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植株可达50厘米。叶对生,
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花通常单朵,紫色至黄绿色,每花有叶状苞片,
苞片狭长,花药近基着,蒴果长棱上有狭翅。5-7月开花,8-10月结果。
本草考证
贝母药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谓:“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此后汉代的《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药王千金方》,宋代的《本草图经》,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学著作所记载的“贝母”,其形态描述或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或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结合其产地,多在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其基原植物应为贝母属植物浙贝母、安徽贝母或湖北贝母。
明代依据贝母的性状和产地对其功效、主治逐渐有了区分。《滇南本草》(公元1436年)苦马菜条例下附案配方中首次记载“川贝母”之名。《本草原始》( 公元1612年)载有“西贝母”“南贝母”“叶如瓜蒌者”3种。其中“叶如瓜蒌者”出近道,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其茎叶和块根形态均与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相近;“南贝母”色青白,体重,单粒,与贝母属植物浙贝母相近;“西贝母”色白、体轻、双瓣,入剂优于“南贝母”,笔者认为此处所载“西贝母”应为川贝母。《本草汇言》(公元1624年)将贝母分为“川者”和“土者”,功效主治各有所长,谓:“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宜分别使用。”根据其功效、气味可知,“川者”应为川贝母,“土者”应为浙贝母。同年所著《景岳全书》卷之十五和卷之四十八中载有“川贝母”之名。
明代后期及清代,川贝母开始被本草专著所收录。《本草述校注》(公元1664年)谓:“川贝母小而尖者良。”《本草名著集成》(公元1695年)曰:“甘苦平微寒……川者味甘最佳。” 《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曰:“宣、散结清火、润肺、化燥痰,甘微寒。泻心火,辛散肺郁……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引转《百草镜》中的记载,言:“土贝形如大钱,独瓣不分,与川产迥别……川贝味甘而补肺矣,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川贝母的性状、功效及主治都进行了记载。然而《植物名实图考(上卷)》(公元1848年)中川贝母的配图和文字描述则更似半夏属植物。由此可知,直至清末,川贝母药用混乱现象仍比较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63年版首次收录了川贝母,认为其来源为罗氏贝母或卷叶贝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所收载的川贝母其基原植物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此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及2005年版对川贝母的记载均与1977年版相同。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28]增加了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的新来源。至此,川贝母的基原植物共有6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甘肃贝母、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2020年版[1,29]对川贝母的记载也仍沿用2010年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长15-50厘米。
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厘米。
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花通常单朵,极少2-3朵,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狭长,宽2-4毫米;花被片长3-4厘米,外三片宽1-1.4厘米,内三片宽可达1.8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花丝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毫米。
蒴果长宽各约1.6厘米,棱上只有宽1-1.5毫米的狭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喜
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
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
西藏(南部至东部)、
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也分布于尼泊尔。
繁殖方法
⒈
种子培育:在6-7月采挖贝母时选直径1厘米以上、无病、无损伤鳞茎作种,鳞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做到边挖边栽,每亩用鳞茎100公斤。栽后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喷镇草宁,4月上旬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并施稀人畜粪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7-8月果实饱满膨胀、果壳黄褐色或褐色、种子已干浆时剪下果实,趁鲜脱粒或带果壳进行后熟处理。
⒉后熟处理:川贝母带壳种子用过筛的细腐殖土,含水量低于10%,一层果实一层土,装透气木箱内,放冷凉、潮湿处。脱粒的种子,按1:4(种子:腐殖土)混合贮藏室内或透气的木箱内。贮藏期间保持土壤湿润,果皮(种皮)膨胀,约40天左右,胚长度超过种子纵轴2/3,胚先端呈弯曲,完成胚形态后熟可播种。
⒊适时
播种:川贝母通常9-10月下雪前播种,条播、撒播或用蒴果分瓣点播均可。
①条播:于畦面开横沟深1.5-2厘米,将拌有细土或草木灰的种子均匀撒于沟中,覆盖筛细腐殖土3厘米并用山草或无叶树枝覆盖畦面,每亩用种子2-2.5公斤。
②撒播: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以每平方米3000-5000粒种子为宜。覆盖同条播。
③点播:趁果实未干时进行,将未干果实分成3瓣,于畦面按5-6厘米株行距开穴,每穴1瓣,覆土3厘米。此法较费工,但出苗率高。
栽培技术
选择种植基地
基地选址需要种植人员能够给予更多重视。川贝母原植物通常在西北高原地区、海拔3 200~4 500 m的草地上生长。因此,在具体选址中应将此类地区作为选择重点区域。
品种选择
在2020版的中国药典中,一共列举6种贝母属植物,作为川贝母药用基元。贝母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暗紫贝母,也是现代设施农业的种植植物来源。植物暗紫贝母通常分布在我国四川西北部地区,比如松潘县、若尔盖县等,生长在海拔在3 200~4 500 m的草原上。
种子繁殖
川贝母种子具有后熟特点,即发芽只能在完成后熟处理后进行。基于此,对当年收获的川贝母种果,需要及时脱粒,脱粒后的种子要与土进行混合,形成种子土。在这一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做好种子土保温保湿处理工作,时间保持在6~8周即可。第二年,在地温上升时,取出集中处理的种子土,并在已经准备好的田畦上进行种子土播种,覆盖一层腐殖土,其厚度保证在2 cm左右即可。
田间管理
整地,施肥: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有机肥、过磷酸钙等,其用量分别是500~1 000 kg/667m2、15~50 kg/667m2,如果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可以施加腐殖土,用量为4 000 kg/667m2。在种植地区中,如果当地有腐殖质资源,要尽量腐殖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减少施用农家肥。在整地工作中,要确保施加的基肥能够与耕作层土壤均匀混合,并保证土地整平[6]。将其中存在的杂草、石块等清理干净,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厢整地工作,厢宽度设置为100~120 cm、深度在20 cm即可。各厢之间作为过道使用,可以为灌溉、施肥及除草等提供便利。在棚四周要开挖大沟,避免老鼠对川贝母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遮阴:
在该项工作开展中,种植人员要对遮阳网进行调整,使棚内透光率符合规定标准,川贝母棚内透光率保持在70%左右即可。如果出现气温异常炎热情况,可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其他遮阴方式。
追肥:为实现川贝母的健康生长,通常情况下,在川贝母出苗之前以及地上部分生长旺盛阶段进行施肥。在土壤湿度较大情况下,施肥可采用直接撒播方式。如果土壤湿度较小,可使用溶于水或清粪水进行泼洒。具体的追肥时间往往是在齐苗期的5月上旬,生长旺盛时期的6月下旬,追肥2次/年,可以采用撒施方式。
水分管理:
种植人员要合理应用温室感应器,将温室感应器放置在棚内,这样可以对土壤含水量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合理规划灌溉时间,促使在川贝母的整个生育期内,确保土壤湿润。其湿度要达到用手可以捏成团、在距离地面50 cm高处落下时能散开。
在大棚中进行川贝母种植,需要很多水分,要结合干湿度的具体情况做好浇灌工作。夏季,温度较高,容易出现土壤干燥情况,致使川贝母缺水死亡。为防止此类情况发生,需要适当增加浇水频率,保障土壤湿润性。在秋季和冬季,隔15天进行1次浇水,可以保证土壤湿润性。在浇水期间可以采用喷灌方式,喷灌要在上午9点之前或下午5点之后进行。
排水:
通常情况下,在雨季前,检查修整排水沟,及时做好排水沟内的杂质清理工作,保持排水沟畅通。土壤湿度要控制在20%~30%内,使川贝母良好生长。
除草:
在每年冬季10月之前、第2年齐苗期以及生长旺盛期进行。如果杂草量大,可以适当增加杂草清理频率。对川贝母生育期内的厢面杂草清理,要采用人工除草方式。除草工作要在杂草高出地面约1 cm时进行,这样可避免对川贝母幼嫩根系造成影响。3—5年内,生川贝母地上植株将会变得更加健壮,地下鳞茎长大,这时采用机械除草,在除草期间要避免对植株造成影响。在川贝母的整个长苗期间,都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定期除草,为川贝母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再次追肥:
在川贝母齐苗之后需要追肥1次,秋季倒苗之后,要进行再次追肥。追肥可以使用不同肥料,比如,农家肥、腐殖土及过磷酸钙等,要将施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用量过多或过少。
如果肥料用量过多,很有可能会对川贝母正常生长造成影响,施肥量过少将无法达到施肥效果,因此,要结合川贝母具体生长情况,对肥料的应用进行合理规划,比如,过磷酸钙的用量可控制在5 kg/667m2。在追肥期间,要将不同肥料进行混合,撒施到田中,撒施厚度控制为1 cm。还要利用遮阳网对田畦表面进行覆盖,遮阳网的透光率要达到80%,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温与保湿效果。
采收与处理
川贝母果实在7月上旬进入到成熟期,此时颜色为枇杷黄或深黄色,采收工作需要晴天进行。当成熟一批果实,就要采收一批。在采收果实时,利用剪刀,从果柄处将蒴果剪下,并将果实集中装入到编织包装袋中。在包装袋上要标注具体采收时间、批号等。在果实采收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藓类植物长松罗对果实分层覆盖,使用麻袋、竹筐等存放果实,要避免使用油布、塑料薄膜。
川贝母果实的采收、运输、保存,要保持良好通风,这样可以促进川贝母种子胚的分化,减少成胚时间。
对采收的果实,采收人员要用双手进行揉搓,将其中的杂质筛除,并进行取样检测,将种子放置到后熟池里进行相应处理。具体采收时间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控,避免过早或过迟,如果提前采收果实,将影响果实的发芽率,即便能够发芽,次年植株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如果采收时间较晚,种子会出现脱水或果实开裂问题。
采收加工
川贝母生产种植,一般4—5年可采收,这样能够兼顾产品形态、产量与质量。8月回苗后,要及时进行采收,水洗之后要及时晒干或烘干。如果采用烘干方式,烘床的温度要控制在55℃,直至水分小于15%。
病虫防治
病害防治
川贝母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锈病、白腐病、立枯病等。为防治此类病害,可以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或高畦种植方式。在川贝母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在杀菌处理之后,使用树叶进行覆盖。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防治。比如,在鳞茎栽种之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做好浸种工作,时间控制在25 min。
对发生的菌核病,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进行窝灌防治;锈病,喷洒10%苯醚甲环唑600~1 000倍液进行防治;白腐病,可窝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立枯病,针对病株进行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
虫害防治
在川贝母的整个生长周期中,会出现老母虫、金针虫、地虫等虫害。为减少此类虫害,在每年初春整地时,使用辛硫磷与腐殖土充分搅拌,辛硫磷的用量为50 g/667m2。出现蛴螬虫害问题时,种植人员可采用窝灌或浇灌方式,在窝灌过程中使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可使用90%辛硫磷500倍液浇灌其根部位置。对小地老虎虫害问题,可采用诱杀方式,使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虫害对川贝母正常生长的影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功效与作用
川贝母性凉,味甘平,入肺经、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降压、抗菌的作用。适宜用于热症咳嗽,如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漓邪气、症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本草汇言》中说: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川贝母有清肺热、润肺燥、化痰止咳的功效,尤适用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多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等症,是常用的清热化痰药;苦寒开泄,有清热散结消痈之效,与软坚散结、凉血解毒药同用,可治疗凛病痛肿之未溃者及乳痈、肺痈等症。
使用禁忌:
(1)脾胃虚寒及有寒痰、湿痰者忌用,以免加重症状。
(2)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革乌、附子同用,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3)婴幼儿、孕妇、糖尿病患者、脾胃虚寒者禁用。
养生食谱
川贝橄榄汤
川贝8克,橄榄8个,雪梨1个,瘦肉半斤。瘦肉切薄片,加盐和淀粉抓匀腌制。雪梨切瓣去核,橄榄对半切开,川贝洗净,一起放入砂锅里加水煲半小时,再倒入瘦肉大火煮开5分钟后,加适量枸杞、盐即可。功效生津止渴、肺热咳嗽、利咽化痰。
川贝杏仁汤
川贝、杏仁、海底椰、太子参、无花果各适量。将所有食材清洗干净,放锅中加清水没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即可。功效滋润喉咙、止咳平喘。
川贝炖雪梨
川贝5克,冰糖15克,雪梨1个。梨去核、皮,切碎后与研成细粉的川贝、冰糖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煮沸,小火炖煮30~60分钟即可。功效润肺生津、化痰止咳。
医学典故
唐初政治家魏征母亲患咳喘病多年,虽四处求医,但效果甚微。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望闻问切后,开一处方,有川贝母、杏仁、陈皮等药,可老夫人却因药汁太苦而不肯服用。魏征便在煎煮梨汁时顺手将按御医处方煎的药汁倒进了梨汤中一起煎煮,药汁因熬的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这糖块酥酥的,入口即化,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夫人这样吃了近半个月,不但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喘病也好了。这个方子很快传开了。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步衍化成了川贝雪梨膏、川贝清肺糖浆等物。
化学成分
时至今日,已从川贝母药材中提取并鉴定出上百种化学成分,分别是生物碱、皂苷、核苷、有机酸、甾醇和萜等成分,其中生物碱类成分是川贝母药材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同时也被认为是其药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生物碱类成分虽然是川贝母药材药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但是在川贝母药材中的含量却很低,其总生物碱含量约在0.02%~0.3%。川贝母中非生物碱类成分也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主要有皂苷、核苷、有机酸、甾醇和萜等成分。川贝母药材中含有尿嘧啶、胞苷、鸟嘌呤、腺嘌呤、尿苷、胸腺嘧啶、肌苷、鸟苷、胸苷和腺苷等核苷类成分,这些核苷类成分主要包括核苷、核苷碱基及相关衍生物,广泛地存在于贝母属的各种药材中,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外,川贝母药材中还含有反式肉桂酸、棕榈酸单甘酯、反式3,4,5-三甲氧基肉桂酸、对甲氧基肉桂酸、对羟基肉桂酸、对羟基肉桂酸甲酯、阿魏酸、咖啡酸、单硬脂酸甘油酯、7-酮基谷甾醇、硬脂酸、棕榈酸、甲酸丁酯、乙酸丁酯、十四烷酸、顺式-4-香豆酸等,并含有棕榈醇、花生醇、十六烷基-环氧乙烷、1-十二烯、1-十八烯等挥发油类成分及Zn、Mn、Cr、Cu、Ba、Pb等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