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卡那富族
台湾少数民族之一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台湾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高雄市那玛夏区玛雅里、达卡努瓦里,以举行米贡祭、河祭受人瞩目,截至2014年2月仅剩约500人左右。
简介
卡那卡那富族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是台湾少数民族邹族的一支,“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意为住在Kanakanavu一地的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高雄市那玛夏区,和沙阿鲁阿族合称“南邹”,传统语言为卡那卡那富语,但通用语是布农语,人口约500人。
族群分类
在日治时代,卡那卡那富族被认定为邹族,战后亦沿用此分类至今。但学界在日治时代即对于该族群和邹族,有各种分类法。伊能嘉矩、鸟居龙藏等学者根据语言与风俗习惯的异同,将邹族视为单一族群,但对族群内部的区分并不一致;小川尚义则由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将邹族、卡那卡那富族、沙阿鲁阿族视为三个独立的族群。卡那卡那富族人否认他们是邹族,目前(2014年)正发起正名运动。
文化习俗
卡那卡那富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祭典和食材等。
服饰
卡那卡那富族的服饰,用色包括红黑白蓝。
祭奠
部落长老翁坤穿的是邹族服饰
卡那卡那富族人所信超自然的存在,有死灵与只,概称为UTSU:粟作祭仪以神为对象,象征行为以祈祝为中心,部族诸神均在农耕努仪中受祭;除农耕祭仪外之大祭仅有猎祭与敌首祭,此等巫术要素浓厚,全无祭神仪节,祭品中邹族完全不用鱼,可是卡族得用鱼,两者完全不同。
河祭主要在祈求上天让族人可以继续享受楠梓仙溪的水生资源。
食物
楠梓仙溪里的水藻也是卡那卡那富族人特有食材,而其他族不会去吃溪里水藻。
卡那卡那富族烹饪时有特殊的调味方式,族人习惯用一种叶子调味,汤会更好喝,而且,有一种很像肉粽的食物,是交换礼物的一种,别族也没有。
生产工艺
卡那卡那富族人早期以山地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兼以狩猎、捕鱼及饲养家畜,农作物以小米、旱稻和芋头为主,平日嗜粟酒、藷酒及煌草。
在传统工艺方面,制陶及纺织均为女性工作,可惜巳渐为失传,至于藤竹编篮等工作,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而卡那卡那富族特有的皮革和制革,也已十分罕见。
语言
卡那卡那富语(Kanakanavu)为台湾卡那卡那富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的次语群。亦归类为台湾南岛语第3群,并与邹语以及沙阿鲁阿语(Saaroa)并列。2012年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等五种台湾少数民族语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台湾语言学者列为濒危语言中的“极度危险”及正在消失中的语言。
卡那卡那富语正式使用的拉丁字母有21个、及2个二合字母(hl,ng),其余拉丁字母(用括号;d,g,j,q,w,x)用在外来语上。而零声母(喉音塞音(清音))以一撇(')符号表示或省略。台湾南岛语的书写系统的订定,原则上都是先“发音部位”、后“发音方法”、再考量“清浊音”,来订定其书写字母。
正名运动
卡那卡那富族正名活动
21世纪初开始,卡那卡那富族的族人希望争取正名,他们把卡那卡那富的正名运动和文化传承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台湾当局曾把他们归为曹族,1998年又改为邹族,但在年轻族人的记忆中,祖父母和父亲都是用卡那卡那富族语对话,事实上,他们和阿里山曹族没有接触。
台湾卡那卡那富文教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周浩翔表示,族里年轻人希望正名的想法愈来愈强烈;而第一步,就是先找耆老帮忙,请他们谈记忆中卡那卡那富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工艺等,希望把这些卡那卡那富的特色整理出来,呈现出和阿里山邹族的不同。
近年有赛德克族等正名成功,卡那卡那富族受到鼓舞。于是,2011年初正式向台当局“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递案,正式推动正名。
对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的认定,台湾“原住民委员会”委托台湾政治大学民族所林修澈教授进行调查,结果确认了语言和文化上,卡那卡那富确实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卡那卡那富族推动正名已3年多,迄今还没有着落。卡那卡那富族原本即人口稀少,2014年初才突破500人。由于耆老们陆续凋零,依此趋势下去,正名之外,恐怕在民族实质内涵的文化和语言传承上,卡那卡那富将面临另一个更大的危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2 12:14
目录
概述
简介
族群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