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Pressure Ulcer,PU)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是一种局限于体位面的皮肤和(或)组织损伤,由于组织长时间受到压力,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皮肤损伤、
溃疡甚至坏死。通常发生在长时间卧床或坐着的人身上,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局部神经与血液供应受限的人。根据压疮的分型,常见的有四期分型。
分型
根据国际 NPUAP/EPUAP 压疮分类系统,压疮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不可分期压疮、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各期具体的表现详见典型症状。
除此之外,压疮还包括深度未知的不可分期压疮和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两种类型。
病因
发病原因
外源性因素
是压疮形成最常见的原因。皮肤长期受压会出现血流不畅,从而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而致受损。常见于卧床、坐轮椅等长时间不改变体位者,如脊髓损伤、瘫痪、昏迷或下肢骨折的患者。
拖动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会使其皮肤和衣服、床上用品产生摩擦,脆弱的皮肤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出现压疮。
例如,床头被抬高时,患者可以从床上滑下来,随着尾骨向下移动时,覆盖在骨头上的皮肤可能会保持原位——本质上是向相反的方向拉。
汗液、尿液及各种渗出物、引流液、粪便的刺激会影响皮肤的防御功能,从而容易发生压疮。此外,皮肤潮湿会增加摩擦力,加重皮肤损伤。
内源性因素
日常饮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不能维持皮肤健康及预防组织被破坏。
7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行动不便,皮肤更脆弱,更容易受到损伤。
糖尿病、
外周动脉疾病、
肾衰竭、
心力衰竭、
多发性硬化症、
帕金森病等可影响血液供应、造成运动能力下降,从而使患病风险增加。
吸烟会损害血液循环,更容易患压疮。
其他因素
如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时,松紧不适宜,衬垫不当,可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引发压疮。
因神经损伤、手术麻醉等造成活动、感觉障碍,可使身体全部或某一部分长期处于固定姿势,从而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进而易形成压疮。
应用某些药物可促使压疮的形成,如
镇静药、镇痛药、血管收缩剂、类固醇类抗炎药等,一方面可能引发运动能力下降而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另一方面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受压部位血供更加不畅。这些都是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
诱发因素
压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肤组织变形和坏死。皮肤长期受压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压疮是局部和全身因素综合作用下,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局限性组织破损和坏死。一般来说,局部皮肤受外力越高,造成压疮所需的时间越短,局部组织循环基础较差(如组织萎缩、瘢痕等),对外力的敏感性增加,发生压疮的概率就会增加。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文献报道,压疮多见于脊髓损伤、颅脑损害、年老体弱等长期卧床者。一般医院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率为2.5%~8.8%,脊髓损伤患者的发生率为25%~85%,老年住院患者的发生率为10%~25%。95%以上的压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压疮发生于下肢。
死亡率
压疮出现感染并发症,在住院条件下死亡率可50%,也是7%-8%的脊髓损伤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老年病人与压疮有关的死亡率为23%-37%,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加4倍,如压疮不愈合,其死亡率增加6倍。
流行强度
在长期卧床或轮椅的人群中,超过10%的人发生过压疮。
症状
压疮好发于受压的骨骼突出部位。早期受压皮肤可出现颜色的改变、轻度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水疱、溃疡,严重者可加深至肌肉、骨或关节,形成坏死,继发感染后可引起败血症。
常见部位
以长期卧床患者为例,好发部位为头的后部或两侧、肩部、腰部或尾骨、臀部、股骨粗隆、
腘窝(膝盖后面)、脚外踝及足跟。
临床表现
Ⅰ期压疮(皮肤完整)
Ⅱ期压疮(皮肤破损,形成溃疡或水疱)
Ⅲ期压疮(伤口到达皮肤深层)
Ⅳ期压疮(深可见骨、肌肉)
不可分期压疮(深度未知)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深度未知)
伴随症状
就医
在住院或疗养期间,受压部位出现颜色或皮温改变,同时有疼痛、水疱及溃疡等表现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在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及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基本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抽血化验或切除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
就医指征
卧床休养期间,患者或家属发现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出现颜色改变、疼痛等症状,改变体位后24~48小时内没有改善,应及时于皮肤科就诊。
出现以下症状提示严重感染的可能,需立即到医院就诊进行治疗:
就诊科室
诊断流程
1. 当受压皮肤出现颜色改变、疼痛、溃疡等症状时,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2. 医生可能会询问问题了解病史,具体包括:
3.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观察患处皮肤,以确定是否患有压疮及严重程度。
4. 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抽血化验或切取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以进一步诊断。
5.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判断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疾病的分期,之后给予局部外用药物或手术等治疗。
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用来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是否缺乏。
皮肤病理
必要时需进行皮肤活检和病理检查,其目的为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指导临床用药。
鉴别诊断
动脉性溃疡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所致,多见于下肢,病损处皮温降低,颜色苍白,溃疡处有剧痛,夜间加重。
静脉性溃疡
静脉功能不全所致,多发生于脚踝部,患者可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抬高患肢会得到缓解。
神经性溃疡
由神经病变导致,好发于足部受压部位,溃疡一般较深,没有疼痛感,足部皮肤温暖。
糖尿病足溃疡
糖尿病继发血管与神经病变,足部呈青紫色改变或苍白,伴有足部的畸形,足部感觉迟钝或丧失。严重糖尿病足可能需要截肢。
癌性溃疡
原发性或转移的皮肤恶性肿瘤所致,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生长速度快,与周围组织难以区分。
治疗
压疮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定期改变体位、使用特殊的床垫来减轻压力、外用敷料帮助溃疡愈合、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此外,如出现感染可应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皮瓣修复术。
一般治疗
减轻引起压疮的压力和减少摩擦
清洗
对压疮创面进行清创换药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观察伤口以进行评估。
药物治疗
外用敷料
可保护伤口免受污染、吸收渗出液、填充坏死腔缺损、减轻水肿,并且可为伤口愈合提供适宜环境。
外用杀菌剂
适用于出现感染症状时,常用药物包括:碘化合物(聚维酮碘和缓释卡地姆碘)、
银化合物(磺胺嘧啶银)、
聚盐酸己双胍和甜菜碱(PHMB)、
双氯苯双胍己烷等。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可用于压疮的治疗,但是其具体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止痛药
出现剧烈疼痛时需要使用镇痛药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萘普生钠,以减轻疼痛。局部止痛药也可用于伤口护理。
抗生素
溃疡继发感染引发败血症、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并发症时,医生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压疮部位如果有较多坏死组织,医生可能会先在患处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然后通过外科手术器械(如手术刀和镊子)切除、高压水喷射、超声波等方法清理创面,促进愈合。
皮肤修复术
其他治疗
物理疗法也可用于压疮的治疗,包括:
预后
治愈性
压疮患者在治疗全身疾病、减少局部皮肤压力的同时,辅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基本都可痊愈,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按医嘱用药。
严重性
压疮由于皮肤受损产生创面,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者不能正常活动,影响生活质量。皮肤创面开放,细菌容易入血引起感染,严重者可引起
脓毒血症,造成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并发症
蜂窝织炎是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可导致患处皮温升高、发红和肿胀。神经损伤的病人通常不会感受蜂窝织炎影响区域的疼痛。
压疮感染可以深入关节和骨骼。关节感染(感染性关节炎)可以损伤软骨和组织,骨感染(
骨髓炎)会降低关节和四肢的功能。
长期不愈合的伤口有发展成鳞状细胞癌的风险。
皮肤溃疡继发感染可引起败血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预防及日常护理
预防
完全预防压疮可能很困难,但是通过改变体位减轻局部压力、选择适宜的支撑面,合理饮食等可减少患病风险,常见措施如下:
日常护理
家庭护理
压疮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与家属的积极配合有很大的关系,家属在护理压疮患者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注意事项
日常监测指标
发展史
100多年前,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Kings County Hospital成立了一个褥疮病区(Decubitus Division),并且在纽约市公共慈善部门的医院简报上发表了关于褥疮治疗方法的文章(1917),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医学进展,同时也为今天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起,市场开始出现专供病人使用的特殊设计的床。
研究进展
2020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中发表的研究表明,通过临床试验,认为对压疮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法能够缩短其压疮愈合时间,提高其治疗有效率。
2023年,一篇发表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的研究成果提到,病原菌的分布与压疮损伤严重程度以及部位相关,IV期压疮患者以革兰阳性菌最为多见,占比5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