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
中国东北地区省级行政区
黑龙江省(Heilongjiang Province),简称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经纬度范围大致为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6′—53°33′,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居中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截至2023年1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2023年末,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3062万人。方言分为汉语和东北官话。
名称衍变
黑龙江省因境内横亘北部边境的大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古称“黑水”,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14世纪成书的《辽史》始称黑龙江,清初定名为黑龙江。同时,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也始于清代。1683年12月,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的局面,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距今4.5—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大地上即已出现了原始先民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存在黑龙江省境内有着比较广泛的发现。牡丹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如在宁安莺歌岭遗址下层发现当时的生产工具有石锄、石斧、骨锄等,尚志亚布力遗址的石质生产工具有斧、铲、凿、锄、磨盘、磨棒等,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夏商周时期,生息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有肃慎人和索离人等,就已向中原朝贡。
据先秦古籍《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五年(约当公元前2155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息慎”,即指肃慎。说明帝舜时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北发、山戎等原始民族,即已同中原地区华夏诸族大联盟的首领间建立了联系,并贡献了自己所特有的生产工具和兵器—弓矢。
夏帝芒三年(公元前1975年),夏王朝的帝芒在位年间,东北的“九夷”派使者到中原,向帝芒朝拜并贡献土特产品。商王汤时(公元前1711~前1698年),夏自孔甲之后渐趋衰落,桀无道,“百姓弗堪”。商族首领汤率诸侯和诸夷灭桀,史称“成汤革命”。肃慎先民使者向汤贡献楛矢石砮,确立了对商王朝的从属关系。东胡的先民和商王朝也有了贡属的关系。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率诸候灭商后不久,曾通道于九夷百蛮。肃慎的使者再次前住中原地区,向武王贡楛矢石砮。周武王将楛矢石砮分赠给诸侯珍藏。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访殷商遗人箕子,箕子为陈洪范之道。武王病死。箕子东迁朝鲜(在今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建立了以殷商遗民为主体的古朝鲜政权。
西周至战国时(公元前1000~公元前221年),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至大兴安岭地区散居着东胡人及其先民,以畜牧射猎为业。呼伦湖、海拉尔河及额尔古纳河一带依山面水向阳坡地上的石棺墓群及出土的石镞、石锛等物,有可能是他们的物质文化遗存,而同时出土的玉璧、陶鬲等物则表明他们与中原华夏诸族的关系密切。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周大夫詹桓伯对晋人申明:“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明确地把肃慎人所在地区(包括今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在内)列入周王朝的领土版图。
黑龙江地区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时期的渔猎生活之后,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产生了早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而有了富余产品,出现了私有财产,并引起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对私有财产的争夺,使氏族社会瓦解,逐渐产生了部落、部落联盟,并且出现了国家的组织。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国家,是濊貊的一支或后裔建立的夫余国,建国时间约在战国后期,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36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不久,箕氏朝鲜王否臣服于秦,使秦的势力和影响深入到今东北地区南部一带。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不久,出兵平定今东北南部的割据势力,恢复辽东、辽西、右北平3郡的建置。东汉建武元年至建武六年(25~30年),在农民大起义中,西汉宗室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逐渐加强对东北的管理。至建武六年(30年)出兵辽东,恢复了汉廷在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
两汉时期的夫余国已相当强大,经济、文化的发展也高于东北的各民族。西汉时期,在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设乐浪、真番、玄菟、临屯四郡后,夫余显已贡属或臣服于汉朝,并归玄菟郡节制。东汉政权建立后,夫余仍归玄菟郡管辖,并向汉廷进贡方物。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中原出现混乱,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于辽东、辽西一带,夫余王尉仇台从属于公孙政权,黑龙江地区南部遂成为公孙度的势力范围。三国时,夫余改属于曹魏。西晋建立,夫余向晋廷进贡,并接受东夷校尉的节制和保护。西晋灭亡后,又失去中原政权的保护,虽先后依附于前燕、前秦及后燕,但自身已丧失自立的能力,终于在公元494年,被肃慎后裔的勿吉人所逐,其故地大部被勿吉人占有,夫余灭亡。
部分夫余遗民被迫北渡那河(今松花江),在松嫩平原建立了豆莫娄政权。其地在今嫩江以东,呼兰河以北,小兴安岭西南,以乌裕尔河为中心地区。由于豆莫娄是从夫余国分离出去的,因而各种国家制度仍沿袭夫余旧制,保持奴隶制度,国有“君长”,其下诸加“皆以六畜名官”,地方的“邑落”,由豪强世代把持,与中原政权建立了臣属关系,曾先后向北齐朝贡。
4世纪初叶,在拓跋鲜卑人逐鹿中原同时,黑龙江地区东部勿吉人后裔—靺鞨族逐渐兴起,逐渐成为一新兴的强大势力。到5世纪时,已进入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流域,形成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大部落联盟,并与北魏王朝确立了贡属的关系。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唐时期,黑龙江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唐朝不仅将整个高丽故地北境纳入直辖版图,而且将附属高句丽的一些靺鞨人迁置于营州(今朝阳)附近。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爆发了营州事件,由于契丹人的大规模暴动,唐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摇摇欲坠,被迫撤出速末水流域。于是,营州的靺鞨人在大祚荣等人的领导下,联合高句丽遗民加入了反唐的行列,回到靺鞨故地,在旧国一带(今牡丹江上游的敦化盆地)建立震国。震国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接受唐廷的“招慰”。
开元二年(公元713年),唐廷为左骁卫将军、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于是,震国改称渤海,成为臣属于唐朝的一个地方民族封藩政权。宝应元年(762年),唐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诏令渤海为国,由羁縻州府升为属国。至9世纪,渤海国力达到顶峰,被誉为“海东盛国”,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南至 今朝鲜半岛东北部,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北达今黑龙江。境内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设有5京、15府、62州、100余县。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贞元八年(792年),唐设室韦都督府,地辖今黑龙江西部。天赞五年(926年),渤海国被契丹(契丹于947年改称辽)所灭,享国229年。
辽代(契丹于947年改称辽),黑龙江地区西部和东部分属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绝大部分属金上京路统辖,金立国之都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金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以上京路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并设泰州和肇州。
元朝时,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东北三省与河北省的东北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今黑龙江省地区分属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实行了具有军事戍守特点的都司、卫、所制。今黑龙江地区初为辽东都司管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以后,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右岸)。
清朝在东北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关内的省、府、县行政制度不同,实行的是在满洲八旗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军府制”,即由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等军事长官兼理辖区内的民政事宜。直至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才开始设置行省的建制。
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为抵御沙俄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宁古塔、盛京两昂邦章京并存,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即两个行政区域。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今黑龙江地区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将军既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长官。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12月,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有黑龙江(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统和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
19世纪50年代,沙俄趁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大衰之际,大肆武装入侵黑龙江,并不断向清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中国东北领土大约100万平方千米。1858年中俄《瑷珲和约》签订后,黑龙江副都统辖区仅剩黑龙江以南地区。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黑龙江将军辖区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垦,人烟渐稠,民事日繁,遂添设府、厅、州、县建制。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终于改革东北地区吏治,决定废除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同全国一样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清廷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黑龙江行省的行政区域承袭黑龙江将军管辖范围,东南和南部与吉林行省毗连,西南与奉天行省为邻,西部与蒙古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以黑龙江与俄国为界,省会驻齐齐哈尔城。行省以下分设府、厅、州、县,并设道区分辖府、厅、州、县。厅(州)分为直隶厅(州)和散厅(州)。
至宣统末年(公元1911年),全省分设3道、7府、6厅、1州、7县及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末,黑龙江省共辖3道、23县、5设治局、4旗;吉林省管辖属今黑龙江境内有2道、18县。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中俄签订《呼伦贝尔条约》,将呼伦贝尔定为特别区,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受黑龙江省省长监管,复设呼伦贝尔副都统。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起,中国政府逐渐收回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呼伦厅改为呼伦县。北京政府颁布《东省特别区法院编制条例》,规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改成东省特别区。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成立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掌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设置呼伦道,驻呼伦县,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设置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政局等。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黑龙江地区陆续增设30个县和设治局。全省共有42县、11设治局。吉林省分设42县,在今黑龙江境内有22县。黑龙江省在裁撤道区的同时,将呼伦、黑河道改为呼伦、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要,逐步把省划小。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0月1日,伪满政府公布所谓“地方行政改革制度”和“省官制”。将东北4省肢解为10省和2特别市(后改为14省、2特别市和1特别区)。至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今黑龙江省境内共设有滨江、龙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共辖5市、76县、3旗。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行划分东北行政区划,将今黑龙江省境内划分为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4省。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0月至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4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建制。各省管辖10个至20个县(市)左右,为便于开展工作,在省县之间设立了专区。但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省(区)建制调整变动比较频繁,战争后期调整合并为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4省共辖82个市、县、旗。各省分设的专区,除边远地区的黑河专区外,均已撤销,由省直接管县。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决定黑龙江地区的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市合并为松江、黑龙江2省。1949年5月中旬,撤销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同年8月,两省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属的白城、洮南、镇赉、大赉、安广、开通、瞻榆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新的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北、东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250万。共辖3个专区、5个市、64个县、2个旗、1个矿区。
19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专区和市县的划分和裁并反复性较大。至1966年底,全省分为6个专区、2个特区和8个较大的市。6个专区共辖65个县和1个特区;9个设区的市(特区)共辖54个区、4个镇。1967年,全省上下普遍成立革命委员会,将各专区均改为地区,由设立派出机构的专区变为一级区划实体的地区,成为一级政权单位。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呼伦贝尔盟及所属各市、旗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5年,黑龙江省共辖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63个县、64个市辖区、4个地区辖区。作为边疆省份,黑龙江省的边界线亦因中俄东段国界的最终划定而发生变动。从1992年至2005年中俄达成一系列协定,最后的勘界工作于2007年完成。
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备受瞩目的黑瞎子岛,一半领土回归中国,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至此最终确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内所辖的市(地)、县(区)的亦大调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横跨东八区和东九区两个时区,西起东经121°11′,东至东经135°05′,南起北纬43°26′,北至北纬53°33′,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居中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
气候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2023年,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为3.9℃,年平均降水量为637.5毫米。全省无霜期多在100—160天之间,平原长于山地,南部长于北部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无霜期只有80-90天,而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超过140天,泰来最长,超过170天。
黑龙江省每年实际日照时数一般在2300—3000小时之间,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最多,泰来、肇州、肇源可达3000小时。春季略低于夏季,夏季最多,一般超过220小时/月;冬季最低,大、小兴安岭及三江平原低于160小时/月。全省日照百分率松嫩平原南部最高,可超过65%;大小兴安岭山地最少,低于55%。黑龙江省每年太阳总辐射值保持在4200—50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在中国属于中等水平,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两广一带相当。全省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南多北少,松嫩平原西南部泰来、州一带,太阳辐射量最多;其次是东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及三江平原东北部太阳辐射量最少。全省各地全年太阳辐射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冬季因夜长昼短,总辐射量明显减少,其中12月份是全年各月总辐射量最小月份,最北部的漠河全月只有80兆焦耳/平方米;夏季昼长夜短,是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季节,高纬度地区日照时数显著增多,太阳总辐射量南北差异减少,6月份是全年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月份,西南部可达640兆焦耳/平方米,最低的三江平原东北部也高于500兆焦耳/平方米。7、8月份因降雨多,太阳幅比6月份减少,尤其是小兴安岭山地是全省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方。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在-5.3℃—5℃之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5.3℃,最高的地区是东南部纬度最低的东宁县为4.9℃,南北相差10.2℃。年平均0℃线在嫩江一伊春一线。四季气温变化显著,冬季(12月、1月、2月)气候严寒,1月是最冷的月份,全省1月平均气温在-30—-15℃,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低于-20℃,是中国最冷的省份,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最北部的河1月平均气温达-30.8℃,是全国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极端气温出现于1969年2月13日,达到-52.3℃,可谓中国的“寒极”。东南部东宁县1月份平均气温-18℃,是全省1月份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春季(3月、4月、5月)增温迅速,气温变化无常。4月份平均气温除大兴安岭西北部外,均超过0℃。西部、西南部、三江平原南部气温较高,超过6℃,升温、降温一次可达10℃上下。夏季(6月、7月、8月),黑龙江省气温与中国南方各省相差无几,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最高的地方。7月是全省气温最高的月份,平均气温为18℃—23℃,除大、小兴安岭北部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高于20℃,其中西南部的泰来、杜尔伯特、肇源等地7月平均气温超过23℃。极端最高气温是1968年7月22日在泰来气象站观测到的41.6℃。秋季(9月、10月、11月),西伯利亚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一般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0℃以下,大兴安岭北部可降至-4℃以下,南部地区为2℃—4℃,北部地区9月下旬即出现霜冻。
黑龙江省是中国气温年较差最大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40℃,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大于44℃,北部黑龙江谷地嘉荫县为49.4℃,为全国之冠;东南部的东宁、绥芬河年较差最小,分别为36.4℃和36.3℃。由于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低,因而黑龙江省是全国热量资源最少的地区之一。但因夏季白昼时间长,温度高,弥补了太阳高度角引起的热量不足。全省除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外,热量条件均可满足农业一年一熟制各种作物的需要。全省不小于0℃积温在2500℃—3500℃之间,持续天数在140—180天;不小于10℃积温在1600℃—2800℃;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积温最低,在1600℃以下。黑龙江省属于积湿不稳定地区,年际变化平均为300℃左右,对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大。
黑龙江省全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之间,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受东亚季风环境的影响,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地域差异明显。夏季降水充沛,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冬季干燥少雨,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春秋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3%和23%左右。一年中,1月份降水最少,7月份降水最多。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大,多雨年和少雨年降水量可相差2—3倍:降水变率多数地区在15%—20%之间,其中中西部降水变率可达20%—22%,易造成洪涝灾害。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经线平行,这说明南北降水量差异不明显,东西差异明显。降水量从西向东增加,西部平原年降水量仅为400—450毫米,东部山前台地在500毫米左右,东部山地在500—600毫米。山地降水量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在小兴安岭南部伊春附近及东部山地南部尚志形成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达650毫米以上。而西部松嫩平原降水量只有400—450毫米,肇源西部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少雨中心。
黑龙江省春末秋初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霜冻出现。全省无霜期比较短,一般每年在100—160天之间,西部泰来和东南部虎林等局部地区在160天以上,其中泰来为170.5天;西北部在100天以下,其中漠河、逊克分别只有92.7天和92.9天。各地初霜多出现于9月中、下旬,北部一些地方9月上旬即出现降霜,西南部泰来可推迟到10月上旬才出现初霜。终霜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于5月上中旬。
黑龙江省冰期相当长,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地地表和河流从北向南陆续出现结冻现象,北部一些地方9月中旬即开始结冻,其中漠河结冻初日为9月12日;结冻终日多在4月末至5月中旬,个别地方在5月下旬甚至更晚。
地质
黑龙江省处于西伯利亚、华北、太平洋三大板块之间,历经地块基底形成、古亚洲洋、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三大构造发展演化阶段。
地块形成与发展阶段
新太古代,麻山运动使地区内沉积岩系(麻山群原岩)强烈褶皱变质,部分变质岩层就地重熔变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产生岩石破碎及超基性—基性岩浆侵位,形成最古老的麻山古陆核。古元古代,古陆核周围形成海槽,沉积巨厚兴东群之后,普遍遭受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低角闪岩相系为主的变质岩组合。古元古代末,兴东运动使古元古界皱起,基性—超基性岩块挤入古陆核边缘,花岗岩将穹隆和背斜连接,构成兴凯湖地块主体,古陆核侧向增生。中元古代,兴凯湖地块整体抬升处于剥蚀,在地块内部出现牡丹江、依兰、萝北太平沟三个裂陷槽,沉积物厚达数千米,形成黑龙江群。黑龙江运动(晋宁)使裂陷槽闭合、陆陆碰撞、逆冲推覆,造成侧缘地层叠覆,形成高压型绿片岩相系和中压型低角闪岩相系变质岩,晚期回返隆起。佳木斯地块垂向增厚,侧向增生。中元古代,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构造区转化为稳定地块。新元古代,兴安地块东南陆缘重又沉降,黑龙江省中、北部恢复成弧后盆地(陆表海)—陆缘火山弧(钙碱性火山岩带)—弧前盆地(半深海)的岛弧体系,显示大陆向东、南方向增生。新元古代晚期,火山喷发带向南东移至小兴安岭,经张广才岭运动使地槽褶起,形成地块边缘隆起带,同构造期花岗岩将隆起带与古地块连接,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兴凯—佳木斯地块及其间松嫩地块、伊春地块拼贴,形成联合陆块。
再生地槽发展阶段
寒武纪,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洋环境,存在4个沉降区(海区),分别是塔河—罕达气、逊克—伊春—浩良河、萝北、密山以东,其余为剥蚀区(陆地)。早奥陶世—早石炭世,黑龙江省地区处于再生地槽发育阶段。早寒武世,以新开岭深断裂为界,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出现南升北降的现象,兴凯湖区局部沉降,伊春区整体沉降,大兴安岭大部地区被西伯利亚广海侵漫。中、晚寒武世,伊春区整体上隆,兴安区处于剥蚀区。奥陶纪—泥盆纪,除陆块外,存在伊春—延寿、兴隆—罕达气两大海区。其中,伊春—延寿海区在早、中奥陶世形成加里东海槽,中奥陶世早期受断裂作用,沉积形成富钙质碎屑岩—灰岩—碎屑岩建造。中奥陶世晚期,断裂活动增强,喷出中基性火山岩浆并有基性岩浆体侵位。中奥陶世末,中加里东运动使伊春—延寿地槽皱起,伊春—延寿褶皱系与兴凯湖地块连成一片。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中期,伊春全区隆起,沉积缺失。兴隆—罕达气海区在早奥陶世—早石炭世处于再生地槽发育阶段,北部兴隆沟冒地槽褶皱带、南部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在中华力西运动下再生地槽最终封闭。海区之外的陆块中,兴凯地块,中加里东运动使早期断裂复活,花岗岩浆上侵。
盖层形成发展阶段
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裂陷转为扩张,形成浊积与深水相泥质交替沉积,地幔上涌后形成镁铁—超镁铁质层状杂岩、枕状熔岩,在地槽边缘(饶河、跃进山)形成基性、超基岩岩带。随着扩张转为挤压,且挤压力不断增强,先后出现海水变浅,形成复理石建造;岩层褶皱,形成近南北向延伸的复背斜;两翼岩层逆冲强烈,形成混杂体;沿地槽边缘断裂花岗岩浆上侵。晚印支运动,使完达山地槽封闭,在张广才岭及其以西地区发生大面积陆内造山作用的同期敦密断裂大规模平移,虎头隆起是麻山隆起被敦密断裂切错向东移位部分,太平岭隆起代表被错移的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的南端。早三叠世早期,黑龙江省西部、中部构造活动相对较强,并伴有火山活动,东部相对较弱。早三叠世中期,黑龙江省的大小湖盆正常沉积。早三叠世晚期,黑龙江省地壳抬升、古气候变干旱,形成杂色层及泥裂。中三叠世,除东部完达山地区外,黑龙江省处于陆蚀状态。晚三叠世,完达山地区为深海沉积区,再生为地槽,宝清—密山为滨海或陆缘沉积区,佳木斯隆起以西为内陆沉积区。
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晚印支运动后黑龙江省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在早侏罗世晚期以后,经历了早期成煤盆地形成阶段(中侏罗世早期,构造方向为北东东向及东西向)、钙碱性火山喷发及晚期成煤盆地形成阶段(晚侏罗世开始,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向)、大型断坳陷成油盆地形成及玄武岩流喷溢阶段(白垩纪)、线型断(坳)陷形成阶段(古、新近纪)4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自大兴安岭出现大陆性火山喷发开始,从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看,向东逐次出现中燕山断坳陷带、晚燕山断坳陷带(松嫩盆地)、喜马拉雅断坳陷带(依兰—舒兰、三江、敦密断陷带),显示出向海洋方向迁移。古近纪—新近纪,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兴凯湖平原及依舒、敦密、黑龙江断陷盆地内形成河、湖相碎屑沉积,小兴安岭及依舒断陷、敦密断陷、东宁盆地有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带。第四纪,黑龙江省发生了差异性升降运动和多期次火山喷发。自早更新世早期,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抬升,上升幅度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平原区下沉,沉降幅度数十至数百米。中更新世,山区继续缓慢抬升。晚更新世,升降幅度减小。全新世早期,地壳抬升形成黑龙江省境内一致的一级阶地,全新世晚期,地壳抬升形成了高漫滩。
黑龙江省地层发育较全,除中-上寒武统缺失外,新太古界至全新统均有出露,但受后期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地层分布多不连续。前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佳木斯-兴凯地块(Ⅱ-3)、以及大兴安岭弧盆系(Ⅱ-1)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弧盆系(Ⅱ-2)内的微地块群中,且多数呈零星块体出露;古生界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弧盆系、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弧盆系、以及佳木斯-兴凯地块区,中、新生界属于滨太平洋地层区。
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山地海拔高度大多在300—100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8%;台地海拔高度在200—35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平原海拔高度在50—20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
黑龙江省山地面积大于平原。从地貌上看,山地有以下基本特征:大部分山脉的主要延伸方向为北偏东,所有山峰海拔都在1780米以下,境内多为低山丘陵,而且山脊大部宽阔平坦,山坡也不对称,山间河谷平原较多,等。其中:大兴安岭山地,由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构成,其东坡地带发育有台地和扇形平原,并向松嫩平原过渡,山底北端呈现冰缘地貌景观。其地面物质组成以花岗岩石英粗面岩和安山岩为主,其中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大,在山地轴部边缘及河谷中,还有玄武岩分布。山地呈北北东向展布,山脊线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东院西缓,向东急剧过渡到松嫩平原,向西逐渐过渡到呼盟高原。北部为中山、低山,海拔600—000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左右,呼玛县境内的大白山海拔最高为1529米。相对高度300米左右,起伏明显,山地和缓,山顶平坦。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350—7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起伏和缓,山顶浑圆。小兴安岭山地,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山间平原与河谷平原地貌组成。地面岩以结晶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为主,在其北段还有玄武岩及砂砾岩。山势和缓,北低南高,东北坡陡,西南坡缓,海拔在500—1000米。南面地势较高,海拔600—1000米,在伊春附近的大箐山海拔1203米,白石砬子山1060米,绝大部分在1000米左右,多形成尖顶山及“U”形宽谷。北面为丘陵盆地,海拔300—600米,山势和缓,山顶较平坦,具有台地形态在沾河一带还有大片熔岩台地及熔岩方山。东部山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及东南部。地面组成岩石以花岗岩和玄武岩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其地貌类型属于中山与低山,边缘地区为丘陵。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其中,张广才岭南部大秃子山海拔1760米以上,东北部完达山的布开山仅824米。中山与低山区山高谷深,山脊狭窄,多成“V”形谷。丘陵山势和缓,山顶浑圆,河谷较宽。东部山地较兴安山地破碎,多平行山岭和河谷。此外还有山间盆地与河谷盆地。东部山地多熔岩地貌,在宁安、穆棱至东宁一带有大面积的熔岩台地和孤丘,宁安市境内有成片的熔岩台地。
台地主要分布在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地带。地面物质组成以供积黄土状亚黏土为主,其次为坡积残积和冰水沉积物。台地北部高、南部低,海拔在200—350米,相对高差10—40米。北部为侵蚀堆积台地,表面破碎,岗地与坳谷相对高差30—40米。南部为洪积台地,海拔200—350米,地表面呈波状、丘状、平坦和倾斜状态。小兴安岭南部台地切割破碎,相对高差仅10—20米,比较平坦,起伏不大。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过去不断泛滥、迁徙迂回流动而形成的冲积平原,故名。在地貌和地表物质组成上,大致以街津山、二龙山、卧尔虎力山、别拉青山、双山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势略高,一般海拔60—80米,地面自西向东缓缓倾斜,坡降1/500—1/1400。地表组成物质较粗,黏土、亚黏土层很薄或亚砂十、砂,砂砾层直接露出地面。东半部地势较低,海拔一般为45—60米,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海拔仅34米。地面向东北缓缓倾斜,坡降极小,多为1/5000—1/10000。地表组成物质较细,广泛分布有3—17米厚的黏土和亚黏土层,渗水性差,沼泽率高。总体上看,三江平原地形平坦,河网稀少,是一个低湿沼泽化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多数地区杂草丛生,泄水不畅,易洪涝成灾。其地貌类型主要属于流水地貌,其中又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此外还有流水侵蚀地貌、湖成地貌、火山地貌等。在地势低平的平原上,有少数孤山、残丘散立其间,打破了单一的平原地貌景观。河漫滩、古河道、牛轭湖和碟形洼地广为分布微地貌复杂。穆棱一兴凯湖平原,简称穆兴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大体相当于三江平原的1/4、松嫩平原的1/10。该平原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缓缓倾斜,坡降为1/6000—1/10000,海拔为50—70米。除中部有低岗残丘分布外,整个平原地形开阔平坦,在广阔的河漫地上遍布碟形洼地,线形洼地,牛轭湖等负地形,古河道纵横交错,除有-些散丘之外,一望无际,多为沼泽湿地。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与南部。平原东部、北部、西部分别被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所包围,仅南部敞开通向吉林省的松辽分水岭。地势北高南低,呈明显的马蹄形结构。该平原是嫩江与松花江冲积而形成的。除三面台地外,整个平原地形平坦,地貌简单,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中心,呈现出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海拔为120—200米,坡降为1/2000。处于嫩江和松花江的河间地带,主要由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组成,地表物质以冲积物亚黏土为主。境内有沙丘、盐碱泡和沼泽分布,在嫩江中下游两岸风沙地貌突出。该平原面积达10.3万平方千米,是三江平原的2倍多,占全省总面积的21.6%。
水文水利
河流
黑龙江省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有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81条,总长度为9.21万千米。
黑龙江水系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中俄界河的额尔古纳河,其上源为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北源为石勒喀河,其上源为鄂嫩河,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肯特山东麓。两河于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部的洛古河村附近汇合后蜿蜒东流,称黑龙江干流,经黑龙江省漠河、塔河、呼玛、黑河、孙吴、逊克、嘉荫、萝北、绥滨、同江、抚远等县(市),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南来的支流乌苏里江汇合后流入俄罗斯境内,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峡。干流全长2821千米,在黑龙江省境内1887千米。黑龙江原为中国内河,仅次于长江、黄河,为第三大河流。黑龙江流域总面积约180多万平方千米。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主要支流有额木尔河、呼玛河、逊别拉河、松花江和中俄界河乌苏里江。流域内森林茂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的干流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横贯黑龙江省境。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南源正源为二道白河,源出白头山天池,两江口以下称二道江,与头道江汇合后称“第二松花江”,北流经吉林省桦甸、吉林、松原等县(市),于三岔河口汇嫩江后,东流称“松花江干流”。经肇源、双城、肇东、哈尔滨、呼兰、阿城、宾县、巴彦、木兰、方正、通河、依兰、汤原、佳木斯、桦川、富锦、绥滨、同江等市、县,于三江口注入黑龙江。全长1840千米,其中干流939千米。主要支流有拉林河、呼兰河、阿什河、玛河、牡丹江、倭肯河、汤旺河、梧桐河等。流域总面积54.6万平方千米,其中黑龙江省境内流域面积26.9万平方千米。松花江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是黑龙江省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流域内是黑龙江省主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富有石油、煤炭、森林等资源,盛产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盛产鱼类,以松花江鳌花、鳊花、鲒花驰名。哈尔滨以下可通航较大客货船。沿江重要城市有哈尔滨、佳木斯,以及富锦、同江口岸。
乌苏里江水系
乌苏里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乌苏里江有东西两源,东源乌拉河发源于俄罗斯境内的锡霍特山之西侧,西源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两源汇合后,由南向北流经虎林、饶河、抚远等县(市),至伯力注入黑龙江。河流长度890千米,其中从松阿察河口以下至黑龙江口492千米为中俄界河。中国境内主要支流有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挠力河。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其中黑龙江省境内流域面积6.15万平方千米。乌苏里江有鱼类60多种,盛产大麻哈鱼,全国闻名。沿岸中国一侧为三江平原东缘农业区,盛产小麦、大豆、水稻等。中、下游可通航300—1000吨船舶。沿岸主要城镇有虎头镇、饶河镇,名闻全国的乌苏镇位于下游西岸。
绥芬河水系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因蜿蜒穿行于老爷岭的丛山密林之间,颇似锥子而得名。绥芬河有南北两源,北源为小绥芬河,发源于东宁县太平岭;南源为大绥芬河,发源于吉林省汪清县境内老爷岭,两源于东宁县境中部小地营北汇合,东流至东宁镇进入平原地区,继而流入俄罗斯境折向南注入日本海。以大绥芬河为上源,全长443千米,其中在中国境内长258千米;干流在中国境内长61千米,中俄界河长2千米。流域总面积17321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10059平方千米,黑龙江省境内流域面积7541平方千米。水资源丰富,上中游已建成多座小电站。河中有滩头鱼、大麻哈鱼、鳍目鱼等特产。
湖泊
黑龙江省有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253个,其中淡水湖241个,咸水湖12个,水面总面积3037平方千米(不含跨国界湖泊境外面积)。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等湖泊。
兴凯湖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密山市东境,为中俄界湖。兴凯湖原是中国的内湖,1860年(清咸丰十年)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兴凯湖成为中俄界湖,其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罗斯。兴凯湖为造山运动地壳陷落而形成的构造湖,略呈椭圆形,北宽南窄,南北长约9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50千米,其中中国一侧南北长约20千米,东西宽约70千米。兴水源主要接纳白陵河、新土河、门河、勒富河等河流的来水,经湖东北部的松阿察河溢出,为乌苏里江发源地之一。
截至2022年1月,黑龙江省有846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28座,中型水库101座。
尼尔基水利枢纽
尼尔基水利枢纽位于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嫩江干流上,是国家“十五”计划批准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总投资50多亿元,水库总库容为86.11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387亿千瓦时。该工程于2001年6月启动,主体工程于2005年底完工。
莲花水电站
莲花水电站位于中国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乡木兰集村与林口县莲花村交界处,距牡丹江市210千米,总库容42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一座水电站。石坝长902米,最大坝高71.8米,装机5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7.97亿度,是一座以发电为主,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效益的水电站。
土壤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跨10个纬度、占14度经度,分属不同热量带和地区。境内有高山峻岭和平原,山、丘、岗、川相间交错,植被类型多样,有针叶林、针混交林、草原等。广阔复杂的自然景观及地形影响水分、热量再分配,使生物气候条件出现明显分异,为土壤分布规律奠定基础,决定了黑龙江省土壤地理分布特点。其主要土壤类型繁多,约占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1/4。其中有灰化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沼泽土、草甸土、白浆土、盐碱土(包括盐土和碱土)、砂土、火山灰土和水稻土等13个土类、49个亚类。可总括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和岩成土壤等5个自然土壤系列和1个耕作土壤系列。黑龙江省土壤水平分布表现出随纬度由北向南的地带变化。从北到南主要由灰化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组成。
大兴安岭山地:北段的呼玛县土壤类型主要为暗棕壤、沼泽化黑土和白浆化黑土。东坡的甘南和龙江两县土壤多为山地棕壤和少量草甸黑钙土。
小兴安岭山地:西麓的嫩江和德都县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东南麓的伊春地区土壤多为山地暗棕壤和草甸暗棕壤。
东南部山地: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和白浆土为主,小部分为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
松嫩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黑钙土、风沙土及盐碱土等。
三江平原:近江区域土质多砂,透水性强,大片沼泽地多为潜育化草甸土和沼泽土。
自然灾害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东北部,是中国热量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以低温、冷害、霜冻、冰雹、旱涝、风害为主。其中,低温、冷害频繁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全省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大范围的冷害。冷害在黑龙江省具有群发性和地域广泛性特征,分为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类,后者主要对水稻的威胁大。
黑龙江省无霜期短,霜冻灾害较多。每年春末、秋初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极易出现霜冻灾害,尤其是秋季的初霜冻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霜冻发生后,使农作物在幼苗期或成实期过早死亡,严重影响粮食和其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受季风影响,黑龙江省降水集中在夏秋,尤其是7、8月份,且降水变率大。因此,早涝就成为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早涝灾害地域分布不一致,以东涝、西旱为主。洪涝多发生在中部、小兴安岭、东部山区和江河沿岸,内涝区在三江平原的低地最普遍,西部的松嫩平原干旱较严重。洪水灾害多发生在松花江干流,其次是嫩江、黑龙江及其主要支流。
2023年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持续北上后影响,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受降雨影响,多条河流超过警戒水位,达到洪水编号标准,形成了“蚂蚁河2023年第1号洪水”、“牡丹江2023年第1号洪水”、“雅鲁河2023年第1号洪水”。2023年8月6日,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分三批次紧急向五常市、尚志市、延寿县调拨50顶单帐篷、2500张折叠床、2500套棉被褥、500个生活包;向大海林林业局调拨150顶单帐篷、600张折叠床、600套棉被褥等救灾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此次洪涝灾害发生以来,省应急管理厅累计向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区调拨400顶单帐篷、10900张折叠床、10900套棉被褥、2500个生活包、250件雨衣、250双雨鞋等救灾物资。截至8月6日,五常市一共转移人口超四万余人。
黑龙江省历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023年汛期,黑龙江省受极端降雨影响,多地出现地质灾害。7月底至8月上旬,受 “杜苏芮” 台风残留云系影响,黑龙江部分地区遭遇 “旱涝急转”,黑龙江部分农田受淹,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西南、西北等局地山洪地质灾害多点散发。
除此之外,2023年1月11日11时34分在黑龙江伊春市嘉荫县(北纬48.32度,东经130.42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同年1月30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北纬50.9906度,东经124.63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林甸发生5.1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44.68万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黑龙江省年平均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6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24亿立方米。
2021年,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647.7毫米,折合水量2934.5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1.8%,水资源总量1196.2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多47.6%。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20.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75.75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324.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200.24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为121.95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18亿立方米。总用水量324.37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为1038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281.95亿立方米,占86.9%;林牧渔畜用水量为7.25亿立方米,占2.3%;工业用水量为17.78亿立方米,占5.5%;城镇公共用水量为3.38亿立方米,占1.0%;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2.46亿立方米,占3.8%;生态与环境补水用水量为1.55亿立方米,占0.5%。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黑龙江省耕地1713.13万公顷(25696.91万亩),占全省国土调查总面积的46.40%。其中,水田478.50万公顷(7177.56万亩),占27.93%;水浇地7.18万公顷(107.73万亩),占0.42%;旱地1227.44万公顷(18411.62万亩),占71.65%。
湿地资源
黑龙江省湿地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全省全口径湿地面积514.3万公顷,建立了东方红国际重要湿地、七星河国际重要湿地、扎龙国际重要湿地、兴凯湖国际重要湿地、珍宝岛国际重要湿地、洪河国际重要湿地、南瓮河国际重要湿地、三江国际重要湿地、友好国际重要湿地、哈东沿江国际重要湿地、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国际重要湿地、大兴安岭双河源国际重要湿地等12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中国首位。同时,黑龙江省有哈尔滨市1个国际湿地城市,有103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0处,省级53处、地市县级30处),7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国家级63处,省级14处,市级1处),11处湿地保护小区。
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市境内,乌苏里江中游,完达山南麓,东接乌苏里江干流与俄罗斯接壤,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湿地内主要河流有独木河、大木河,最后汇入乌苏里江,是乌苏里江流域中游重要水源保护地和涵养地。湿地内分布有东方白鹳、丹顶鹤、东北虎、紫貂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水鸟繁殖地和迁徙停栖地。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9种(含亚矿种,下同),有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3种,占中国当年232个有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40.09%。黑龙江的矿产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分为四大类,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30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8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7种),非金属矿产55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6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2种),水气矿产2种。已发现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46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29种,水气矿产3种。
生物资源
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林地面积2162万公顷,占中国的7.6%,居中国第4位。其中,森林面积2012万公顷,占中国森林面积的8.7%,居中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44.47%,居中国第9位。森林蓄积量21.58亿立方米,占中国森林蓄积量的11.1%,居中国第2位。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和生长状况,黑龙江天然林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北坡、小兴安岭南坡、松嫩平原、张广才岭西坡、张广才岭东坡、完达山地、三江平原。类型主要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黑龙江省草原面积118万公顷,居中国第12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长期稳定在70%以上。
黑龙江省分布植物29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3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东北红豆杉、貉藻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水曲柳、黄檗、兴凯赤松、红松、杓兰等41种。除此之外,还有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074种,隶属125科、557属。其中蕨类植物84种;裸子植物22种;被子植物1968种。
黑龙江省共有脊椎动物622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93种,鱼类113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8种,有东北虎、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二级保护86种,有马鹿、狼、花尾榛鸡等;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1种。兽类87种,鸟类390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7种。黑龙江省有记录野生高等植物29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林草部门管理)27种,其中一级保护东北红豆杉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红松、水曲柳、黄檗、紫椴、松茸、龙舌草、平贝母、库页红景天、构兰等26种。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有自然保护区12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8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66.3万公顷。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跨同江市、抚远市两个行政区域,东临前锋农场,西与洪河农场接壤,北与鸭绿河农场相接,总面积21835.7公顷。境内有原始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保持着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典型性,是中国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东北亚候鸟南归北迁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1996年11月,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扎龙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东南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7'~124°37',北纬46°52'~47°32',边界平面呈东北至西南不规则橄榄形,南北长80.6千米,东西宽58.0千米,总面积21万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扎龙保护区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被称为中国“丹顶鹤故乡”。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3年1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7个县(市),其中县级市21个;有908个乡镇,其中乡334个、镇574个;有407个街道办事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驻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202号。
重要城市
哈尔滨市位处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千米。拥有45个少数民族,汇集多种宗教文化,是全国唯一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并存的城市。
齐齐哈尔市地处东经122°24'~126°41',北纬46°13'~48°56',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汇地带,“齐齐哈尔”作为达斡尔语有“天然牧场”之意。齐齐哈尔市土地总面积42469平方千米。全市聚集着汉、满、蒙古、朝鲜、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锡伯等35个民族,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产品基地。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30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54.9万人,乡村人口100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8.8%,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8.8%,男女比例为1:1。2023年,黑龙江的人口出生率为2.92‰,死亡率为9.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2‰。
民族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1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2%。其中,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为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在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满、朝鲜、蒙古等3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万;回族人口为7.5万,达斡尔族人口为3.4万;其余5个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万人。黑龙江省有1个独有民族为赫哲族,有3805人。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3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18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镇)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725个。
语言
黑龙江的方言有两种:一是黑龙江省的汉语方言;二是作为从属于北京官话的东北官话中的一个分支。根据黑龙江方言的内部差别,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西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西部嫩江流域、南部中部的松花江流域以及北部黑龙江流域上游地区;东区主要分布于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中下游地区。从语音系统角度来看,黑龙江方言的声母系统有两种:一种有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对立;一种没有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对立,发成平舌音或翘舌音属于自由变体。
宗教信仰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截至2023年8月,全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六种宗教,信教群众51.5万人。黑龙江省的佛教属汉传佛教,大约在七世纪初叶唐朝时期传入,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道教传入黑龙江省大约也是在唐代;伊斯兰教传入黑龙江在中国的元朝时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天主教传入黑龙江可追溯到公元1689年;基督教十九世纪中叶传入黑龙江。除以上5种宗教外,东正教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东铁路的铺设而传入黑龙江。
经济
综述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重,四大传统产业分别为能源、化工、装备、食品,占据了黑龙江工业产值的80%以上,逐步构建装备制造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资源化工产业、医药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98条链长制产业链。同时,黑龙江是中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也是特色蔬菜、食用菌、杂粮杂豆等农产品重要产区和调出区。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2023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88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18.3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91.3亿元,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74.3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22.2:27.0:50.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563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94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9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56元。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黑龙江省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国家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和供给基地,也是国家划定的粳稻生产保护区,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中国第一。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
2023年,黑龙江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2.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00.4亿元,林业产值208.0亿元,畜牧业产值1722.9亿元,渔业产值155.1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06.2亿元。粮食产量7788.2万吨。其中,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440.0万吨、4379.0万吨和927.8万吨。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474.3万公顷,其中,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为326.9万公顷、645.2万公顷和488.7万公顷。黑龙江省猪牛羊禽肉产量327.3万吨。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6.1万公顷。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9.4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4.6万公顷,瓜果类播种面积3.3万公顷,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6.2万公顷,蔬菜及食用菌产量870.5万吨,油料产量16.5万吨,瓜果类产量139.1万吨。
2023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8537.5万亩,绿色食品产品产量1637.6万吨,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1147个,绿色食品产品3212个。
截至2024年10月7日,全省农作物已收获7596.7万亩,占应收的32.5%。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140.1万亩,占应收的31.2%。
第二产业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能生产40个大类、162个中类、364个小类的上千种工业产品,基本形成了以中直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主要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四大传统产业分别为能源、化工、装备、食品,占据了黑龙江工业产值的80%以上。
2023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83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3%。从重点产业看,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3.3%、4.9%;食品工业增加值下降4.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下降7.4%、0.8%;能源工业增加值下降3.9%,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2%;石化工业增加值下降8.9%;医药工业、冶金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5%、4.6%。
2023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1861.0亿元,营业成本9918.4亿元,利润总额396.2亿元,资产总计1975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62元,比上年增加2.01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5.3%。
第三产业
黑龙江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把冰雪经济作为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出十大冰雪旗舰产品、十大冰雪精品线路、十五个品牌节庆活动、二十个网红打卡地。2023年,黑龙江省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5.3亿元。
黑龙江省拥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8家,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双鸭山、绥化等多个市地,涵盖装备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医药、木制品等多个产业。
2023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4.2亿元。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44.1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90.1亿元。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5050.9亿元,餐饮收入额583.3亿元。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类比上年增长1.9倍,化妆品类增长52.7%,金银珠宝类增长14.4%,烟酒类增长14.0%。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1.8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
2023年,黑龙江省实现货物进出口总值2978.3亿元。其中,出口760.6亿元,进口2217.7亿元。机电产品出口315.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1.1亿元。外资新设立企业241个吗,合同外资金额9.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6亿美元。全年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实际利用内资3603.3亿元,新签约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1357个。
2023年,黑龙江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73.7亿元,快递业务量94611.7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24.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11.0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3221.5万户。境内上市公司40家,其中,沪市27家,深市13家。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175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1家;期货公司2家,期货分支机构15家。黑龙江省原保险保费收入1026.0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238.7亿元,人身险业务收入787.3亿元。
2024年9月27日,人民网哈尔滨报道称,为抢抓国庆假日黑龙江省特色文旅消费黄金季,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发布了八大主题50条精品线路,为广大游客、群众提供丰富的观光、休闲选择。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3年3月,黑龙江省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89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1家,拥有哈尔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哈尔滨新区、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开放平台,正在大力推进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等新平台建设。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1年6月建立,1993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协同发展先导区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产业集聚区,工业门类覆盖全省工业体系的85%以上,有规上工业企业253家,四上企业867家;金融、类金融企业621家,A股上市企业占全省41%;先后创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23个国家级基地;设立博士后工作站23个、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82个、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66个;落地外资企业220家,年利用外资占全省三分之一,外贸总额占全市43%。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黑龙江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30所,普通高校78所,成人高校1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3所,普通高中365所,普通初中1398所,普通小学1315所。幼儿园5019个,在园幼儿38.6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4万人。黑龙江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主要高校。
2022年,黑龙江省学前教育进入普及普惠发展阶段,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86.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7.2%。2019年,黑龙江省的义务教育巩固率9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7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共有4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中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医疗
截至2023末年,黑龙江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42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2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7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7.66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5.8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6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32万人,注册护士11.8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5个,卫生技术人员0.53万人。乡镇卫生院973个,床位数2.4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86万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在哈尔滨卫戍医院原址上建立,最初命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54年改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专科设置齐全,54个临床科室,120个病区,开放床位4800张,年门诊量近372万人次。普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西医结合科是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单位,拥有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黑龙江省首批临床研究中心,23个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省内首台PET/MR,是国家卫健委“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重点联系医院。2022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在中国综合医院中排名第55位,四级手术排名第24位、CMI排名第58位,连续5年位列A+。
媒体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8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5%。有线电视用户498.1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95.3万户。全省书报刊出版机构398个,从业人员5626人,共出版图书10993万册,期刊1996万册,报纸28861万份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45年8月,是新中国第一家地方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12月,是中国建台最早的三家电视台之一。全台办有新闻、交通、生活、女性、音乐、少儿、朝语、高校等8个广播频率,卫视、都市、影视、文体、新闻法治、公共农业、少儿等7个电视频道,拥有中国第一家网络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由原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与黑龙江电视台合并组建于2015年1月份。
《黑龙江日报》创刊于1945年12月1日,其前身是原哈尔滨特别市的《哈尔滨日报》和北安的《黑龙江日报》、松江省的《松江日报》、合江省的《合江日报》、嫩江省的《新嫩江日报》等报合并成的。《黑龙江日报》是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是国内创立最早的省级党报之一。中宣部2002年6月14日批复成立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6月20日发文批准组建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并作为中国试点单位。
科技
2023年,黑龙江省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434项,应用技术成果1217项,软科学成果49项。全省授权专利27588件,其中发明专利8035件。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628项,合同成交额116.1亿元。2023年,黑龙江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404个,注册认证办事机构7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8个。全省有人值守地震台站数量15个,无人值守地震台站数量300个。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6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4204家,国家级孵化载体有58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共有文化部门直属艺术表演场馆23个,文化馆141个,公共图书馆105个,美术馆10个,有备案类的博物馆221个。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有7个,包括黑龙江省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大庆市博物馆、大庆铁人王进喜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和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艺术品的综合性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现馆舍位于南岗区红军街50号,共2栋建筑,分为前楼、后楼,总计建筑面积为15691.74平方米。2006年,展厅主楼馆址建筑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3年5月,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63万余件,包括历史、自然、艺术及文献4大系列,52个种类,其中国家一级品1670套12753件,二级品3251套6725件,三级品8336套14604件。
体育
2023年,黑龙江省运动员在中国比赛中获得奖牌286枚,其中金牌87枚、银牌83枚、铜牌116枚;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奖牌53枚,其中金牌26枚、银牌13枚、铜牌14枚。2012—2022年,黑龙江省新增“雪炭工程”43个、全民健身中心71个、社区健身中心29个、滑冰馆15个、乡镇健身工程684个、行政村篮球场8000多个,实现了城乡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
社会保障
2023年,黑龙江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数1523.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850.2万人,离退休人员673.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53.2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9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6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33.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88.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56.0万人。全省各类公办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37万张,收养人员2.1万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2.4万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3万人。黑龙江省202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9.0%;失业人员再就业29.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72.8%;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210.0%。截至12月末,全省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8万人,同比减少2.5万人,下降12.1%。
环保
2023年,黑龙江省造林绿化4.0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35万亩,退化林修复1.11万亩,封山育林0.34万亩,村庄绿化0.26万亩。黑龙江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累计共4415天,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占比94.2%。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5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8微克/立方米、18微克/立方米。
交通
综述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北最东,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口岸和城市众多,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对俄经贸合作最前沿、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黑龙江省已经基本构建起以航空、公路、铁路及航运为主体,覆盖全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全省除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外,已建成13个支线机场;各级公路16.84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近4700千米;由哈大、哈牡、牡佳、哈佳共同构成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1—2小时高铁交通圈。
2023年,黑龙江省主要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6.2亿吨。其中,铁路12137.2万吨,公路41619.4万吨,水运701.1万吨,民航13.6万吨,管道7419.7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277.2亿吨千米。其中,铁路1011.9亿吨千米,公路891.4亿吨千米,水运39.0亿吨千米,民航2.9亿吨千米,管道332.1亿吨千米。全省主要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量18790.7万人次。其中,铁路8160.8万人次,公路7872.2万人次,水运232.3万人次,民航2525.4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756.4亿人千米。其中,铁路229.6亿人千米,公路52.6亿人千米,水运2962.7万人千米,民航473.9亿人千。年末公路线路里程16.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037千米。
公路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已达8条,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千米。吉黑、铁科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为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构建了1+4+7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体系。除此之外,黑龙江省规划省道路线98条,总里程约12100千米,其中,省级高速公路18条约2900千米,包括6条北南纵线、9条东西横线、3条联络线;普通省道80条约9200千米,包括1条省会环线、3条省会放射线、18条北南纵线、12条东西横线、16条联络线和30条重要节点连接线。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建成北安至富裕高速公路162千米,建设京哈高速扩容、哈尔滨至肇源、绥化至大庆等高速公路591千米,连通12个市(地)和38个县(市),打通与吉林、内蒙古6个省际出口,连通绥芬河、同江、黑河、抚远等国家一类口岸。
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民用汽车保有量660.8万辆,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02.5万辆,增长5.3%。私人汽车中私人轿车347.3万辆,增长4.7%。
铁路
黑龙江省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为主要枢纽,有干线、支线、联络线105条。线路总延展长度15938.549千米,基本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的“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黑龙江省境内有哈齐高铁、哈大铁路、哈牡客专、牡佳高铁和哈佳铁路等6条铁路线路,主要高铁站有牡丹江、林口南、鸡西西、七台河西、桦南东、双鸭山西、佳木斯等车站。
哈大高铁是中国高寒地区客流量最大、最繁忙、运行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线路全长921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全线设23座车站,纵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开通运营后,哈尔滨至大连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13小时缩短至3.5小时,哈尔滨、长春、沈阳形成1小时、2小时交通圈。
航空
黑龙江省民用航空拥有哈尔滨太平机场、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牡丹江海浪国际机场、佳木斯东郊机场、黑河瑷珲机场、漠河古莲机场、伊春林都机场、大庆萨尔图机场、鸡西兴凯湖机场、大兴安岭鄂伦春机场、抚远东极机场、建三江湿地机场、五大连池德都机场等13个机场。通用机场规模中国领先,颁证通用机场88个,位列中国第一,其中A1类6个。其中,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黑龙江省政府明确打造以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以4个区域干线为支撑,以12个支线机场为协同的龙江机场群,形成省内“1+4+12”的运输机场功能布局和战略定位,民用航空运输机场100千米范围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级行政中心。2020年,全省运输机场共有通航点120个,拥有航线372条。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即哈尔滨航空口岸,是198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国家开放口岸,1989年9月正式开通使用。该机场位于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西郊,距市中心40千米处,于1997年8月投入使用,成为当前中国东北地区最大,中国先进的国际机场,也是中国十大文明机场之一。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总占地面积331.7万平方米,其中储油区125.5万平方米。飞机跑道长3200米,宽45米,有主滑行道1条,滑行联络道7条。停机坪面积33万平方米,可满足18架宽体客机的停放和维修。
水运
黑龙江水系是中国主要通航水系之一。省内主要通航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及兴凯湖、镜泊胡等,通航里程5495千米。全省共有港口17个,其中哈尔滨港、佳木斯港是中国内河主要港口。全省有运输船舶1356艘、船舶载重量34.6万吨。2023年,全省完成水路客运量232万人,水路货运量701万吨。
截止2024年,黑龙江省有国家一类口岸27个,其中水运口岸13个(黑河、逊克、同江、抚远、萝北、饶河、嘉荫、漠河等),航空口岸4个(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公路口岸6个(绥芬河、黑河、东宁、密山等),铁路口岸3个(绥芬河、同江、哈尔滨内陆港),步行口岸1个(黑河)。
公共交通
截至2024年末,哈尔滨地铁开通运营线路共有3条,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共计91.57千米。黑龙江省完成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线路67条,完善多层次的城市公交服务,实现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文化
综述
黑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肇兴地之一,先后形成了以“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为代表四大古代文化源流和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近代文化元素。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特有的“黑土文化”。
饮食
黑龙江是东北菜的发源地之一。寒冷气候酿造了东北独特的饮食文化,炖菜在东北的冬季特别受欢迎,也是东北菜肴中最常见最多的一种烹调方式。作为黑龙江省的地方风味菜,龙菜特指利用黑龙江省特产的原料、副料、调料、特有的烹饪工艺加工制作的,体现黑龙江地方特色风味的菜系。龙菜的特征是“取料广泛,调味多种;咸辣酸甜,色味香形;汤菜双佳,味浓口重”,在烹调技法上以爆、炒、熘、烤、涮、焖、蒸、氽、煮为特色。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四大炖菜之首,与猪肉炖粉条、铁锅炖大鹅、鲶鱼炖茄子齐名。作为一道东北家常炖菜,小鸡炖蘑菇以鸡肉、干蘑菇和粉条等为主要食材,最后撒点葱花和干辣椒。
哈尔滨红肠是俄国人伊·雅·秋林1900年创建秋林洋行而传入哈尔滨,属中温风干肠类型。红肠是用猪精肉和牛子盖(牛后臀,三扒一林)为主料,添加各种香辛料,经腌制、制馅、灌肠、烤、煮、熏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独到之处是经两次水煮、两次硬杂木柈熏烤,木材燃烧产成富含羰基的混合气体,可大量杀伤微生物,既延长保质期,又具熏烤芳香。
镜泊鲤鱼丝是镜泊鱼宴中最具有牡丹江地方特色的传统佳肴。这道菜考验刀工,需要快刀剖斩活鲜的金鲤鱼,然后取出两肋间的细肉,并将之切成八寸长的细丝。除了鲤鱼丝,配菜还有“瓜叶香”、“金针”等山珍,最后浇上酱汁佐料黄瓜汁、姜汁、香菜汁、糖蒜汁等。
习俗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举办时间持续一个月,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于1985年1月5日创办,成为世界冰雪盛会,经地方立法,于2018年1月5日已成为哈尔滨人的盛大节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期间包含了新年、春节、元宵节、滑雪节四个重要的节庆活动,而冰雪节中又包含冰雪电影艺术节和泼雪节。
每至“大雪”节气,就会迎来黑龙江省一年一度的采冰节。过去,采冰的主要用途是制造冰窖和冰库来保存食物。沿袭迄今已经成了一种民俗文化。采冰节上,童声合唱的《采冰谣》中唱到“取头冰,祛百病”,是沿袭了女真先民滚冰的习俗。《采冰舞》则是来源于萨满文化,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那达慕大会期间,还举办蒙古族婚俗展示和那达慕体育项目比赛。
艺术
龙江剧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地方戏曲艺术,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也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龙江剧吸收了东北二人转、拉场戏、东北民歌等母体艺术,逐步形极富东北黑土地域特征的戏曲艺术表现特色与风格。代表作品有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的“龙江剧精品三部曲”。《荒唐宝玉》获首届中国“文华大奖”与三个单项奖。
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秧歌形式,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歌、武术、杂技及地方戏曲的一些表演技艺。黑龙江“三肇”的大秧歌,继承了传统东北秧歌的表演精华,曲牌繁多,以独特的“鼓扎子”定相,还有变幻多样的队形队列,丰富多彩的“小场”表演,歌舞时有多种手持道具,民族特色鲜明。
望奎皮影是黑龙江皮影“江北派”的代表,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865年前后,开始流传于望奎地区。影腔均为板式变化体,将辽宁西边外、河北唐山、山西老坦等影调与当地影调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两合水”影调。影调有不同格词分类,既具有江南的曲调风格,又有江北的唱腔流畅和表现力强的特点。音乐中富含东北风情,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以“七字赋”、“三项七”、“五字紧”、“十字紧”等为基本影调,有慢板、快板、数着唱、重叠唱等变化。主要演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制作衣物用品的传统民间技艺。自有文字记载始,迄今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迄今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用鱼皮制作服装、饰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
冰灯历史悠久,近代黑龙江人就在冬季拿盆、桶等模具盛水冻成冰罩,内置油灯或蜡烛照明,相沿成习,流传迄今。哈尔滨的冰灯冰雕以冰为材料,以水为粘接剂,运用砌筑、雕镂、浇冻和镶嵌等技法制作出各类冰作品。冰作品配置多种灯光后组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开合自然的景区,辅以多种手段,达到形、光、声、动的和谐统一,形成璀璨生辉的冰造园林。冰灯可分建筑、雕塑、盆景、书法等若干品种。
黑龙江绥棱黑陶制作技艺是从山东流传到绥棱本地的黑色陶器烧制的传统技艺,有百年以上历史,当前在黑陶的发源地其制作工艺已经很少见到。绥棱黑陶工艺复杂,要经过近20道的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其在黑龙江得以流传,主要由于其胚胎较薄,漆黑光亮,器形别致,工艺精巧,深受人们喜爱。如今,黑陶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如杯、盆、罐等,同时也是高档艺术品,人民大会堂就摆放着绥棱黑陶工艺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黑龙江省共有4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和“望奎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兰西民间故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呼兰府志》记载,早在300多年前,就有满、汉、回、朝鲜等各族人民在兰西生活,产生并逐渐丰富、扩散、积累了众多民间故事,如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心声和历史。兰西民间故事体裁众多,有神话、传说、故事、轶闻、趣事、笑话等;题材广泛,有宫廷、历史、民间等故事。内容丰富,有对生活向往、美好愿望追求、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讴歌廉明清正鞭挞贪官污吏、讽刺虚伪嫉妒、劳动人民与为富不仁的财主作斗争等故事。作品寓意深刻,内容广泛,有褒有贬,情趣各异,是研究兰西历史、乡情乡貌、先人变迁的原始材料和依据。2013年,兰西民间故事被列入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正剪纸是东北民间的一种特色剪纸,流行于黑龙江省方正县一带。清代中叶,随着东北地区的开禁,关内移民大量涌入黑龙江,带去了许多中原民族民间文化的成果,剪纸技艺即在这一时期传到方正。1993年,方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方正剪纸融合当地传统与外来艺术之长,形成富于东北民间艺术特色的粗犷简练之风,它在制作时采用自制的剪纸用具,技法独特,讲究装饰,表现题材多样,造型质朴可爱,构图秀逸隽美,为东北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鲜活例证。2008年,“方正剪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传统魔术又称“北派魔术”,以魔术传承人,人称“十三刀”、“罩子魁”的赵世魁(1914—1990)为代表,其魔术表演在中国近代魔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派魔术主要以“罩子”绝活著称,偏重手彩,其无中生有,平中见奇,充分体现了黑龙江“北派”传统魔术技法的高超。在表演上有一套独特的手、眼、身、法、步、口、抢、裁、粘、续和托等技巧,对口说白幽默诙谐,独具地方特色,编排的“黑活”在国内绝无仅有。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黑龙江省境内共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8处。其中,横道河子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18年度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饶河小南山遗址、洪河遗址被评为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渤海上京城、金上京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截止2023年1月,黑龙江省共有可移动文物308812件/套,实际数量610353件。其中,珍贵文物共83216件,包括一级文物13398件,二级文物10058件,三级文物59760件。2019年完成144258件/套全省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