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地构造学
通过研究沉积建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性质
历史大地构造是通过研究沉积建造(沉积物的性质、沉积组合类型及其配置、沉积盆地分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性质,来分析地壳各部分的构造状态及其演变历史。相应的学科称为历史大地构造学。
研究进展
安延恺在《从历史大地构造学和地层学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中指出历史大地构造学与地层学是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基础。
王鸿祯提出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阶段,出版了《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古地理研究与板块构造理论相结合,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提出了中国及全球构造发展阶段、基底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大陆构造域名词体系;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基础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
时空特征
现代历史大地构造学的时空观,从时间说是历史发展的阶段论,从空间说是全球构造的活动论。阶段划分的事实根据是地球历史中全球分布在时代上相对集中发生的节律现象。理论依据是事物发展中量变、质变的规律。各种地质作用都以缓慢的量变期和急剧的质变期以一定的间隔交互出现,前进发展,构成不同的阶段。
阶段论
①阵发性(episodicity),如生物集群绝灭、大规模火山喷溢、弧陆碰撞地震等都具有阵发性。
②周期性(periodicity),地质事件的发生具有在时间上相对集中的特点,这些集中往往又按一定时间间隔再现,具有周期性。
③不可逆性或前进性(progressiveness,irrevarsibility),也可称为点断前进说。
活动论
活动论的事实根据是地表单元和性质的不断易位和转变,理论依据是事物的非均一和非平衡性质。历史大地构造学主要研究地史中的生物史、沉积史、岩浆史和构造史,根据其空间分异分出构造单元。表中表达了构造阶段、泛大陆周期、岩浆活动和地磁极性、造山期以晋宁期和印支期在地质史上最为重要。在地质史上地表大陆可能有5次聚合形成泛大陆,聚散周期约为500~600百万年。在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下,历史大地构造学应发展其阶段论和突变论的观念,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结合深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重视灾变事件引起的超常变革,重视地球早期史,以求试行提出统一的地球动力演化模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5 13:17
目录
概述
研究进展
时空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