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楼
山西省汾阳市南薰楼
南薰楼,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南薰路与迎新街相交的十字路口中央。南薰,取“薰风南来”之意。薰风又称巽风,指吹自东南方的和煦之风,应兆人心和善,万物茂盛。
发展历史
南薰楼初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楼下为南北通行的街道,铺以红沙石板,车马行人络绎不绝。东西装有大栅栏,其内竖有十余通碑石,据现存于楼西北角的《增修佛阁龙神庙记》载,初建碑由翰林刘少府及李公撰写,两人因佚名而无从考证。此后每隔三十年左右由南关的纠首等人筹资修缮一次。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升府,与此同时南薰楼焕然一新。随着明王朝的逐渐衰落,明清交革,由于世道不宁,直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历八十余年后才予重修。清代中后期的修葺,史料乏载,据1993年《南薰楼重修记》文云,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迄今二百年再未修缮”。
解放前夕,南薰楼已是遍体鳞伤,神色黯然,楼下尚存七八通碑石。到1992年实施落架大修前,楼体凋残岌岌可危,二层楼阁内的神像荡然无存,楼下的石碑仅剩两通。历经“文革”而得幸存的南薰楼,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汾阳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初冬,组织各方力量,对南薰楼进行了落架大修,于次年秋告竣。1996年又对二层楼阁内的神像予以集资补塑。在此次大修中,从最高处的十字横梁上,发现书有“弘治十三年”字样的创建年代,由此解开了南薰楼的创建年考之谜。
1993年12月28日,汾阳县人民政府将南薰楼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汾阳市对南薰楼再次进行保护性修缮。
建筑格局
南薰楼为单体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二层四檐,平面方形,十字脊歇山顶琉璃脊刹,高17.26米。平面设柱16根,外围一圈檐柱,里围四根通天金柱。檐、金柱间以枋木及斗栱后尾相连系。一层檐柱头施断面方形的檐枋一周,其上设五踩单翘单昂斗栱一圈,计24攒。二层檐下设七踩三翘斗拱共24攒。三层檐下设三踩单翘斗拱24攒。四层檐下设五踩双昂斗拱16攒。一层顶部设藻井,并在东侧檐、金柱之间设木构楼梯,可上二层。二层金柱间安装槅扇门窗。内设东西南北4个佛阁。阁内分别塑观音、三观、真武、关公像。楼北面悬挂木质牌匾一方,上题“光明四表”。
楼阁上悬挂有一块横匾、四块竖匾、四副瓦联。横匾是古匾,悬于南面的第四层檐下正中,内容为楷书“光明四表”。四块竖匾分别悬于第三层檐下的北南西东四方,皆书“南薰楼”三字,北为行书,师年笑书;南为楷书,景薇峰书;西为纂书,温子俊书;东为隶书,王孟遒书。四幅瓦联挂在楼下的外围明柱上,北联:“风雨颠簸谁知留去存亡,春秋交替再现壮丽雄姿。”师年笑书。南联:“喜古迹重新辛酸都付白云云,愿宏图大展欢乐尽随南风来。”。西联:“四明楼佛光四射四面欢乐,四尊严恩佑四方四季平安。”温子俊书。东联:“迎阳得月瑞气满楼,云蒸霞蔚降福汾州。”王孟遒书。四竖匾及四瓦联皆为金箔贴字。四竖匾系蓝绿色斜边,框以红衬底,四瓦联为黑衬底,北南为凸字,西东为凹字。
楼柱为红色,楼檐以绿色琉璃筒瓦镶围灰筒瓦。楼顶的十字脊及各檐的斜脊皆为绿黄相见的琉璃刹。十字脊的中心相交点上,耸立麒麟驮金色葫芦琉璃雕像,上安避雷针。四端有昂首欲飞的黄色团龙吻兽。每条斜脊上安有小吻兽及站兽,每层楼檐上装有斗拱,一、二、三层皆为二十四朵,第四层为十六朵,共八十八朵,一层与四层的斗拱较大。
整座楼体修筑于0.6米高的青石明台上。明台长为12.5米,四边的正中修有青石台阶四级,石阶两侧为斜坡。明台的四边围以石栏,栏柱高0.7米,栏壁高0.5米。每条边上有石栏柱八根,共二十八根。柱头上雕有木瓜、桃子、柿子等造型。栏壁的上端雕立体式如意云朵。石明台上,四根巨柱直上四层楼顶,每根周径为2米。外围列有十二根周径1米的副柱,撑起檐廊部分。巨柱下的石鼓周径为2.86米,副柱下的石鼓周径为1.95米。
登楼的固定式木阶梯筑于东侧,沿阶梯登上楼阁,方砖铺地,廊宽三尺。上为第三檐,下为第二檐,檐廊前列有二十八棱木柱,其下修有呈长方形图案的木护栏,高七十公分。檐廊后四面竖有木格扇,每面六扇,中间的两扇可开启,共二十四扇。格内安放着高大的木神阁,高四米余,宽2.8米,四面有红柱、挑檐、小斗拱,八棱方柱共十二根,下筑一米高的神台。神阁内北祀真武大帝坐像,右手持剑,左脚踏蛇。左立金童,右立玉女;南祀关帝坐像,左立捧印的关平,右立扛刀的周仓;西祀三官坐像,中为天官,左为地官,右为水官;皆手奉笏板;东祀观音菩萨坐像,左立善财童子,右立龙女
参考资料
南薰楼.汾阳市人民政府.2021-01-27
汾阳文物——南薰楼.吕梁新闻网.2018-07-1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11:1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