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瞎子岛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境内岛屿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位于黑龙江省中俄边界佳木斯市抚远市境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主航道西南侧,北纬48°17′至48°27′,东经134°24′至135°05′,总面积约335平方千米,其中中国一侧国土面积约171平方千米,领土、领水面积208.5平方千米,归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管辖,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
命名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满语名称,morin uju(莫林乌珠),汉语直译为“马头岛”。俄语名称,островов Большой Уссурийский (大乌苏里岛),俄称塔拉巴洛夫岛、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因岛上有黑熊(东北方言中将黑熊称为“黑瞎子”)而得名。
位置境域
黑瞎子岛位于中俄边界抚远市境内的黑龙江(俄语称其为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主航道西南侧,北纬48°17′至48°27′,东经134°24′至135°05′,是中国东北部极角,因此有“中国东极”之称。总面积约335平方千米。黑瞎子岛是由银龙岛(俄语称其为塔拉巴罗夫岛:островов Тарабаров)、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原有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现有87个岛屿和沙洲,其中岛屿73个,沙洲14个,岛长58800米,最宽处为14000米。全岛平均海拔约40米,地势平坦,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它并非江中岛屿,而是一块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三面环水自成体系,地位重要,扼守着黑龙江—乌苏里江通航咽喉,隔江与俄国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相望。它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归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管辖。黑瞎子岛为中俄两国共有,其中中国一侧国土面积171平方千米,领土、领水面积208.5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黑瞎子岛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四面环水,南靠抚远高地和俄罗斯境内的卡扎克维切沃山,整个区域属于三江平原湿地。
地理特征
气候
黑瞎子岛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2℃,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积温为2452.9℃,无霜期平均为155天。所以本地区农业生产较其它地区更有优势。当处于植物生长季时,水热条件基本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地质地貌
黑瞎子岛处于沼泽化冲积低平原,西部、西南部与中部一带有较多低山丘陵。海拔约在30至700米,最高峰达900米左右。山前漫岗多分布低平原与低山丘陵的连接地带,其特点为坡顶平缓日坡面较长,坡度常在3~6°之间。
水文
黑瞎子岛内水系发达,季节性河流、湖泊较多。
土壤
黑瞎子岛研究区土壤以黑土、白浆土及沼泽土占的面积最大,沼泽土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地表湿润或不同程度季节性积水的低平和低洼地段。土壤共同特点是含水量与化学养分高,黑土层深厚。土壤大多处于长期积水状态,排水不良,通透性差,速效养分低,大部分土壤具有湿冷和板结的不利生产的特性。
生物
黑瞎子岛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全岛为大面积湿地,柳树、榆树、杨树、柞树和牧草覆被良好,栖息着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珍贵毛皮兽和水鸟。岛周围江汉纵横,水草丰盛,鲤鱼、鲫鱼、鲢鱼、白鱼、鳌花等鱼类资源丰富,也是鲑鱼洄游的必经之路。黑瞎子岛左右分别濒临黑龙江、乌苏里江黑龙江航道条件优越。抚远水道两岸为灌木林、草地和沼泽
人类活动
基础设施
俄方在黑瞎子岛建有两处农场:一处在岛中北部黑龙江南岸,有楼房15栋,一处厂房、一个水塔、三个大烟囱、四个方式油罐一个俱乐部。另一处1984年在黑瞎子岛中东部建有曙光农场,开垦耕地6074公顷,修建了2~6米高的防水堤坝31.6千米和环岛公路。俄方在明月岛上建有阿穆尔航局和修船厂,7栋两层楼房,一片平房,一个水塔,一个烟囱,居民区有柏油路。抚远水道与乌苏里江汇合口北岸,俄方1999年10月建有有一座28米的东正教堂,附近有一处小型直升机场,俄方在岛上建有两处高压电力线。2001年7月,在银龙水道中部修筑一道锁坝,抛石护坡。在乌苏里江上诺沃村附近建有上岛舟桥,共有浮舟107个,全长约800米,舟桥两端有固定桥墩,平时可通汽车。
军事
黑瞎子岛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东路事件”俄方占岛,一直实行军事控制,在银龙岛、北代岛及东正教堂处建有5个边防哨所。沿抚远侧岛边设有铁丝网约40千米,抚远水道上、下口处俄方都有炮艇驻守。
原俄罗斯驻北代岛哨所(俄称大乌苏里岛哨所)遗址位于抚远三角洲上的北代岛。哨所建于1976年,营区占地面积约10125平方米,由主楼、车库、发电房、锅炉房、浴室、仓库、油库、马厩、犬舍等设施组成,主楼分两层。2018年10月14日,黑瞎子岛部分领土划归中国后,该哨所由中国边防部队接收并负责管理。
城市
黑瞎子岛东岸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俄罗斯东部军区所在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简称哈巴)。该岛是哈巴的天然屏障和门户,地处险要,居乌苏里江口,控制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航道,是黑、乌两江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重要。
交通
黑瞎子岛交通条件优越,中俄双方分别建设了上岛大桥并实现通车,其中中方大桥2012年竣工通车,位于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与建黑高速直接连接,俄方大桥与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相连,黑瞎子岛陆路口岸实现通关,行车30千米内即可到达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铁路、公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俄远东的公路网相连,成为连接亚欧和亚美的“大陆桥”。该岛左右分别濒靠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江,黑龙江建港条件优越,可停靠5000~10000吨货轮,是黑龙江省江海联运的最佳起点。
历史沿革
明朝
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年),明朝太监亦失哈曾先后十次率大规模船队经过黑瞎子岛,到黑龙江上游巡视。
清朝
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在岛东北角设立了乌苏里昂哥卡伦(边防哨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冯德禄、葛云山、德夫克(赫哲族)等15户人家上岛居住。
民国时期
民国十六年(1927年),抚远市居民朱瑞臣一家5口人搬到黑瞎子岛居住,养马两匹,种地若干。
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绥远县(现为抚远市)知事派人到黑瞎子岛调查,查明岛上住有中国民户30家,苏户17家,均以捕鱼割草为生,前苏联在该岛无任何设备,只是苏方有时派兵前往巡视。
民国十八年(1929年),张学良为夺回沙俄在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路权,中国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权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就此引发了中苏争夺中东铁路所有权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变”。“中东路事变”后,朱瑞臣等住户被迫陆续从黑瞎子岛上搬下来。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前苏联将黑瞎子岛占领。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与苏军沿边境对峙,黑瞎子岛成为苏军据守伯力的前沿阵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开始,中国渔民不能再上岛。
1964年2月23日,中苏两国开始就其归属问题进行谈判。
1969年,中苏交恶,苏联开始往岛上移民。
1999年10月,俄方修建了一座高约28米的东正教堂,附近有一处小型直升机场,俄方在岛上建有两处高压电力线。
2001年7月,银龙水道中部修筑一道锁坝,抛石护坡。在乌苏里江上诺沃村附近建有上岛舟桥,共有浮舟107个,全长约800米,舟桥两端有固定桥墩,平时可通汽车。
2004年,中俄达成了关于黑瞎子岛的协议。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俄罗斯将把占领的银龙岛的全部、黑瞎子岛的一部分领土,以及额尔古纳河上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的大部分领土,归还给中国。2005年4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这个补充协定。至此,不仅黑瞎子岛的领土争议尘埃落定,中俄长达4300千米的边界也全部得到了确认。
2005年7月26日,中俄双方测图小组在哈巴洛夫斯克签署会晤纪要,第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野外联合测图结束。
2007年11月,陆地按计划全部勘界完毕,并埋下界碑。接着,中俄双方一起到岛上察看验收之后,正式确认边界。
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黑瞎子岛西侧约171平方千米陆地及其所属水域正式划归中国。
2010年11月,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发表的《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称“双方将共同对黑瞎子岛进行综合开发”。
2011年2月22日,中方声明中俄两国政府已达成共识,共同开发黑瞎子岛,将其建成友谊之岛、和谐之岛和自由之岛,成为互免签证区。
2011年7月20日,黑瞎子岛旅游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2012年3月30日,黑瞎子岛边境管理大队正式成立,并于当日开始履行黑瞎子岛常态化治安管理任务。
2012年9月27日,历时两年多建造而成的乌苏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作为连接黑瞎子岛和祖国大陆的唯一通道,乌苏大桥跨越抚远水道,被誉为“神州东方第一桥”。它通身“中国红”,主体设计为宝剑形状,寓意中国领土不可侵犯。它的建成对开发抚远三角洲、加强中俄两国地区合作、发展中俄贸易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4年5月16日至17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部分内容:积极支持地方合作和边境合作,扩大两国地方间全面交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优惠制度框架下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加强投资合作,开展工业、高科技产业合作生产。遵循睦邻友好、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共同开发黑瞎子岛(大乌苏里岛)。加快协商《中俄船只在黑瞎子岛(塔拉巴罗夫岛和博利绍伊乌苏里斯基岛)地区周围水域航行的政府间协定(草案)》文本。双方将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开展建设性对话。
2024年10月21日,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建设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跨入历史新阶段。
生态环境
生态问题
2014年岛内开展重点候鸟保护行动以来,鸟类由173种增加到225种。岛内还疏通水系52处、绿化种植10万株,恢复生态面积2300亩。
保护措施
2012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复《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2015年,黑龙江黑瞎子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的评审,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末,俄罗斯野生东北虎“乌斯京”长达1个月的“串门”,充分印证了黑瞎子岛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黑瞎子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417公顷,其中,核心区5469公顷,缓冲区3154公顷,实验区3794公顷。该保护区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拥有典型的沼泽化低湿平原地貌景观。该保护区有高等植物505种,有脊椎动物351种。
风景名胜
259号界碑
黑瞎子岛北侧259号界碑,是岛上最后设立的界碑之一,也是2008年两国领土交接的纪念地。2004年10月签署的《中俄两国东段国界补充协定》,2005年4至5月分别得到两国立法机构的批准。两国工作人员经实地勘测,在黑瞎子岛上共立有界碑15块,其中俄方7块、中方8块。回归处界碑又称259界碑,它除了是两国领土的永久性分割标志,还是为了纪念这里曾经举行过的领土交接仪式。
黑瞎子岛湿地公园
黑瞎子岛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以水和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木栈道的形式设置游览路线,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展现了黑瞎子岛生态湿地所特有的原生态景观。黑瞎子岛湿地公园占水面积1.2平方千米,漂浮式木栈道全长2256米,采用浮筒加木结构材料建设,实现了尽可能少的资源破坏。栈桥游线内共设有五个休息木平台和六角亭。湿地木栈道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长1600米,小循环长900米,以亲水、亲绿、亲近自然为主。在高地上还有一处木质观景平台,可登高一览全部湿地景观。观景台高7米,既可以观赏远处景色,又能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是湿地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
东极宝塔
东极宝塔是黑瞎子岛地标性建筑,位于黑瞎子岛东北部极角,主要景观设施有宝塔、“神龟探水”“麒麟献瑞”“中华东极宝鼎”、大型浮雕“华夏长卷”等。东极宝塔采用八角形,属汉唐风格。广场布设60根青石盘龙浮雕柱,周边的56根代表中华56个民族,另有4根擎天精雕龙柱设置在塔基四角。太极图案的圆形广场直径171米,代表黑瞎子岛回归的171平方千米领土。广场两个极点分别布设龟和麒麟,有祈求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探秘野熊园
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是中国最大的熊主体乐园。园区占地面积130公顷,拥有黑熊120余只,狍子40余只,鹿20余只,野猪20余头,野免、狐狸等野生动物。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由乘车游览区和游客服务区两大区域组成,乘车游览区设有绿野熊踪、黑熊地带、观熊平台、山林密境、河岸丛林五大神秘区域;游客服务区设有游客服务中心、黑熊商店、综合办公楼公共卫生间等综合服务性设施.可提供餐、饮、购等服务。
“0号碑”
当地人习惯称它为“0号碑”。因为多年前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争议(关于黑瞎子岛归属问题),“0号碑”再往东的黑瞎子岛上已没有界碑。它是中国最东端的一块界碑,如果按顺时针方向,从东往南,这块碑可以视作中国国界的第一块碑。
历史文化
历史考古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学者在黑瞎子岛东部地区,考古发掘了科尔萨科沃村西北五六千米沙丘上的墓地,共发掘墓葬366座,揭露比较完整的一处有关女真文化的埋葬遗存。出土器物三千余件,主要为陶器,还有铁器、青铜器、金器和银器等。科尔萨科沃墓地的北部和东北部发现一些女真文化的其他遗存,为一些供短期居住用的渔猎站遗址。
黑龙江省考古学者在岛上西部地区,发现有渤海时期文化陶片和金时期陶片等文化遗存。《新唐书》所记载唐时期的七部之一的黑水,主要活动在黑龙江中下游一带,黑瞎子岛上的文化陶器,应该是唐代的黑水靺鞨生活遗存。根据《金史》记载,金代北部边疆重镇“火鲁火疃”,距金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以北约三千里,按照金代上京会宁府与蒲与路城之间准确道里推算,“火鲁火疃”当位于俄国勒拿河中上游流域,今雅库茨克一带。
参考资料
岛屿概述.抚远市人民政府.2021-11-19
打卡推荐 | 黑瞎子岛旅游区.佳木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1:55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