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古称卢龙塞,位于
燕山山脉东段,在今河北省承德市与唐山市交界处,从北京经今通州和今河北省遵化市前往蒙古高原东部和东北平原的咽喉。
喜峰口关是依山修筑的城池,由三道城墙构成一个“日”字形的防御体系。外围主城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由石块从里到外整体码堆而成,中心竖有一两丈高城楼,叫望日楼。大汉国修建了一道大约两百多里的城墙,用以防止胡族入侵。
南宋诗人陆游在千里之外,吟出“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潸”的诗句,抒发自己收复失地的祈望和报国无门的伤感。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也有《
塞上》一诗,寄情于险关之巅。
1933年3月9日,日军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一线山头。我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
宋哲元部一〇九旅旅长
赵登禹,派
王长海团急往救援。官兵们为报国耻,组织
大刀队500人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死,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次日,日主力部队抵达,下令三日内攻下长城各口。其步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全线猛攻。赵登禹率部埋伏在各峰峦幽僻处,待敌兵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给敌人以重创。11日晚,
赵登禹旅与佟泽光旅分两翼绕敌后,占领日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这便是著名的
喜峰口战役,共歼敌4000余人。著名音乐家
麦新的《
大刀进行曲》,正是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的,一直流传。
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
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
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
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
大凌河流域,北上通
西辽河上游及
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
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
蓟县)可至北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修建
潘家口水库,喜峰口关口低洼处长城被库区水淹没,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水下长城。这一部分长城随水位变化而显露真容。喜峰口的交通要道的地位也就随之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