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米话
混合型方言
占米话又称粘米话、尖米话、祖公话,是一种兼有白话客家话闽南话特点的混合型方言,是珠三角东部地区的一种特有的语言。占米话是粤语在粤东地区深受客家话、福佬话影响的一支土语,分布于广东省汕尾市西南部(海丰县陆丰市)和深圳市东部,使用人口约20多万。
由来
粘米比糯米硬,而粘米话听感也较硬,独立于闽、客方言,听起来像粤语又与典型的粤语不同,本地人称之为“占米话”。占米一般指“籼米”,相对于糯米而言较硬。传说中,这里的方言听起来比临近地区的粤语、福佬话更“硬”,所以就用“占米”代指。占米话应该是兼有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特点的混合型方言。这种混合型方言的形成与先民南下汕尾海丰不无关系。
根据搜集到的一些族谱记载,一些地方讲占米话的人最早是由福建迁入广东的。当地县志记载,明末东莞人黄招远起义失败后带兵逃到海丰,在鹅埠一带定居下来。由于长期受到客家话和福佬话的影响,就形成了一种粤客闽混合方言。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记录,民间传说讲占米话的人最早从明朝开始流入粤东。明朝中期开始,有各族人民因起义失败逃至海丰、惠东一带居住,而且与当地说闽南话、客家话的居民杂居。在长久的演变和语言接触中,慢慢就形成了混杂多种方言的占米话。
用“粘米”来形容方言实际上在清末已有,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引用惠阳人形容当地客家话就是“粘米性客话”。但粘米话却不等同于客家话。在海丰、惠东一带也有粘米话,语言学家潘家懿在调查过当地的粘米话之后,形容为带粤、客、闽三大方言特色的混合型方言。但坪山粘米话跟海丰、惠东的粘米话又有所不同,几乎听不出闽语成分。
文艺
在惠东县铁涌镇溪美村,当地人所说的一种话被称为“尖米话”。尖米又作“占米”,原指粳米,尖米话不属于闽南话、客家方言,也与粤语有别,也不像惠东县平海镇的“军话”。在当地人听来,溪美村的“尖米话”是带有客家方言的语言,这可能与先祖400多年前从福建迁徙过来时,受沿途方言影响有关。溪美村人爱唱山歌,用“尖米话”唱出的山歌被称为“尖米山歌”。目前,讲“尖米话”的人口不多,共约7万人,惠东县内主要集中在铁涌,有关尖米山歌的文字记载也不多,溪美村的尖米山歌非常独特。
尖米山歌现存千余首
65岁的溪美村人方承银是村里公认的唱尖米山歌的能手,也是村里唯一的男歌手,如今和村里人聚在一起,他随时都能唱上好几首山歌,有对唱时,你一首我一首,一唱就起劲,根本停不下来。“好姐好妹难舍你,好兄好弟难舍你,我肯舍包爷田地,不肯舍莲花一支。”曲调高亢,抒情又高扬,这首意为宁愿舍弃田地也不愿舍弃情人所赠莲花的情歌就是方承银追求爱人时唱的歌曲。据了解,尖米山歌没有歌词谱式,一般四句就是一首,它曲调高亢,抒情委婉,以情歌类和“花笺”类为主要歌体,用溪美尖米土话清唱,叙事与抒情相表里,如豆腐歌、杂财歌、姐妹歌、草鞋歌、采茶歌以及各种兄妹对唱等。目前,收集到的尖米山歌作品除了歌册《第八才子花笺》中第50个短篇集,还有《杂财歌》《姐妹歌》《草鞋歌》《寻人歌》《四六连情歌》等,共约1000余首。
有文艺工作者着手尖米山歌收集配乐等工作
“尖米山歌是靠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传下来的,旧时上山割草等大家都习惯唱上一阵,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上山割草了,没了那个情境,唱得越来越少,有的我都忘了。”方承银说,作为老一辈人,他十分珍惜和怀念那段时光,老一辈人如今休闲时依旧能聚在一起对唱一番,也积极参加村里的活动,把山歌表演给观众看,他们十分担心这种特有的文化会消失。据了解,尖米山歌数量虽然很大,但歌词和曲谱都是靠历代传唱者通过清唱保存下来的,现在能唱、会唱、唱得好的多数是妇女群体和老年群体,溪美村全村1300多人,也仅有上百人会唱,真正公认唱得好的也不过六七个,而年轻一辈对尖米山歌这样的娱乐方式并不热衷,知之甚少,如不及时保护,尖米山歌恐濒临消亡。
“尖米山歌已是县级非遗了,目前正申报市非遗,希望更多人重视起来,让尖米山歌传承下去。”该村村委会主任方云清说,尖米山歌是惠州地区广大农民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生活的表现,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一些文艺工作者已经着手山歌的收集、整理、配乐等工作,他也希望能在村里设立文化站,集中教大家唱山歌,让年轻一辈也学唱、爱唱,尖米山歌才不会消亡,如村里一位4岁的小女孩在她奶奶的熏陶下,已经学会了许多首山歌。
文/图 本报记者赖金朗 赖燕珍通讯员宋水如
特点
海丰占米话在语音上保留了粤语成分。如:保留了三套鼻音韵尾[-m、-n、-N]与三套入声韵尾[-p、-t、-k]的严格对立;入声分阴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有一批韵母存在着跟广州话类似的前低元音a与央半低元音的对立。占米话也有与客家话相同的一些语音特点,如:没有撮口呼韵母,“鱼”念Ni21,“远”念in35,“月”念Nit54;梗摄细韵字读[iaN]韵母,如“病”念piaN55,“名”念miaN21,“姓”念siaN213,“轻”念khiaN33;部分疑母字和日母字读[N],如“女、尧、儿、日、月、弱、肉、辱”等字,声母都是[N]。占米话在语音上,也受到海丰福佬话的影响。鹅埠占米话效摄开口三等宵韵和四等萧韵的字按其音系都应读iu 韵母,与粤语相同。但目前,“翘、俏”均出现iu、iau 两读,“穷”有khoN、khiau两读。这三字的后一个读音,正好与海丰福佬话的读音相同。占米话把驼背说成“腰龟”,读iu33ku33;把台风说成“风台”fuN33 thai33,不仅借了福佬话的词,而且连字的读音也借去。因为按占米话,龟应读kui,台应读thui。而在这两个词中,变为ku和thai,与福佬话读音完全一致。特别是“镇、畅、超”三个古知组字,在“镇长、舒畅、专超”等词里,声母都是t或th,与福佬话保存古舌头音的特色一致。占米话词汇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粤闽客三种方言的混合。属于粤语词的如:大佬(哥哥)、细佬哥(小孩)、屋企(房子)、孤寒(小气)、冷衫(毛衣)、靓(漂亮)、畀(给)、猪脷(猪舌头)、咸彭浪(通通)等。 属于客家话词语的如:赖仔(男孩)、落水(下雨)、姐公(外公)、姐婆(外婆)、呵漏肚(拉肚子)、屎窟(肛门)、哥魔(瘟病)等。 属于福佬话词语的如:箸(筷子)、鼎(铁锅)、破家囝(败家子)、念路(唠叨)、有影(真的)、记仔(私章)、专超(故意)、冤家(吵架)、僵公肉(瘟猪肉)、猪公肥(痄腮) 等。占米话独有的词语,如:鬼转风(旋风)、自人婆(妻子)、自人佬(丈夫)、熟娌(妯娌)、新娘婆(新娘)、掠草(拔草)、驮嗣乖(怀孕)、后来婆(继母)。
相关文献
叶沛深编著的《海丰鹅埠尖米话》于近日出版,填补了粤东广府话文献的空白。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09:49
目录
概述
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