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这种结构也常用于家具的制作,如最简单的木质小
方凳,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基本信息
榫
sǔn
名词
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学名称“榫”。如榫卯(榫头和卯眼),
框架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接合处。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
卯 mǎo 名词
卯眼
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 [mortise]。如卯笋(即卯榫。比喻两部分的连接处);卯眼,或榫眼。“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虚谓之笋。以虚入盈谓之卯。故俗有笋头卯之语。”
大致分类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
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
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
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
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
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
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
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
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
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北方
匠师叫“走马销’。 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日“勾挂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形,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
等腰三角形的
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家具中的应用
将不够宽的薄板加宽时,就用到了“龙凤榫加穿带”。将薄板的一段刨出断面为半个
银锭形的长榫,再将其相邻的薄板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将两板拼合,可不使其从横的方向拉开。拼合粘牢之后,在其上开一个上小下大的槽口(带口),里面穿嵌的是一个一面是梯形长榫的木条(穿带),穿带的梯形长榫一面稍宽一面稍窄,为了使其穿紧,长榫都是从宽的一边推向窄的一边。穿带两边出头,留做榫子。
攒边打槽装板
(一)中的“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板可用“攒边打槽装板”的方法装入攒边的
木框。
其具体做法: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的边簧(在拼板的四周刨出的榫舌)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这样即可以用“攒边打槽装板”的方法把木板装入木框。
基本做法:两片
榫头交搭,同时榫头上的
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动即可。楔钉榫多用于圆型家具如
香几、坐墩、圆杌凳等面子的边框
组构,以及
圈椅“月牙扶手”的拼接。
在使用过程中,巧妙的楔钉榫由于接触面大,
硬木又具有弹性,即便遇到
热胀冷缩、湿胀干缩,
榫卯结构也能与家具整体一起“发胖”或“缩水”,保证不会让构件间出现任何的“稀缝”。如因外伤需修复榫卯,只需要用热水浇烫退出
销子就可以使之结构分离。当然,楔钉榫的拆卸绝对是项
技术活,它对工匠的技艺水平要求一点不亚于在开榫凿卯时必须做到的精准细致、不偏
毫厘。打开楔钉榫
标准模型,原来它采用两半部件进行倒抱式的交搭(又名出榫嵌接),但两半部件尽端又各吐小舌般凸榫,进入对方卯眼后便能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上下、 左右不错移。而后,又将一枚断面为
斜方形头粗尾细的楔钉从搭口中部贯穿锁住。为防止家具松动,
传统工艺一般会使用鱼鳔胶来做
粘接,如此两片榫头就再也不能拉开了。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
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
具体做法:以有束腰的
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
斜肩,并凿
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挂套。
霸王枨
桌子上常常用到这种方法。
霸王枨的上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
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中部靠上的地位。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
一推,便勾挂住了。空隙垫塞
木楔,使之固定。用来连接弧形弯材,例如:圈椅的扶手。
基本做法:两片榫头交搭,同时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动即可。
夹头榫
案形家具中最常见的榫卯结构。
如图《夹头榫》可见,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与牙头;顶端出榫,与桌案案面的卯眼结合,结构稳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变动,又可将桌面的重量分担到腿足上来。
插肩榫
除夹头榫之外,插肩榫也是案形家具的一种榫卯结构。
其结构和夹头榫的
结构相似,也是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顶端出榫,与桌案案面的卯眼结合,不同的是在插肩榫中,腿足的上端外侧被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腿足与牙条相结合时,槽口便与斜肩正好契合。当腿足承受桌案压力的同时,牙条便和斜肩咬合的更紧。这样,桌案的结构便愈发牢固起来。
走马销
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或围子与床身之间常用到走马销。
是“栽销”的一种,指用一块独立的木块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来代替构件本身做成的榫头。一般按在可装卸的两个构件之间。独立的木块做成的榫头形状是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榫头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边,就可扣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