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话
南宁市区的方言
南宁话指南宁粤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邕浔片,主要流行于市区及周边地区,大部分发音和语法跟广府粤语相近,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口音和表达。整个南宁地区方言包括南宁粤语在内的其他汉语方言,即南宁粤语、南宁平话(主要流行于南宁市郊以及武鸣的部分乡村)、邕州官话(下廓街官话)。
南宁粤语
南宁粤语,俗称“南宁白话”,属于粤语邕浔片,是南宁城区的主流方言。从来源看,广西的粤方言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唐宋,尤其是南宋至元明期间进入岭南的北来汉语,这是两广粤语的共同来源。早期粤语居民入桂的时间不一,路线多样,多以村落族居,成片分布于桂东南和桂中广大地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第二层次是近现代从广东沿江西渐的广府粤语。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同时人口压力大;广州自古就是对外贸易的大港,北货、洋货和西部土货的集散地,商品经济发达。转移人口压力和经商,加上抗战时期的避难,形成广西粤方言的第二层次,即“广西粤语”,主要分布于西江水系沿岸的商埠、城镇,少数沿海的商埠,形成处在第一层次粤语及民族语言当中的方言列岛,居民来源广泛,过去以经商和手工业为主。由于来源单一,入桂时间晚且相对集中,内部差异不大。从东端的梧州,沿江到西端的百色、田林,西南边陲的凭祥、龙州,北边的柳州(老城区),往南到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通话没有太大障碍。
广府粤语进入南宁,并成为南宁市区的主流方言,是近百来年的事。在粤语未成为主流方言之前,通行的是平话、官话(带有南音的兰青官话),也有壮语。19世纪以来,南宁就是一个多语言多方言的城市,居民能操两种以上的方言是很正常的事。南宁长期是欠发达地区,没有地区性的经济文化优势,在语言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作为后来居上的强势方言,南宁粤语对当地平话影响较大,而平话以及周边的粤语方言也对南宁粤语造成一定影响。近几十年来,老派南宁粤语已经逐渐被新派南宁粤语所取代。南宁粤语具有广府粤语的主流特点,与广州话较为相近。除了南宁市,原邕宁县城蒲庙镇也讲粤语,与南宁粤语大同小异。
南宁粤语的使用范围是南宁市及周边地区,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的古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市、宁明县、桂平市、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南宁粤语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
详见南宁粤语词条。
南宁平话
平话是南宁远郊的方言之一,属广西粤语的早期层次。广府粤语成为强势方言后,平话从市区退至郊区。如今市区的“城中村”、城郊农村说平话。邕宁以及相邻的宾阳、横县为平话大县,武鸣、上林、马山等地也有平话分布,当地多称“客话”。左、右江的平话基本是从南宁迁出的,与南宁西郊平话最为接近。操平话者多称是宋代随狄青平侬的官军后裔,也有明清来自江浙、闽赣调任的官员、调防的军人以及避乱的移民。从收集到的一些族谱资料看,世系明确的能上30代以上的不多。南宁平话内部一致性较大,语言特征与粤语十分接近。平话与粤语的沟通度也在其他方言之上。说平话的人大都能说粤语。跟南宁粤语一样,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平话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
详见平话词条。
邕州官话
官话来自明清的官府和军队。明清两代,朝廷规定凡知县以上官员必须学会官话。之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在全国广泛使用,逐渐成为通行社会的公用语。广西的北部地区,明清官话已经成为强势方言。南方地区的政府治所、军队驻扎重地,也通行官话。官话在南宁称“邕州官话”,又称“下廓街话”,属于西南官话的桂南小片。主要分布于南宁市的旧火烧地街、草鞋街、下廓街(今江北大道邕江一桥至桃源路一段)、黄泥街(今南国街)、中山路一带。据《南宁市志》记载,明代南宁城很小,居民以说平话为主,官府通行官话。清代,邕州官话成为南宁普遍使用的语言,地方戏邕剧也使用官话。郊县武鸣、邕宁也有官话分布。随着广东人不断地大规模西迁,粤语逐步成为南宁市的主流语言,下廓街官话逐步走向衰微。20世纪40年代末,说下廓街官话的居民已锐减至2万余人,这些居民多聚居在南宁城南及城外沿江一带。至20世纪50年代末,说下廓街话的居民只剩下几千人,下廓街官话已经基本不出家庭。本世纪初还能说下郭街官话的居民基本在七八十岁以上,人数已经很少。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旧城改造,下廓街官话基本消亡。今武鸣县城及该县府城镇,原邕宁县仁福村福建坡,大概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说官话的地区了。邕州官话与柳州老官话相近,带有更多的粤方言的色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9 16:00
目录
概述
南宁粤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