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处士,汉语成语,拼音是nán guō chǔ shì,意思是用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
充数的人。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
好吃懒做的
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
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
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
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
南郭先生听说了
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
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其实
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
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
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
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
南郭先生这样
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那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
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像
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请求为
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奉他(南郭处士)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只好逃走了。
不会吹竽的
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
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