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数学的起源和其它古老民族的数学起源一样,是在生产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印度数学的发展也有一个特殊的因素,便是它的数学和历法一样,是在
婆罗门祭礼的影响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再加上佛教的交流和贸易的往来,印度数学和近东,特别是中国的数学便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前进。另外,印度数学的发展始终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作品大多刊载于天文学著作中的某些篇章。
吉林科学出版
内容推荐
85×85=?你能瞬间算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吗?学习了本书所教授的印度吠陀数学的计算方法,2秒钟就可以给出答案。也许你会惊讶,“这是数学还是魔术?”但是,真的就有这么神奇!
印度吠陀数学的创始人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在1911~1918年期间潜心研究印度古代吠陀经文,在此基础上重构了数学计算体系,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吠陀数学比一般的计算方法快10~15倍,其结构连贯、完美、准确且容易计算。理解了吠陀数学法则,便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解题方法,也可将其运用于现代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科目中。本书是以两位数的运算为例来阐述的,可谓是吠陀数学的入门篇。每天花十分钟做练习题,并把这些简单又神奇的法则熟记于心,这会成为以后进行熟练运算的基础。也会使你成为最酷的数学达人!
作者
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
(Swami Bharati Krishna Tirthaji)
1911~1918年期间,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潜心研读印度古代吠陀经文,在此基础上重构了数学计算体系,获得成功后将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此成为享誉全球的印度学者、数学家。
在克里希纳?第勒塔季的研究中,数学是依据16个经文构成的。20世纪60年代,他把这套数学计算体系介绍到英国,当时这套计算体系作为一种非主流数学体系备受瞩目,被称为“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的吠陀数学”。
发展历史
《绳法经》属于古代
婆罗门教的经典,可能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是在
数学史上有意义的宗教作品,其中讲到拉绳设计祭坛时所体现到的几何法则,并广泛地应用了
勾股定理。
此后约1000年之中,由于缺少可靠的史料,数学的发展所知甚少。
公元5-12世纪是印度数学的迅速发展时期,其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者,如6世纪的阿利耶波多(第一)( ryabhata),著有《阿利耶波多历数书》;7世纪的
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著有《婆罗摩笈多修订体系》(Brahma-sphuta-sidd'h nta),在这本天文学著作中,包括「算术讲义」和「不定方程讲义」等数学章节;9世纪摩诃毗罗(Mah vira);12世纪的
婆什迦罗(第二)(Bh skara),著有《天文系统极致》(Siddh nta iromani),有关数学的重要部份为《丽罗娃提》(Lil vati)和《算法本源》(V jaganita)等等。
在印度,整数的十进制值制记数法产生于6世纪以前,用9个数字和表示零的小圆圈,再借助于位值制便可写出任何数字。他们由此建立了算术运算,包括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法则等。对于「零」,他们不单是把它看成「一无所有」或空位,还把它当作一个数来参加运算,这是印度算术的一大贡献。
印度人创造的这套数字和位值记数法在8世纪传入伊斯兰世界,被阿拉伯人采用并改进。13世纪初经斐波纳契的《算盘书》流传到欧洲,逐渐演变成广为利用的1,2,3,4,…等等,称为印度-阿拉伯数码。
印度对
代数学做过重大的贡献。他们用符号进行代数运算,并用缩写文字表示未知数。他们承认负数和无理数,对负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有具体的描述,并意识到具有实解的二次方程有两种形式的根。印度人在不定分析中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一个不定方程只求任何一个有理解,而致力于求所有可能的整数解。印度人还计算过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的和,解决过单利与复利、折扣以及合股之类的商业问题。
印度人的几何学是凭经验的,他们不追求逻辑上严谨的证明,只注重发展实用的方法,一般与测量相联系,侧重于面积、体积的计算。其贡献远远比不上他们在算术和代数方面的贡献大。在
三角学方面,印度人用半弦(即正弦)代替了希腊人的全弦,制作正弦表,还证明了一些简单的三角恒等式等等。他们在三角学所做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计算方法
验算方法
1.12+12=24
公式:1.N(12)+N(12)=A(1+2)+B(1+2)=N(3)+N(3)=N(6)
2.N(24)=N(2+4)=N(6)
3.1与2得数相同,所以正确
注:此方法不适用于除法。
减法、乘法都用的是这个方法。
简便计算
1.11乘任何数
2.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的乘法
3.乘数的十位相同,两个个位上的数相加是10的乘法
4.两个乘数都在100~110之间的乘法
三个重要时期
印度数学的数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首先是
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
达罗毗荼人时期,史称河谷文化;随后是吠陀时期;其次是悉檀多时期。由于河谷文化的象形文字不能解读,所以对这一时期印度数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