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铁路又称博山线,位于山东省
淄博市境内,是胶济铁路的延伸线,也是胶济铁路开工的第一条支线。博山铁路在建成初期作为货运专线,通往矿场,电厂,部队等。
概况
铁路呈南北走向,地处鲁中南山地北部,沿线与G205国道并行。起点在淄博市
张店区,终点博山区八陡站,全长56.8公里。其中,淄博张店至博山正线39.686公里,博八支线由博山站向东南行至八陡站,长度为10.310公里。
淄川至洪山站的淄洪支线,长6.993公里。
博山铁路线路轨距1435毫米,为标准规矩,最小曲线半径300米,最大坡度张博支线为8‰、淄洪支线10‰。德制钢轨30公斤/米,10米/根;每公里铺长2.4米钢枕1200根。主要跨越孝妇河、猪龙河、漫泗河、范阳河等河流。途经
淄川、洪山、大昆仑、博山、秋谷、山头、石炭坞、八陡等站点。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山,呈箕状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属大陆性气候,夏秋两季多暴风雨。
1903年5月至1904年6月,由山东铁路公司承建。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建成,博山支线同期竣工通车。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博山铁路近期按区间列车运营,远期改建为城市
轨道交通。
发展历史
1861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带着在中国选取海军锚地和商港的秘密任务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虽然那一次对于中国台湾的勘测结果并不令当权者满意,但他却从此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产生了兴趣。1868年的秋天,李希霍芬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正是他的此次中国之旅,埋下了德国人占领青岛的种子。
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这是山东境内最早的铁路。这条“钢铁巨龙”,一端延伸至青岛的现代港口,一端深入矿产丰富的山东腹地,它彰显了德国殖民者大肆掠取的野心,也凝聚了中国民众的汗水与鲜血,同时在客观上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承载了齐鲁大地的百年荣辱。
修铁路不被俾斯麦重视
李希霍芬是提出修建胶济铁路的第一人,当殖民者的铁蹄还没有踏进齐鲁大地半步时,他已经乘着骡车、带着仆人从鲁苏交界进入了山东半岛,那是1869年的春天。此后,李希霍芬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山东的煤矿、地貌及经济价值进行了全面调查。这里富饶的物产和淳朴的民风让他喜出望外。特别是在实地勘察过坊子和博山之后,在他眼中,山东半岛以西的广大腹地“宛如一条飘逸的黑绸带,上面缀满乌黑闪亮的煤和铁。”在其研究专著《中国》的第二卷中,他甚至将博山城形容为“是我迄今看到的工业最发达的一座城市。所有的人都在劳动,都有活干。这个城市有着众口皆碑的工业城镇的声誉。这里的优质煤蕴藏在景色美丽的地方,这些煤很早就用于各个工厂,而这些工厂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自此,修建一个自由港和一条连接伸向腹地的铁路的想法在李希霍芬的脑海中出现了。“胶州湾的开放和上述与内地连接的交通线的开辟,是山东丰富的煤矿资源的前途所在……”于是在1869年当年,李希霍芬就曾向时任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出密函,提出德国“有必要发展海军以保护这些重要的利益和支持已订的条约;要求在万一发生战事时德国的商船和军舰有一个避难所和提供后者一个加煤站。”提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将使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更为方便地为德国所用。
李希霍芬的提议并没有得到俾斯麦的重视,但他却从未放弃自己的设想。1890年,实施稳健“大陆政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下台,威廉二世执政时期李希霍芬的提议重新得到了重视,胶州湾成为德国建立军事基地和商港的首选。于是,在1897年,德国人借“巨野教案”占领青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备建造胶济铁路。
不等就绪就开采煤矿
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下了《胶澳租界条约》,主要内容除了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99年,胶州湾沿岸100里内德国军队有自由通行权外,其余所有内容似乎都与胶济铁路有关:“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一条由胶州湾经潍县、益都(今青州)、博山、邹平等地达济南,另一条由胶州湾经沂州(今临沂)、莱芜至济南”、“德商享有铁路沿线两侧30里以内的开矿权”“山东境内开办各项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金、器材时,德商有优先承办权。”
于是,铁路建设前的勘察工作浩浩荡荡展开了,德国人以低廉的价格雇佣了大量中国工人,进行简单培训后,沿着早已规划好的路线开始勘测;同时,修建铁路的建材订单大批涌入德国本土,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仅1899年当年,山东铁路就订购了总重近85000吨的器材,价值约2000万马克。虽然铁路一直到1899年9月才正式开工,但德国人显然已经等不及一切就绪,顺理成章地开采铁路沿线的煤矿,早在《胶澳租界条约》一个月后,就已经在坊子购地开矿了。
大量的建设物资从德国航运至胶州湾,不仅拉动了德国本土重工业的总产值,也让航运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铁路修筑的五年中,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和亨宝轮船公司每年都要派6艘轮船装满货物驶向青岛,仅截止到1901年10月,就为修筑铁路运送了6万吨物资。此外,还有混凝土、电线杆、木材等不值得用轮船运送的货物则使用帆船运送。帆船虽然便宜,但运输过程也充满了风险,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899年至1901年10月,就发生过四次不幸事件:运载10245桶水泥的“亨尼·埃列门”号神秘失踪;装有3200根电线杆的“苏特兰舍尔”号在苏门答腊以南海域粉身碎骨;还有两艘满载水泥的帆船分别在航线上和斐济群岛着火。
为了能让大型货轮进港,德国人开始在小港建造码头;而由于所有铁路运营所需要的机车在从德国运来时都是拆成零件的,为了将抵达青岛的零件重新组装,于是就盖起了专门组装零件的厂房。随着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的全线通车,小港码头与四方机车厂也已经渐渐初具规模了。
博山区的八陡站是博山铁路内上的一个小站,直到现在仍担负着货运任务,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铁路之一,1904年诞生的胶济铁路,沟通着华北和华东,见证着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八陡火车站为德国抢夺资源强修铁路,是胶济线第一个支线张(店)八(陡)线的终点站。
博山-八陡区段,初为博山煤商马官和等人集资40万元(银元),于1920年7月至1921年冬建成的规矩为两英尺的窄轨轻便铁路。该路自博山站以西向南依次设红门、山头、二亩圹、马家堰、八陡6个车站,干线长21.523公里,另有八陡通往白谷囤等矿场支线5.523公里。线路最小曲线半径200米,最大坡度19.5‰,桥涵37座,占地面积共323.647亩。该线初以人推矿车运煤,因路窄坡陡效率低,且易发生危险,故于1923年8月至次年冬,以平均每公里投资5.7万元(银元)对线桥设施等进行改造。 1925年后因战乱导致连年亏损,1936年10月,作价78万元(银元)卖给中华民国胶济铁路管理局,被胶济铁路管理局购买后,该站采用电气路牌闭塞,臂板电锁器联锁。同年冬至1937年6月,胶济铁路管理局投资215万元(银元、含该路收买费78万元)按张博区段线路、桥梁标准进行改建。改建工程中废除博山站西侧至山头站的线路及八陡-白谷囤矿支线,改由博山站东跨孝妇河经山头至八陡。改建后该区段与张博区段合称张八支线。
意义
博山直线铁路北连胶济线,沿线煤、铝矾土、
耐火粘土、
陶瓷等资源物产丰富。博山线对加速
煤炭外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是联系淄博南北地区为
淄博市发展依托的重要铁路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