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狮,又称“
醒狮”。它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
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起,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
南海(今
佛山市)。2006年,醒狮入选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起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
舞狮子”,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南北朝、隋朝时期,狮舞不仅出现在佛事场合,还融入了元宵节会。唐代宫廷狮舞趋于成熟,出现“五方师子”,表现“俛仰驯狎”等形态。宋朝时,民间舞狮兴盛,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出现了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该舞原由“诸军”表演,从军中流出后流行于南方。金灭北宋,虏获各式艺人,将“狮豹”等百戏引入宴饮场合。约在宋金时期,彰显武技的狮舞随移民南迁,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
相关史料也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成为民间
传统体育活动。四乡和相邻郡县多有到佛山采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明代南狮承袭狮舞蕴武传统,逐渐融入南拳功架。清代,习武者则以“寓武于舞”方式延续尚武传统,进一步融南派武术于舞狮身法之中,促成“狮武合一”。晚清民国时期,广东拳师既习拳又舞狮现象尤为普遍。
南狮具有求吉辟邪功用,曾被称为“瑞狮”。明人王洪的《观灯赋》有“舞瑞狮于阶隅”之句,1893年《点石斋画报》记有“广帮瑞狮”,“瑞狮”还是清末官窑生菜会的“迎祥之景”之一。“瑞狮”在粤语中与“睡狮”谐音,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逐渐被置换为“醒狮”。据《申报》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候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此后广东的醒狮团陆续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十周纪念”“救济工游艺会”等展会庆典上出现,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狮”之名。
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狮就种类而言分为四大流派,有南海大头狮、鹤山鸭嘴狮、清远英德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各地方的不同特点:广州、佛山的大头狮俗称“佛庄、笑狮”,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笑。鹤山的鸭嘴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或豹仔”,特点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鸭嘴和青蛙嘴两种。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和雷州的鹦雄狮等,其狮头有大号、二号和三号之分,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
关于南狮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似,南狮突出一个“醒”字,就必须在“跃”、“扑”、“扎”三方面下功夫,功夫老练的舞狮手舞起狮来,已经达到睡狮已醒,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形神俱备,人狮一体。
明清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谋生,南狮也像对家人的牵挂一样,被人们带着漂洋过海,成为今天维系
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也成为世界认识
中华文化最生动的一个样本。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活动”,日本
横滨中华街的华人学校里,舞狮是男生们的必练功夫。2007年,“舞狮”被马来西亚官方列为本国50大国家文物遗产,得到政府固定拨款支持发展,成为维系大马华人社会的又一纽带。
反过来,流传到海外的舞狮也在推动中国舞狮的更新。20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舞狮界经过精研中国舞狮,创出动作惊险、更具观赏性的高桩舞狮。脱胎于广东南狮的高桩舞狮回流中国,诞生了“竞技南狮”。如今,各种舞狮大赛的竞技场上,在2.5米-3米的高桩上演绎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已然成为夺取锦标的最有力法宝。湛江的许屋、太平镇等舞狮团,甚至已经开发出高桩单狮“飞跃穿火圈”的绝活。
南狮文化历代相传,鼎盛不衰。舞狮文化内涵丰富,狮是一种雄健、威武、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项运动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通过人体之间的搭配连接、密切合作,模仿狮的各种形态动物,来表现体意,是最能体现我国民俗民风的
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南狮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不愧为我国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但能烘托节日热闹气氛,而且显示出我国人民
尚武、
爱国的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当代流行的西方体育无法比拟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南狮文化被广大华侨带到了
东南亚、
欧美地区,代表
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核,成为凝聚海内外
华人、
华侨的“黏合剂”,对推动民族认同、民族和解、跨文化交流与互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狮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当前,以南狮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抢救与维护已经刻不容缓,保护与传承南狮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要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保护该运动,要建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门的南狮研究与保护机构,逐步实现南狮文化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使我国的经济文化共存共荣,交相辉映,永葆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姿。
南狮与北狮的区别
狮有南狮和
北狮之分。近年来,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与各地龙狮运动协会的推动与倡导下,尤其是中国龙狮名镇
西樵每年五一节和国庆节都举办
“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有力地打破南、北狮区域界限,促进了南北狮艺交流,推动了中华狮艺发展。如今多个南方地区组建有北狮队,许多北方地区同样有南狮队。
南狮和北狮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南狮以广东舞狮最有代表性,而广东的舞狮则以广州、佛山较有特色。
南狮外形与北狮外形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狮以写实为基础,它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和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在华南地区。近年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南狮表演有
采青过程。北狮的“引狮员”不仅是表演者也是指挥者,但没有采青程序。南狮“狮头”与“狮被”紧密相连,而北狮是分开的,表演时捆绑在一起。
北狮
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狮子)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就像是维、惟肖惟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演注重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
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简介
又称
醒狮,以神似为基础,同
武术相结合,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其形象不如北狮细腻,但重在轻灵敏捷,刚柔相济。传统醒狮狮头的油彩以三国英雄人物刘关张赵马黄六位人物的
粤剧脸谱为基础,按照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同时,按照粤剧角色分为文武两种狮形,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则以张飞狮、关羽狮为代表。
南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
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还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
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者的性格而异。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狮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为了增加娱乐性,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过梅花桩等。舞动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随着锣鼓的节奏,历尽艰险取得胜利。
随着鼓乐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
舞南狮时还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擂动起来也更是振聋发聩,使人警醒。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就是把朱砂涂在狮眼上,象征给予其生命。可以说,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佛装”和“鹤装”
传统的南狮分为“佛装”和“鹤装”两种。
佛装狮,又叫佛山狮,外形口大高身,步法阔大,舞动起来较为威武、有霸气,但狮头有七八斤重,舞起来不够灵活。
鹤装狮,又叫鹤山狮,则狮嘴扁圆,狮头比“佛装狮”要轻得多。其外形较扁身,嘴椭圆形、长扁。
清朝道光年间,鹤山越塘乡名医冯庚长,将狮艺带回原乡发扬,在佛山狮头之基础上将狮头稍加改良,使鹤山狮更加不怒而威,狮头主框较椭圆形,长扁。此外,鹤山狮的舞法较为轻灵,活泼。
佛鹤狮
南海大沥叶四牛师傅将这两种狮的优点结合起来。他设法对传统的“佛装狮”进行改进,把“鹤装狮”鹤眼、长嘴的特点与“佛装狮”虎眼、阔嘴的特点相融合,制作出了鹤眼、翘嘴的“佛鹤狮”,改装后的狮头不但保留了原来“佛装狮”威武勇猛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了敏捷灵活的能力,这种狮子被称为“佛鹤狮”。
2009年,“佛鹤狮”狮头扎制被列入了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的重视也让四牛师傅看到了南狮扎制工艺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南狮的传统套路与高桩南狮
按表演套路分为传统狮与现代高桩狮,按类别分为“佛装狮”和“鹤装狮”。南海既是传统南狮的策源地,更是现代高桩狮的创新地。
传统南狮的形态与套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舞狮的时候,狮子随着鼓乐声,左腾右挪,上窜下跳,前探后视,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恢谐。不懂传统南狮的人认为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懂得南狮的内行人则知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形态都有着规定的套路与不一样的意义。
成功的表演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
在舞狮技艺中,南狮重写意,所以,南狮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这八种形态,这些形态把狮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例如,喜:狮子为了采青,不惜千辛万苦,排除万难,当采得青时,喜形于色。怒:狮子遇到物体阻挡或外物骚扰,便会愤怒,舞狮者须领会表达。哀:狮子遇到困难,未能解决,便会显露哀伤,如何表达,全靠舞狮者。乐:狮子在桩上自由跳跃,落脚抓水,尽显快乐神态;动:狮子好动,喜爱跳跃,舞狮者在桩上跳跃,更能表现其动态。静:狮子经过千辛万苦,困难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需静下来休息。惊:狮子遇到危险,便会产生惊怕的动作,舞狮者便须要将其惊怕动作表达给观众。疑:狮子多疑,对身边每一样新的事物,皆产生怀疑,故舞狮者必须做出疑虑神态。
南狮各种形态在表演时,要求鼓点作如下配合:
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哀: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到困难而露哀伤,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等。
乐:鼓点要轻、重、快结合。狮子喜欢快乐,摇头摆尾,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以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配仆步、弓步、马步。
惊:鼓点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使狮子产生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等造型。
南狮造型
套路也很多,这就要求舞狮人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进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或动或静,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好动等习性。
根据南狮的形态与套路,南海舞狮编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套路。最为著名的有瑞气护佑创辉煌、群狮起舞庆升平、巧夺莲花青、勇夺帅旗、翻山越岭采灵芝、狮子过三山、双狮楼台会、灵蛇献瑞等。
南狮每一个套路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瑞气护佑创辉煌”是指醒狮得知在高山峻岭中有一株汇聚天地灵气孕育成型的仙草,醒狮为求仙草,穿溪过涧,上高山、过峻岭,历尽千难万险,终得灵气仙草。该套路的寓意为:成功创业,靠的是志气、勇气和自身努力。又如,“群狮起舞庆升平”,是指群狮在抑扬顿挫、轻松活泼的鼓乐节奏中来回穿插,翻飞腾跃。动作干净利落、整齐划一、造型威武。呈现当今太平盛世之喜相。该套路寓意为:天下太平盛世,群狮起舞,气氛热烈,适合企业开张、大型楼宇奠基、周年志庆等庆贺场面。
醒狮采青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
采青。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激起群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
舞狮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悬挂一根生菜,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子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生菜一口“吃”入嘴内,再把生菜“咬碎吐出”,然后向大家致意,或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生菜的粤语谐音为“生财”,有财源滚滚、生意兴隆之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过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桩)等等。
南海风俗喜舞狮,每到春节、元宵节都有狮队进村,家家户户均在门前放置生菜一盘,以备狮子采食,南狮“食”生菜称之为“采青”。有些人家为避免狮队看不见“青”而将生菜用竹竿高挂门前,并附红包一封,以酬谢狮队舞狮辛苦。在南海大沥镇,每年的的农历正月十四,全镇都保留这一风俗。
采青经过一代代舞狮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了多种形式,如盘青、蛇青、蟹青、凳青、高青、地青、水青、和桥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为高难。舞者各舞狮头和狮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边舞耍动作,直至将预先扎挂的“青”采下来。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南狮点睛
南狮
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朱砂漆,随即礼成。
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集会,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
点睛仪式很隆重,点烛焚香,拜过祖师爷后,就开始点晴。点睛的原料由朱砂、金粉、红水、白酒调成,有资格开光点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点六下,取“六六大顺”之意。
点睛的顺序是:一点中央额头镜,点过天庭亮,福星高照。二点左眼,点过眼睛有神,眼光独到。三点右眼,点过事业兴隆,人财两旺。四点狮口利头(舌头),点过狮利有口福,衣食无忧,口福万利,财源广进,吉祥如意。五点耳朵,点过耳朵听八方,生意兴隆,能接八方财神。六点尾巴,点过尾巴人缘好,能承上启下。点睛仪式结束后,点睛人士直接赏
红包给狮子。
高桩南狮起源于南海
高桩南狮起源于南海,发展创新也在南海,现已成为
国家体育总局与
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全国、全世界推广的南狮比赛项目。
高桩南狮的发展只有二十多年时间。1988年,当时的
南海县组织狮队外出参赛,开始上高桩。高桩南狮由此而生并很快风靡世界。受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委托,南海龙狮运动协会制定了《高桩南狮比赛套路》、《高桩南狮比赛规则》,推动了传统南狮向竞技南狮发展。高桩南狮的诞生与普及推广,南海功不可没,成为南狮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与排头兵。
如今,高桩南狮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许多体育学院都有这个训练课程。相比传统狮艺,高桩南狮虽然动作难度也大,但对动作内涵要求却没有那么高,比较容易学。主要动作有上腿、站肩、坐头、上桩、桩上飞跃、桩上来回穿梭、桩上环回快走、钳腰、壁虎功、翻、钢索、过桥、悬挂等。
高桩南狮桩阵从桩头至桩尾全长16米,最高桩3米。随着锣鼓声,南狮飞身上桩、上肩坐头、桩上飞跃、来回穿梭、钳腰饮水、悬挂采青。尤其是南海狮队的狮头狮尾能够同时飞身跃过4米左右间距的桩柱,腾跃跨度是国内外南狮表演中最远的纪录。
高桩南狮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惊心动魄、刚健勇猛、威风凛凛、扣人心弦,让人眼花缭乱、拍手称绝,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在西樵山举行的
“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中,南海龙狮运动协会更是再度创新,首度推出竞争南狮、水上飞狮、双狮对打等新套路。被世界狮艺界称为“中华绝技”。
高桩南狮表演套路多、难度大。如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平常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些都是神秘而古老的南狮套路。而飞身上桩,腾挪飞跃,挂桩钳腰,勇过铁索,这些都是高桩南狮的难度。高桩南狮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时而欢乐,从而陶醉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
大头佛
传统的舞狮子必少不了“
大头佛”。头戴弥佗佛一样的大头面具,身穿岭南水乡自制的丝绸长衫,手摇一把破扇,摇头晃脑地做出各种搞笑动作。
狮子是森林之王、百兽之首,凶猛异常。传说,玉皇大帝为了将狮子驯化后给人类所用,就专门安排文殊菩萨驯狮子。
把动物界的狮子驯化为听从人指挥的狮子,驯狮是十分重要的。民间认为,经文殊菩萨驯化的狮子能给人带来喜庆与吉祥。所以,舞狮子首先由文殊菩萨出场训练坐骑狮子,文殊菩萨怕人认出来,就化妆成笑脸常开、没有烦恼的“大头佛”。舞狮开始,狮子先呈睡觉状,“大头佛”依次刷牙、漱口、擦面、拗腰、饮水,然后唤醒狮子、驯化后的狮子按“大头佛”的指引玩滚绣球等传统狮套路。“大头佛”与狮子演毕,再由各徒众表演拳术、气功、兵器、对打等内容,这些是传统狮的基本套路。
“大头佛”传说之二:“大头佛”是个顽皮的男孩。
很久以前,佛山某街住着一个寡妇和其独子,独子名叫佛山,生得头特别大,绰号“大头佛”,“大头佛”喜欢玩秋色,母亲觉得玩秋色就是做戏,不同意他去参加。但“大头佛”常背着母亲去玩。有一年,秋色巡游,“大头佛”偷偷跟随秋色队伍去玩,母亲发现后去追赶儿子;那时正当初秋,天气尚热,母亲手里拿着一把葵扇,一见到儿子就用葵扇照头打去,边打边骂,“大头佛”则左闪右避,在秋色队伍里左穿右插,群众见到这幕“寡母当街打仔”的闹剧,还以为是秋色的新节目,不禁在旁喝彩。后来,民间艺人将“大头佛”编成秋色游行的一个节目,并保留。
在西樵,梁光泰会玩全套“大头佛”动作。2007年,63岁的兴光泰还考取国家级龙狮裁判和教练证书,成为了西樵镇第三位国家级龙狮裁判和教练。
硬件要求
比赛场地
舞龙舞狮的竞赛场地为边长20米的正方形场地(特殊情况,最小面积不得小于边长18米的正方形),要求地面平整、清洁。场地边线宽0.05米,边线内为比赛场地。边线周围至少有1米宽的无障碍区,竞赛场地上空从地面量起,至少有8米的无障碍空间 ;比赛场地应是木板或铺设地毯。
比赛器材
狮头正面宽不小于0.55米,高不小于0.5米,长不小于0.7米,要求大小匀称、协调。
桩阵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3米,最低不低于0.5米,其中半数桩柱高度必须达到2米,桩顶脚踏圆盘直径不超过0.38米(含保护圈垫),桩阵长度不得超过15米,最短不小于10米(含曲线计算),宽度不得超过1.5米,不能小于0.5米。
大会提供公用比赛器材,也可以在规定的公用器材中更换一组自备的器材,但必须保证安全并符合规则的要求,经大会批准后使用。传统项目的器材应简易,高度不得超过2米,长度不得超过10米;任何陶瓷、瓷器不得特制;不许以任何危险易燃物品、生禽动物作为器材摆设。另传统项目以及少年组、儿童组竞赛器材可由主办单位在竞赛规程中规定。
比赛规则
竞赛类别
南狮运动是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在行进动态和静态造型变化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于南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狮雕塑,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等习性。
套路编排要求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风格别致。南狮技巧难度、创新动作是借助器械的设计来演绎,表达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等意境,展现狮子喜、怒、醉、睡、醒、动、静、惊、疑、怕、寻、探、望、戏和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传统南狮的形式;动作与鼓乐伴奏和谐一致;整个套路既要有观赏价值,又要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规定套路是根据南狮技术发展的方向,所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南狮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经过精心编排的套路;其动作规格、顺序、方向、行动路线均不得改变,比赛时使用大会提供的公用桩阵,参加规定套路比赛的队员与自选套路一致,不得替换。
传统南狮是一项综合性的人体运动。狮头、狮尾两人充分运用人体多种姿态,在或动或静中将力度、形神及传统舞狮艺术等揉合于南狮中,逼真地演绎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姿态,表现狮子雄壮威武、豪放粗犷、顽皮活泼、谨慎多疑等习性。
传统南狮套路编排要求:传统南狮,首重采青,青、阵(主题)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要求以每个不同套路的不同内容主题,按传统舞法(基本规律、逻辑、程序)进行,借助简易器材,摆设抽象性的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井、塔、车、羊、鱼、虾、蟹、龟、蛇、蝎、蜂、蜘蛛、蜈蚣、鸟、雀等景和物,演绎和表现狮子喜、怒、醉、睡、醒、动、静、惊、疑、怕、寻、见、探、望、戏和翻、滚、卧、闪、腾、扑、跃、跳、起、伏、坐、蹲、咬、舔等形神姿态。合理地展现狮子擦脚、搔痒、洗面、挖耳、伸腰、出洞、入洞、出林、追蜂、扑蝶、望月、惊天、照水、戏水、饮水、抹嘴、弄须、刷牙、擦眼、咬虱等传统的狮性形式,鼓点要圆活,轻、重、快、慢有序,配合准确,动作与传统的鼓乐伴奏和谐一致,使整个套路既要有观赏价值,又要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继承传统特色的作用。
抽签项目
抽签项目是指在临场比赛前,抽取组合动作签,即时编成组合,完成规定数量,计算用时多少,是检验南狮队专项技术组合能力、基本技能以及素质的一种竞赛项目。
竞速项目
竞速项目是运动队用娴熟的技术,规范的标准,以采高青低青为主题,以最快的速度,在规定的场地内,完成规定的南狮竞赛内容与动作数量;是检验南狮队专项技术、身体素质和南狮技能水平的一种竞赛项目。
障碍项目
障碍项目是指参赛队以娴熟技术,南狮队通过狮头狮尾的密切配合,穿过或跃过场内所设各类青阵,完成特定竞赛内容的一种竞赛项目。
人员要求
参赛人员包括运动队的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每支南狮队人数均不超过10人,其中领队1人,教练员1人,运动员8人;以上包括替换队员和伴奏队员,每支南狮队出场人数最少6人。
动作分类
南狮动作按动作的难易程度分为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主要的难度动作有平地直接上桩动作;飞跃接占位、转体、推进、挂踏、钳桩、坐头、反身(飞跃可超越实际尺寸);连续飞跃接占位、转体、挂踏、钳桩、坐头、反身(飞跃可超越实际尺寸);腾空推进接占位、转体、横挂踏、钳桩、低向高推进(可超越实际尺寸);单、双腿上同时飞跃接占位、转体、挂踏、钳桩、坐头(可超越实际尺寸);悬挂横移接转体、反身、挂踏、钳桩(可超越实际尺寸);坐头飞跃接转体、借位、推进、占位、挂踏、钳桩再飞跃(可超越实际尺寸);飞跃接借位再飞跃、占位、四脚磨转、挂踏、钳桩、钳腰(可超越实际尺寸);狮尾凌空磨转(可超越实际尺寸);飞跃、两桩间转体凌空占位上腿(可超越实际尺寸);快速腾空后退(可超越实际尺寸);钢索接上腿、行进、转体、跳跃、站肩(可超越实际尺寸);桥上、壁上接钳腰、上腿、弯腰、坐头(可超越实际尺寸)。
音乐伴奏
南狮的音乐伴奏是烘托气氛、转换节奏、激励队员情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乐器的配置因地域而异,伴奏可选用鼓乐、吹打乐等多种形式,也可使用符合南狮特点的音乐带进行伴奏。南狮常用的乐器有鼓、大锣、小锣、钹、唢呐等。
扣分细则
评分方法
南狮比赛属技能类、表现性,由裁判员评分的竞分性集体竞赛项目。
裁判员临场评分有5人评分制、7人评分制、9人评分制三种方法(均设1名值班裁判员)。
评分裁判员根据运动队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根据南狮规则评分标准,在各类错误中减去相应扣分,所剩部分即为该队得分。
(一)5名或7名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3个有效分的平均值,即为该运动队的应得分。
(二)9名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5个有效分的平均值,即为该运动队的应得分。
(三)应得分只取小数点后两位(小数点后第三位数不作四舍五入)。
(一)当应得分在9.5分和9.5分以上时,差数不得超过0.2分。
(二)当应得分在9分以上和9.5分以下时,差数不得超过0.3分。
(三)当应得分在9分以下时,差数不得超过0.5分。第二十八条基准分的使用
当评分裁判员有效分之间的差数出现不符合规则规定时,裁判长判定的分数即为基准分。将基准分与其最接近的两个(或四个)有效分相加除以3(或除以5),即为该队应得分。
裁判长依据规则,从运动队应得分数中扣除“裁判长扣分”所规定的应扣分,即为该队最后得分。
重要赛事
组织机构
代表人物
黄钦添,男,1965年生,现任中国龙狮协会副主席,广东龙狮协会常务副主席,佛山龙狮协会名誉会长,佛山市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舞(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