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广场
哈尔滨市境内的广场
博物馆广场(Museum Square)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地处哈尔滨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是哈尔滨市区主轴线--东西大直街和红军街的交汇处,因黑龙江省博物馆坐落于广场东北处而得名。博物馆广场在20世纪初叫做“中心广场”,是以圣·尼古拉教堂为中心的不规则放射性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开始的源头。博物馆广场周边有黑龙江博物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国际饭店、梅耶洛维奇宫和吉别洛-索科大楼等众多欧式风格建筑,有“哈尔滨客厅”的美誉。
广场历史
哈尔滨原本是不起眼的小渔村,一八九六年六月三日,清政府钦差大臣李鸿章与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曼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俄国攫取了在中国吉林,黑龙江境内修筑铁路权利。正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哈尔滨由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当时远东的国际性大都市,同时哈尔滨也涌入了大量外国人和管内移民,移民的到来各种宗教建筑--教堂和寺庙也出现在哈尔滨的各个角落。
其中圣·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构教堂的精品,也是最重要的教堂,被称为“中央寺院”或“喇嘛台”。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同年12月完工,建成后的教堂成为南岗区乃至全哈尔滨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也标志着中心广场(博物馆广场)开始形成。南岗区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区域,东西走向的大直街当年被老百姓称为“龙脊”,位于广场中央的教堂就是全城的景观控制点。继喇嘛台之后,中心广场的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中心广场及广场中心的教堂成为名副其实城市中心。哈尔滨以今天的博物馆广场(大直街和红军街十字架)为中心点,仿佛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四通八达,其中喇嘛台为轴心,大蛛网向东南西北放射出车站大街(红军街北部)、哈尔滨大街(今红军街南部)、东大直街、西大直街四条主要干道,并以松花江和满洲里街形成一个小蛛网放射出民益街、公司街、上方街等街道,同时连接以教化广场为中心点的另一个小蜘蛛网,放射出砖瓦、铁工、木工、教化、利群等街道。在这个放射性的街道的中端以铁路街穿插环绕,使以南岗区整个街道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1966年8月23日圣·尼古拉教堂被拆除,1968年建立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并命名为“红塔”(俗称冰棍塔,因形状象冰棍),1972年被拆除。 1987年,黑龙江省电力大厦在博物馆广场东侧建成。1996年11月1日,博物馆广场交通工程实现地面地下全面通车。1997年6月在圣·尼古拉教堂原址修建了阳光大厅。2011年8月24日,电力大厦裙楼开始拆迁,主体四周开始围挡;9月6日,电力大厦主楼开始拆迁,被电力大厦遮挡的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大楼成为新广场的主要景观,电力大厦旧址处将修建哈尔滨地铁1号线、2号线博物馆站站台。
广场艺术
荷兰每平方英尺所拥有的博物馆之多,位居全球各国之冠。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号称世界最棒的42座博物馆。
博物馆广场上就坐落着最热门的3大博物馆: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市立博物馆。这3家博物馆提供有随身导游讲解的设备供出租,只要输入图画的编号,就会清楚地介绍这一张图的历史与美术手法等。在梵高博物馆中,收藏着梵高历尽煎熬所孕育出的画作和写作,其中包括200幅油画,让人得以一窥他的生活与工作情形。
由于梵高博物馆旧馆已经无法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热潮,因此增设新馆,以满足观光客一睹梵高名画的欲望。梵高博物馆提供有中文的随身导游讲解的设备供出租。
国立博物馆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包括《夜巡图》、《拿着水罐的女人》等等著名画作。国立博物馆拥有荷兰艺术大师的顶尖杰作,喜欢西方艺术的游客不妨腾出一天来,好好享受这文化盛宴。
现代艺术市立博物馆展出自1850年至今,从印象主义到表现主义,从普普艺术到简约派艺术的1000多项现代艺术作品,其中有毕加索以及莫奈等名家的作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5:39
目录
概述
广场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