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书院,前身为“石头丘草堂”,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面积8000多平方米。我们看到,整个南山书院傍山而筑,圆石铺阶,院门秀雅,透出浓浓的书卷气,更惹人眼的是围檐边一株宋人植下的罗汉树枝干遒劲、冠盖如云,它见证了书院的百年风雨。曾在此潜修的清代名士曾瑞春将书院与朱熹讲学的鹅湖鹿洞相提并论,足见这里环境之清幽
发展历史
五个世纪前的明朝成化年间,就在培田这个小小的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盖了个“石头丘草堂”,聘请落魄秀才,教村里的几个孩子读书写字。“二公辑教椽可属,二三弟子读诗书”,可见当时的规模是非常小的,却是“开长连十三方书香之祖”。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乃是客家教育的理想。后来,“石头丘草堂”就成为“南山书院”,扩大了建筑面积和生源,聘秀才、儒士为师,课程设置也逐步符合科举的要求。明朝正德年间,兵部尚书裴应章钦命巡视闽浙,先到汀州,再到连城游览冠豸山,然后过五石祭岭、攀千寻坡进入培田。也就是说,正是南山书院的那股文气把他给吸引来了。裴应章考察南山书院后感慨万端,挥笔题联:
距汀城廓虽百里 入孔门墙第一家
到清代乾隆一朝,从南山书院走出了一批翰林、国学,在朝廷供职的就有吴玺等七人之多。
特色
智慧结晶
民间书院的出现可以说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与文人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大量流于世俗的官方短期行为不同,既符合乡村实情,又彰显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南山书院不但能延续五百年,而且不断发展、完善,就是由于教育结出的硕果,保持了村民的办学热情。
书院经费
书院经费主要由本村“衍庆堂”每年支付租谷百担,不足部分由南村公祖堂承担。到光绪年间,五亭公吴昌凤遗命指田42亩,租700亩,建立义学仓,建立助学、奖学制度,开创办学、助学、奖学基金先例。改名培田小学是建国后的事了,之前一般是校董事会制,负责决策、建校、管理、聘教等等事宜。牵头的当然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绅士,直到民国时期的校长制。书院置有学田,学仓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在中国风雨飘摇的数百年间,农民有多少理想因为没有制度的保障而成为泡影?今天,培田小学和其它学校一样盖起新的教学大楼,但仅有教员13人、有校学生两百余人的区区小校,却拥有50亩的竹林杂果,这是兄弟学校所望尘莫及的。祖先遗留的这点家底,使培田小学摆脱了买不起粉笔、蜡烛的窘迫,也使老师们的表情现出他们这种职业少有的安详。
教学方式
富有弹性的教学方式,酿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学习气氛。1906年,书院更名为长汀县南宣乡区中心国校,开办新学。课程设置除了国文、历史、地理、作文等传统教学外,还有新课数学、自然;情操熏陶的修身、美术、音乐;侧重实践的劳动、手工;增强体质的体育、体操等十多门课。并且男女同桌,外埠生住校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接近现代教育。关键是英语,在闭关锁国的清朝末年的深山书院,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就读英语了,可以想象当他们用英语对话时,父辈的神情将是多么惊诧。根据史料记载,校园辟有足球场,架起单双杆,摆上木马。想想那时生龙活虎的校园,在男人刚刚剪去长辫、女人刚刚放开小脚的年代里,意味着什么?
渤水蜚英
明清科举时代,此书院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至五品有5人,最高者达到三品,难能可贵的是近代还产生了4名与孙中山、周恩来同窗留法、留日的学生。难怪清朝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参观培田书院群落后,为中原耕读传家的遗风再现培田而叹服,挥毫题下“渤水蜚英”传世名匾。可谈风月乎?
进步思想
培田人墨香缕缕,铸就了其开明与进步。“道山草堂”,又称“赈婴室”,是该村当时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凡是孤儿或无人赡养的老人,都由村民捐资,留在这里抚养,其独有的社会教育和保障体系在咸丰年间已初具雏形。以泥、木、雕、塑、剪等技艺交流培训为主“修竹楼”,有惩戒重男轻女思想的“拯婴社”,有强制进行戒毒的“大和山道堂”,都是开明与进步的一一明证。而整个培田古民居中,不管豪宅还是小屋,鹅卵石砌成的古钱图案落于门口、天井、通道,即寓镇邪扶正,又为醒示族人的经商意识,也印证了培田先祖在“仕、农、工、商”等级极为明显的封建社会里重视官商结合的一贯传统和超前理念。
在培田先祖开明与进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可谈风月”。这四个墨字镌于容膝居的内墙上,除了视觉冲击外,更多的是惊讶于在男尊女卑及男女授受不清的封建社会,培田先祖竟有这样的进步思想。容膝居原是为培田本族妇女提供一个学习文化、女红、礼仪的场所,学员是未出阁的闺女、新嫁进来的媳妇,教师便是母亲、婆婆和长嫂。学习内容主要是家训,族规,特别是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序长幼,别男女,睦宗亲等“三从四德”。“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岗眼界宽”的楹联道出了容膝居旨在提高妇女的修养和开阔她们的眼界,“王国伟人”牌匾明确了其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
故事
民国年间一些尊师重教的真实故事至今仍在民间经讲不衰:
一头牛踩烂篱笆,啃了校园中的腊梅,校董事会罚牛的主人义务浇花三个月,村民悚然,以至到了土匪杀人越货也绕道走的地步。
学生吴德初对老师不恭,生气的先生卷起铺盖要走。吴德初的父亲吴建仁是宣和最大的地主,财大气粗,正在校董事会左右为难之际,吴建仁一路放鞭炮为先生披红道歉来了。先生去意已决,吴建仁命儿子磕头,磕头且破,直到先生回心转意为止。先生转身携扶长跪不起的学生时,已是泪流满面。这个磕头且破的学生后来刻苦攻读,解放后考上大学,当上河北省清河县的副县长。
一位从江西聘来的先生对家乡的坛菜耿耿于怀,校董事会请在南昌巡警任职的乡党每次回家探亲捎回几坛,于是他路途遥远的行李中就不能少了沉重的坛菜。
另一位长汀老先生年迈体衰,推辞任教,校董事会请轿夫每次抬着先生回来。
人物
咸丰年间,有两位在书院执教的才子值得一提,因为不仅反映了南山书院的知名度,也体现出师资实力。
邱振芳
一位是福州人氏
邱振芳,此君不擅八股屡试不第,又无视皇威,竟一怒之下揭了黄榜,并在榜上疾书“皇天无眼”四字。从此,邱振芳整日流荡街头,空有满腹经纶奈何时运不济。一日,街头围观一老者,只见他将竹筒断成圆圈,两个圈扣成连环出售。竹环相扣居然找不到缝隙,众人拍手称奇。老者说,诸位买也后悔不买也后悔。大家不明其意,反正才一个铜板,不妨买一副。原来,买的回家后竹环变成金耳环,非常后悔,干嘛不多买几副呢?没买的人更是后悔不迭,早知如此,好歹买一副。只有邱振芳看出破绽,这手持洞箫的老者不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吗?
邱振芳问道,“老者何必卖姓?”(两环相连成吕)
吕洞宾老大不高兴,“举子不必多言。”
邱振芳得理不让人,骂吕洞宾,“尔乃千年不死鬼。”
吕洞宾反唇相讥,“你是万年不登科。”
传说不足为凭,不过邱振芳犯了欺君之罪后,千里迢迢慕名来投南山书院是假不了的。在遭通缉的困境中,先生能打点行装奔闽西山坳的小小书院而来,书院的魅力可见一斑。邱振芳以南山书院为立足点,神游闽粤赣山区四处讲学,在客家地区颇有声望。曾在南山书院撰联,自称:抗颜敢诩为时望;便腹何妨尽日眠。可见此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又对朝廷大不以为然的自负劲。
曾瑞春
另一位是宁化人曾瑞春。他在南山书院边教书边自学十年之久。这时的书院已经设施健全,不但有课堂、膳厅,还有一榭三亭,环境幽静、秩序井然。曾瑞春流连其间,赞叹说,朱熹讲学的鹿洞鹅湖也不过如此阿。终于等来京都会试的机会,曾瑞春收拾简单的行李进京赶考去了。果然榜上有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漫卷诗书喜欲狂。曾瑞春做了
朝廷命官,仍然念念不忘他的发祥地,回南山书院怀旧,往事如烟,亭榭依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题联道:
十年前讲贯斯庭绿野当轩宝树滋培齐竞爽
百里外潜修此地青云得路玉堂清洁待相随
乾隆30年至光绪31年间,书院子弟共有三人中举、翰林一人、武进士一人、诰封或驰赠大夫五人。平步仕途的十八人中,九品衔八人,八品衔冠带四人,五品衔五人,四品宫廷侍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