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黑黄檀
豆科黄檀属植物
卢氏黑黄檀(学名:Dalbergia louvelii R.Vig.)是豆科黄檀属植物。树高达20米;树皮浅灰色;幼枝有短毛。叶螺旋状排列,单列复叶9-15枚;托叶通常小且早落;叶柄、叶轴被刚毛但后脱落;小叶柄长1-2.5毫米;小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1)2-4厘米,宽0.5-1.5厘米,薄革质,通常两面有毛。花序腋生,总花序短于叶,有毛。花两性,蝶形,长12-15(18)毫米;花梗长2-10毫米,有节;花萼钟状,长7-10毫米,萼齿约与萼筒等长,下部萼齿较长,上部萼齿愈合;花冠带白色;雄蕊10,愈合成萼筒,但在上半部分离生;子房具柄,花柱纤细,长2.5-3.5毫米。荚果为扁平、长圆状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1.5厘米,细柄长1-1.5厘米,红褐色,略具网状脉,不开裂,1-2粒种子。种子肾形,13毫米×6毫米,红棕色。
形态特征
落叶中型乔木,高达20米;树皮浅灰色;幼枝有短毛。叶螺旋状排列,单列复叶9-15枚;托叶通常小且早落;叶柄叶轴被刚毛但后脱落;小叶柄长1-2.5毫米;小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1)2-4厘米,宽0.5-1.5厘米,薄革质,通常两面有毛。
花序腋生,总花序短于叶,有毛。花两性,蝶形,长12-15(18)毫米;花梗长2-10毫米,有节;花萼钟状,长7-10毫米,萼齿约与萼筒等长,下部萼齿较长,上部萼齿愈合;花冠带白色;雄蕊10,愈合成萼筒,但在上半部分离生;子房具柄,花柱纤细,长2.5-3.5毫米。荚果为扁平、长圆状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1.5厘米,细柄长1-1.5厘米,红褐色,略具网状脉,不开裂,1-2粒种子。种子肾形,13毫米×6毫米,红棕色。
生长环境
该物种耐寒,休眠时可耐受低至-10至-15摄氏度的温度。该物种喜欢炎热潮湿的夏季和适度寒冷的冬季。生长在铁质或沙质土壤上。
分布范围
原产于马达加斯加,是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特有种,从北部的马鲁安采特拉到南部的马纳卡拉均有分布。生长于低地常绿林和沿海森林,海拔高达700米。
生长习性
该物种通常很晚才长出叶子,通常直到初夏才长出芽。该物种根部能与固氮菌形成根瘤。
栽培技术
选址
卢氏黑黄檀是热带起源,对水分特别是温热条件比较敏感,低温是限制引种栽培能否成功的关键生态因子,雨水丰沛、热量充足显然有利其生长发育。中国适于栽培卢氏黑黄檀树种的地方应是极端最低温度略高于0摄氏度的南亚热带及热带地区。
育苗
卢氏黑黄檀树种比较容易获得种子,播种繁殖是主要育苗方法,苗高达60厘米以上、地径达0.5厘米以上的可出圃造林,但还是以健壮大苗的造林效果更好。育苗时,应注意种子贮藏、催芽处理和幼苗期的光照强度。
管理
清除林地杂草和灌木,对树盘1.5-2米的范围扩穴松土,秋季适当增施肥料(复合肥、厩肥)等加强幼林抚育管理的措施,可显著提高卢氏黑黄檀树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幼林生长量。同时,由于黄檀属树种萌芽力强、分枝多,栽培中应适当提高初植密度,重视抹芽修枝,以促进主干高生长,培育无节良材。
主要价值
卢氏黑黄檀是一种红木(马达加斯加红木),木材纹理细密、坚硬、耐用、坚固、品质优良,在橱柜制造、家具、镶嵌和镶木地板方面需求量很大,是制作乐器的首选木材之一,并用于制造榨油机、辐条、工具手柄等。
卢氏黑黄檀在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和疟疾,并供当地用作食物、药物和材料来源。树皮内层与榆树皮(榆树种)混合并粉碎,可在饥荒时期用作食物。叶子可用于消炎、杀寄生虫、治疗外伤、治疗脓肿和疖子,并用于解决瘀伤、分解血凝块和减少肿胀。树干和根的树皮都可入药,微毒,用来治疗疥疮和寄生虫性皮肤病。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8年 ver 2.3)——濒危(EN)。
种群现状:该物种被出口市场选择性采伐。低地常绿林和滨海的栖息地大大减少,该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种群严重分散。
参考资料
卢氏黑黄檀.中国自然标本馆.
Dalbergia louvelii.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9: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