感欣慰。
南石窟寺之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之开窟遗物。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北魏永平三年(510)四月刻石,楷书23行,行38字,现每行存约34字。碑刻字迹目前多已模糊不清,加之文字自身的衍变,字迹不能全部确认,释文大同小异。说起南石窟寺之碑,就不能不提南石窟寺。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现存5个洞窟,均坐北向南,开凿于白垩纪红砂岩上。
其中最有价值的为第1窟,此窟是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佛窟,窟高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顶。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7尊立佛,均高7米,头饰螺髻,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神态庄严安详。两旁14尊胁侍菩萨,高约3.5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前壁门两侧各雕1尊弥勒菩萨,高5米。窟顶东、北、西有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树下思维等。七佛是佛教造像和壁画中常见的题材,在中国早期石窟中就已出现。但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则以此窟和位于庆阳的北石窟为最早,它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
鉴于南、北石窟寺的地理位置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史学科研究认为,“泾州所开南、北石窟寺,是对北魏两京的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模式的仿效。如果此推测不误,南北石窟寺的开凿一定是受意于北魏当朝,最少也应得到了朝廷的默许。否则区区泾州,安敢与京都相匹亚”。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之碑》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功德,在碑阴还有出资修建石窟的施主题名,其中有陇东一带的地方官吏以及富豪大姓等等。笔者之所以做以上赘述,一是因为南石窟寺之碑本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南、北石窟寺仅存的唯一的造像碑,不仅成为解读两窟造像背景及造像内容最主要的依据,而且也是研究地方志、职官的主要实物资料。二是虽然北魏的碑刻书法大多为民间书家,因罕署书者之名而默默无闻,但南石窟的开凿有如此政治背景,南石窟寺之碑的书写者当是一方高手,其书法价值不言而喻。海内外学者评价该碑书法“从分隶出,颇似《中岳庙碑》,其雄浑、朴拙更近《爨龙颜碑》”;“笔画迟涩凝重,结字稳定而富于变化,形象雅拙而带有古意”;“书法精整雄劲,饶有华贵之气,魏碑能品”;“笔力丰厚凝重,方折峻利,充满了生命力和刚毅感,富有雄健的魏碑特点”;“较之中原各地传世的魏碑书法,更具西北特有的狂悍不羁的阳刚之美”,并与《张猛龙碑》《吊比干碑》等同时列为北魏著名碑碣。由于泾川地处西北,距中原遥远,因而南石窟寺之碑多不为人所知,早期的金石专著多未著录。
民国初年南石窟寺之碑在泾川王家沟村出土,14年后,美国学者华尔纳一行在北京大学教授陈万里的陪同下赴敦煌考察,在西安市场见到该碑拓片,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在途经泾川时,进入南石窟寺企图凿取洞内佛头被当地农民群体出面制止,这起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对南石窟寺及寺碑的普遍关注。建国后,南石窟寺及该碑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们对南石窟寺的研究日益深刻,但是对南石窟寺碑的艺术价值远远不够重视,除了极个别的海内外学者和日本学者偶尔在其著作中提及外,并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发表,南石窟寺之碑基本处于被学术界所遗忘的尴尬境界,致使沉寂多年。由于该碑距今已1500多年,字迹剥蚀日甚,加之时人对此的研究层面较浅,如不再加以重视整理,恐日后泯灭。因此,南石窟寺之碑拓本今日现世,不仅是学术界的幸事,亦当为收藏界所珍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1 17:10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