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理沿革表》,清
陈芳绩撰。四十六卷。分部表、郡表、县表三部,以“地”为经,以“朝代”为纬。部表首列“虞十二州”及交州,每州下列自虞至明历代辖境内之州、国、道、路、府、省等地方区划。郡表首列秦四十郡,每郡下列自秦至明历代辖境内之郡、州、路、府、军、卫等地方区划。县表按汉志次序,列举自秦至明各县之置废,并各旁注其沿革年、月。一目了然,颇便省览。清代类此著作又有段长基的《历代疆域表》和杨不复的《舆地沿革表》等。
陈芳绩,字
亮工,生卒年不详,江苏虞山(今常熟)人。其父陈梅曾在濂泾与顾炎武同居5载,交往过密。芳绩亦“游从有素”①,《亭林文集》中有寄怀酬答诸诗记之,可见其学问盖有渊源。明亡之后,
陈芳绩隐居不出,弃举子业,以教课为生。他有感于“历代史与天下府州县志大都纷纭错杂,
牵扭重叠,皆因作史者止就一代,作志者止就一方,未究根源,而阅之者承讹袭舛,终莫考正”②,乃“究心于天文地理之书,著《天下郡县舆图》”,又“博观二十一史,广搜天下志乘,按其山川、城廓、形势、位置,究其历代渊源”,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冬撰成《历代地理沿革表》。
陈书乃未竟之稿,撰成后并未刊刻,由是埋没156年。后来,张大镛在屈侃甫家发现此稿,“览而善之,思广其传”③,乃嘱同乡
黄廷?校勘补正,又由蔡芳、罗棻、吴翊寅、桂铭球、陈名慎、傅维森、李肇元、史悠成、
陶福祥、
张成德、
廖廷相、汪兆铨分任一校、二校、三校,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交付剞劂,始得以问世。
芳绩云:“舜建十二州牧。汉仿其制而为十三部刺史,统辖天下郡县。至南北朝,滥及二百余。隋复并而为九。唐变化为十五道采访使。宋变而为
十九路安抚使。元又更为行中书省。明则为布政使司。名虽异而体实同。故作部表”①。故全书首列部表,该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
芳绩云:“县自春秋时,‘楚子县陈’而名始见,其时县大于郡。至
秦始皇尽县天下,县始隶于郡。迄今数千年,皆不改易,县亦当以秦始。惟秦无记载,至《汉书》始有地理志,县名、建置乃得详书,故县表第据《汉志》为断”③。故殿为县表。其一二置于先秦暨春秋列国地名,皆附注于汉格。
诸表包罗秦汉至元明各种政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州、道、路、省、郡、府、县、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的添置、归并、更名、改隶、迁治、废仍情形。“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详注之”,“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①。
表中用方框标出的147处考证和辨析(部表7处,郡表53处,县表87处),是本书精华所在,有的考证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废东城考》、《丹阳考》,都是内容详实、质量较高,可以单独成篇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