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勋
内蒙古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德勋,1937年6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全国动物营养学分会名誉会长,全国“动物营养学报”常务副主编。现还任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学研究员、动物营养所名誉所长、内蒙古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虚拟研究院和内蒙古乳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和“Livestock science”等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
个人经历
卢德勋,男,汉族,1937年6月1日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在该校师从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动物营养学家杨胜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64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家畜饲养学助教。1978年调入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2年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师从R.J. Moir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6年底学成回国。他历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现任全国动物营养学分会名誉会长,全国“动物营养学报”常务副主编。现还任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学研究员、动物营养所名誉所长、内蒙古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虚拟研究院和内蒙古乳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和“Livestock science”等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回国20年来,他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自治区丰收奖一等奖一项,完成学术著作六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39篇,有6篇被SCI收录。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应邀作报告。
人物事迹
坚持创新之路
卢德勋博士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较早一批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从1986年底学成回国到现在已经近20个年头了。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间,他慢慢悟懂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创新是任何一门科学的灵魂和永葆生机的发展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坚持与时俱进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毕生必须坚持的治学之道。在回国创业中间,他一直把从事学科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接触动物营养学理论
他第一次接触动物营养学理论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传统动物营养学中间学科思维方式陈旧,一百年来基本不变的学科体系和大量存在的描述性学科内容感到困惑。但由于当时所掌握的知识层面肤浅,根本不具备解开这些迷惑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有幸接触到了世界动物营养学研究的前沿,再一次唤起了他进入解开这一诱人而又令人十分困扰领域的兴趣。四年多的海外留学使他意外发现,深切地体验到世界动物营养学科思维方式正在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这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的涌动。
苦苦探索,获得成功
回国后,他立即开始了在动物营养学中应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苦苦探索。在条件较差,困难很大的情况下,一干就是15—16年。在此期间,他不断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对动物营养学这门经历了200年多历史的古老学科,从学科体系到学科内容和研究和应用方法和技术作出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绒山羊理想氨基酸模式,并提出了“氨基酸平衡指酸”(AABI)新的技术指标,使动物氨基酸平衡度的量化评定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绵羊和绒山羊能量营养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代谢葡萄糖(MG)和可代谢生脂物质(MLS)的新概念,对能量载体物质指标营养评定和调控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指标。
在粗饲料品质评定上,他对美国提出的饲料相对值(RFV)指标作出了重大创新,提出了分级指数(GI)的新指标,对牧草和其他粗饲料品质评定和科学利用有重要指导价值。
在饲料纤维物质品质评定方面也有重大技术突破,提出了FFI等新技术指标,填补了这方面空白。在饲料组合效应方面,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零组合”新概念,并对组合效应理论和技术做出了重大创新。
创立系统动物营养学新学科
卢德勋博士不仅在动物营养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动物营养学学科体系、学科内容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提出并创立了系统动物营养学新学科。卢德勋教授经过二十多年反复实践和总结,不断酝酿和奋笔,2003年完成了一部近4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已在2004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汇集了近20多年来他带领他的同事、学生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动物营养系统”、“动物机体自我调控功能”“系统整体动物营养调控理论和技术”以及“动物营养工程技术”等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
《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部动物营养科学承前启后的著作,是在新世纪之初,对曾困惑本领域学者的“动物营养学向何处去?”问题做出的明确有力回答。这也是卢德勋博士20余年苦心思考与不懈研究的劳动结晶。该书的出版受到了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动物营养学家杨胜教授指出:该书的出版,“是我国动物营养界一件开创性的工作”。理论创新必然带动技术创新。针对传统理论和技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的缺陷,他提出了一种系统集成型新的实用乳牛营养技术,即乳牛营养工程技术,对提高乳牛科学饲养水平有重要的指导重义。近年来,他曾到全国10多个城市和地区作报告,推广这一技术,参加听报告的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达数千人之多,还亲自访问奶户和乳牛场,解答一些技术问题,深受大家的欢迎。大家亲切地把它称之为中国自己的乳牛饲养营养理论和技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他又及时提出绒山羊舍饲营养工程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对缓解畜草矛盾,提高舍饲和半舍饲绒山羊生产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0年来,科技创新一直是他回国创业的主旋律。通过科技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他回国创业成果的含金量,而且还产生了广泛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地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创业目标。
博采众长,团结协作
 卢德勋教授一直本着博采众长,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多项教学和科研协作工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年来,他已培养出16名,硕士31名(包括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目前正在培养的还有博士后1名、博士12名、硕士28人。对于研究生培养,在学术方面他努力实施“顶天立地”工程,经过不懈努力每年都拿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所谓“顶天”就是在学术上必须抢占国内动物营养学的制高点,在科研方面一定要做到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成果,力争在学术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立地”是指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服务,为农牧民增收服务。“立地”是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研工作不竭的力量源泉;而“顶天”则是“立地”的技术基础。只有拿出“顶天”的科研成果,才能拿出一流的技术成果奉献社会。从1995年开始,他开始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工作。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己在研究思路上的优势。2000年由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王洪荣获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委员会全国百强优秀博士论文奖,成为全国动物营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单位和个人。卢德勋博士一直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坚持把教育学生正正派派做人放在首位。用“团结协作、博采众长,求实创新、奉献社会”作为师训来教育学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鼓励学生培养严谨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现在他带出的学生已成为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一支劲旅。卢德勋博士回国后长期担任学会的领导职务,在创办全国动物营养学报、学会工作改革和促进全国动物营养学会理事会新旧交替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全国同行普遍赞扬。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卢德勋教授,在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后提出建议,把以传统方式放养的绒山羊圈起来饲养,因地制宜走舍饲、半舍饲的路子,并希望国家在“十五”期间对绒山羊舍饲技术的核心技术的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卢德勋:把放养的绒山羊圈起来
绒山羊身上的山羊绒享有“软黄金”的美誉,羊绒服装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内蒙古的山羊绒产量占全国的1/3,占世界产量的18%。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绒山羊问题在塞外草原引起专家的强烈关注。就在围绕绒山羊问题展开争论的时候,我国知名的动物营养专家卢德勋教授和他的同事悄悄地深入到了牧区,开展起绒山羊舍饲、半舍饲的研究实验和技术示范工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认真解决绒山羊养殖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尖锐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摆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面前的突出问题。”卢德勋教授说。卢教授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在总结农牧民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畜牧科技人员长期研究应用的成果,找到了适合内蒙古实际又能解决这一难题的路子。“这就是不断提高绒山羊生产性能,有计划地控制饲养量,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放牧饲养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卢德勋代表说。
一些专家和牧民担心,绒山羊圈起来会使羊绒的质量和产量下降。“我们实践的结果是,这样做不仅初步缓解了畜草矛盾,而且明显地提高了绒山羊的生产性能。”卢德勋代表告诉记者:“舍饲绒山羊在保证羊绒品质的基础上产绒量提高了10%,母羊流产大幅度下降,繁殖成活率提高了50%。”
据了解,内蒙古已计划把这项试点工作扩大到环北京农牧交错带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的10个旗县,舍饲山羊30多万只。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1986年“全国肉脂型猪饲养标准研究和制定”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羊消化道内内源蛋白质周转规律”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被评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1年被评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1991年“绵羊营养检测技术及其在养羊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内蒙古科委成果鉴定,列入国家“八五”优秀科技成果。
1994年获内蒙古第二届乌兰夫基金奖铜奖。
1995年“内蒙古敖汉地区放牧绵羊矿物质营养研究”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内蒙古地区放牧绵羊矿物质营养检测研究”通过中澳专家组评审鉴定。
1997年被评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1998年“牛羊新特调控型饲料产品及其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和开发”通过内蒙古科委验收鉴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8 17:54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