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山
山东邹平县山峰
印台山,又名锻砧峰,坐落在山东滨州市邹平西南部,因山顶有一块印台似的巨石而得名。印台山,又名锻砧峰,民国版《邹平县志》载:“城南十三里,老人峰之东,山顶突起一石,状如锻砧,高可三丈,广坐百人,又称印台山。”
简介
沿乡间小路,过黛溪河,走抱印村,穿西环路,印台山顶的印把子赫然在目这里千般娇媚、万般风情,已成为人们行吟山水、放牧心灵之地。这里原有的七圣堂、石大夫庙等庙宇,已伴着岁月的更迭不复存在。
从印台山庄一路攀援而上,山路纡曲,野花芬芳,蘑菇状的凉亭下,三三俩俩的游人或休息、或眺望、或高喊、或思索、或微笑,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释放着真实的自己。这里与喧哗的城市相比,少了一份虚伪与客套,多了一份随意与轻松。回首山下和远方,阳光已经穿云透雾,碧水已经波光粼粼。印台石落于峰北,其下悬空,推之欲堕,却牢不可动。由于印台石陡峭异常,仅东北有一石罅可通达石顶,极为艰险,宽敞的石面,确实可容百人,石缝中的野枣树,花蕾绽放,香艳可人。美丽的黛溪河水,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环绕在印台山下,山水相依,美轮美奂,风姿绰约,相融共生。临顶远望,峰峦绵延,山村星罗,田园织锦;环顾山脚,紫霞瑞霭,庭柯郁秀,美不胜收。
酷似锻砧和玉玺的巨石,犹如从山顶拔出一般,高约二十米左右,周可百米,四面峭峻,陡如刀削,印台山以这块巨石形状特异而闻名。在邹平,也有“游印台而不登台,不为游”之说。护山老人介绍,这块巨石因其地势险要,成为易守难攻之地,上面可容得下十二张八仙桌,也就是史志上所说的“广坐百人”。所以,虽然四周重峦叠嶂,罗列插云,但作为“邹平八景”之一的印台山,不仅吸引人们来此游山赏景,也吸引文人雅士来此凭吊怀思。
相关传说
山下抱印村附近广为流传一则故事:早些年发生地震,玉玺状的巨石坠落于山脚,每至夜间闪闪发光,搅得方圆数十里百姓不得安宁。后来曹家庄一青年外出学艺归来,听说此事后,第二天清早,他竟将巨石抱上了山顶。从此这一带恢复了往日的安静,但年轻人由于劳累过度,几天后便病逝了。
为了纪念这位青年,也是老百姓为了寄托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人们权衡再三,将该印台山东北麓的曹家庄更名为“抱印村”。抱印村既是“舞絮飞花千万点,黄鹂紫燕两三声”,也是“独上石梁东北望,满天秋叶乱红飞”,这块富庶膏腴之地,春来杏花遍野,夏到瓜果飘香,秋至稼穑吐秀,冬临碧玉晶莹。勤劳朴实的百姓,他们并没有在“抱印”的美好愿望里自我沉沦,而是用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劳作醇出了一派新醉。
诗歌描述
清代邹平山水画家王兆曾,在他的《梁邹诸景图》之《印台无影》图上题曰:
日出树阴夏木荣,岚头占得印台名。总教有柄谁能握,自是无文用不成。
晨刻东西分左右,午时前后并辉明。阔平堪比钟山石,百人可坐望蓬瀛。
清代诗人张实居的《长白竹枝词》:
峰头一石似飞来,峭壁千寻古印台。
记得戊寅壬午岁,两番攻打不曾开。
张实居的《锻砧峰》:
大谷山前路,锻砧春翠深。碧流环似带,黄鹄抱如襟。
树色随寒暑,岚光自古今,往来樵牧者,尽有白云心。
著名书法家郭连贻的《锻砧峰》:
草树烟花锻砧峰,村歌暮唱太平风。
遥想壬午刀兵日,此地曾留战血红。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记游印台山.新浪博客:故乡与往事.2011-06-0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5 19: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