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图书馆事业
印度的事业
印度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包括进入图书馆的自由、阅览各类图书的自由,以及在图书馆内辩论的自由。印度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经验、尊重书籍,任何研究者都受到了社会最大的尊敬和照顾。所以,知识是进入图书馆最好的通行证。虽然,很多印度图书馆的硬件仍然非常落后,但却在意识上达到了甘地设立的目标——“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
简介
基本简介
 印度早在公元前 4世纪就有了佛经手稿,在一些佛教中心出现了手稿收藏室。后来,皇室和贵族也纷纷建立各自的手稿“图书馆”,一直延续到19世纪。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为16世纪建在坦佐耳的图书馆。该馆收藏 8种方言手稿1.8万余份,其中8000份是写在棕叶上的。18世纪,由于欧洲人在印度定居才开始建立图书馆。19世纪30年代,J.H.斯托克勒向印度政府提出在加尔各答建立公共图书馆的设想。在他的建议下,由公众捐助建立的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印度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于1836年3月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1954年5月通过的《图书呈缴法(公共图书馆)》规定凡印度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在出版后一个月内,直接送交国家图书馆、德里公共图书馆、孟买公共图书馆和马德拉斯公共图书馆,以保证上述图书馆收藏的完整性。
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 对印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担任马德拉斯大学图书馆馆长、德里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印度图书馆协会主席等职,多次出席国际图书馆界会议,所著《图书馆学五定律》《冒号分类法》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5年印度总统称赞他是“印度图书馆学之父”。
分类
印度图书馆事业由政府人力资源部领导。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印度共有各种类型图书馆6万所。
国家图书馆
前身是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印度独立后于1948年改名为国家图书馆。印度国立科学图书馆、国立法律图书馆和国立医学图书馆,亦为国家级图书馆,均设在新德里。
公共图书馆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发展。在各邦、直辖区、乡镇和农村陆续建立了公共图书馆,但发展很不平衡。到1979年,全国22个邦中有5 个邦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法。这些图书馆法对图书馆的建立和经费提供了保证。其余各邦也在计划制定类似的立法。在1972年国际图书年中印度政府建立了拉贾·拉姆莫洪·罗伊图书馆基金会,帮助建立全国图书馆网。到80年代中期已资助了 1.7万个图书馆。该基金会还为讲习班、研讨会、展览会等提供资助,以提高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公共图书馆中较著名的有:①孟买中心图书馆。创立于1805年,1983年拥有藏书 500多万册。以版本书库为主要特色。还收藏联合国出版物。②马德拉斯公共图书馆。由政府出资于1890年成立。1896年正式对外开放。1965年成为联合国出版物保存中心。1983年拥有藏书300万册。③德里公共图书馆。1951年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的资助下建立。该馆由中心馆、区馆、分馆、小分馆、盲人服务部和流动书车组成。1985年有工作人员454人,藏书80多万册。该馆还担负着为印度和亚洲各国培训图书馆员的任务。
高等学校图书馆
1985年,印度的123所大学和4300所学院设有图书馆。印度的大学图书馆一般由总馆、专业馆和学院图书馆组成。它们之间只有业务上的联系,没有行政领导关系。但专业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的馆长一般都由总馆的馆长任命。这些馆普遍实行开架制并对社会开放。著名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1857年建立的加尔各答大学图书馆、孟买大学图书馆、马德拉斯大学图书馆和1922年建立的德里大学图书馆等。
专门图书馆
据1962年出版的《专门和研究图书馆指南》报道,印度有173个专门图书馆。其中著名的有加尔各答的印度地质调查所中央图书馆(1851年建立)、印度动物调查研究所图书馆(1926年建立),豪拉的印度植物调查研究所图书馆(1890年建立),加尔各答的印度人类学调查研究所中央图书馆(1947年建立)等。此外,新德里的印度农业研究所图书馆(1905年建立)的藏书也较丰富。
图书馆学教育
1929年阮冈纳赞在马德拉斯大学创办的为期1年的图书馆研究院,是印度图书馆学学校教育的开始,1981年印度有42所大学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并授予学士学位,其中18所可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每年约有学士毕业生1500人,硕士毕业生150人,在职教育由印度图书馆协会以举办短期培训班的形式进行。
图书馆协会
印度图书馆协会1933年在加尔各答成立。主要任务是:推动全印度的图书馆事业;促进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研究;加强人员培养;改善与提高工作人员社会地位;促进图书馆立法和建立文献情报中心等。协会主要通过执行委员会和13个业务委员会发挥作用。该协会除召开年会、专题讨论会外,还举办书市和书展等活动。由协会倡议,确定每年的9月14日为全国图书馆日,以扩大图书馆的影响。该协会出版有《印度图书馆协会通报》(季刊)。此外在印度还有1955年在加尔各答成立的印度专门图书馆和情报中心协会(IASLIC)、1966年在昌德加尔成立的印度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等。
发展特点
特点
印度曾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即便现在,种姓制度仍然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图书馆建立的基点就是市民的平等和权利。
虽然印度的文盲率很高,但印度文化尊重生活经验丰富的老者,印度人也有深厚的宗教沉淀,在民众中流传的“罗摩衍那”和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流传的“笈多”,都是极好的知识源泉。不少人虽不认字,但也能从头到尾背诵这些书,并在争论时常常引用那些书中的词句。图书的发行量很大,但销路却不好。似乎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这座图书馆却在郊外的一所旧民房里。要走过一条车辆不能通行的土路才能到达。图书馆院子前面摆着各种杂志,正在消毒。这些杂志是每家每户赠给这座图书馆的。这里还精心收集有英国统治时代初期的杂志,这些杂志对北印度研究者来说是十分贵重的资料。印度很早以前就有不少私人图书馆,尤其是拥有宗教特权和世俗权利的统治者。据说在森林书、奥义书的时代,古鲁家本身就是图书馆。到了佛教、耆那教时代,似乎还有这样的特性。的确,寺院的规模大了,图书数量也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图书馆的想法。但是那些图书仅限于与佛教或者耆那教有关的书籍。在佛教图书馆中,最闻名的是那烂陀图书馆。据说羲净和尚在这里住了十年(675年~685年),收集了400部梵文文献。据藏文文献记载,这个图书馆由三栋楼房组成,其中一栋是九层楼的建筑物。
七世纪前,佛教在印度各地十分盛行,卡提阿瓦半岛的巴拉比是佛教学的一个中心,许多有学问的僧侣聚集在那里,足以与那烂陀图书馆相提并论。耆那教也拥有不少图书馆,而且残留下来的书籍至今还保留在艾哈迈达巴德、浦那、纳西克等地。这些佛教、耆那教的图书馆,曾经由于伊斯兰教徒的入侵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但是,伊斯兰教徒们并不喜欢知识。他们只是破坏异教的东西,也不会留下关于伊斯兰教的任何记载。
发展历程
印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印度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印度,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英国的统治下产生的。由于印度是殖民地,因此本地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当缓慢,自主性很低。
印度国家图书馆位于加尔各答。1912年,印度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到德里。正像新德里这个地名所表示的那样,在邻接旧德里市的开阔地建了一条奢华的官厅街,唯独图书馆仍然留在加尔各答。1948年,该馆成为了国立图书馆,因为当时该馆已经是印度最为出色的图书馆了。该图书馆是英国人J·H·斯塔科卡先生于1836年为一般市民创办的公共图书馆。由于是利用私人住宅作为馆址,因而规模很小。创办时许多人和福尔特·威廉专科学校都赠送了书籍。1841年,图书馆迁到了福尔特·威廉专科学校,1844年又迁到门多卡尔夫公馆内,为一般市民提供了方便。
1890年该馆移交给市当局管理,并得到了孟加拉政府的援助。印度总督柯曾勋爵(1899年~1905年)为了建立一个西欧思想的高级宝库,曾多次尝试把它与帝国图书馆合并以建立国家图书馆,但未能实现。直到1903年,才正式合并为新的“帝国图书馆”。由拥有大量藏书的两个图书馆合并起来的帝国图书馆得到了顺利的发展,1931年该馆开设了图书馆学讲座。1948年,由于当时的尼赫鲁总理和第一位印度人总统拉贾戈巴拉查理的努力,该馆迁到了印度总督的冬季官邸里,也就是现在的馆址。这里宽敞幽静,作为图书馆非常合适,是尼赫鲁特意留给图书馆使用的。印度的政治和宗教领袖甘地为该馆的题词“努力吧!用全人类的文化充实这里,并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被铭刻在该馆门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6 19:2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