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成立于2011年5月20日,是以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原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为基础组建的。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建设有预防医学系、实验医学系、实验教学中心、MPH教育中心等教学管理单位,拥有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院有专任教师56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23名,92%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含青年)2名、“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宝钢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名、入选《自然·生物技术》全球前20位转化研究者2名等。拥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疫苗与体外诊断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传染病诊断与疫苗研究),福建省创新短期团队、福建省专业学位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院的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以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硕士(MPH)、转化医学交叉学科、生物制品学目录外二级学科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转化医学交叉学科、生物制品学目录外二级学科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转化医学入选厦门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五个优势特色领域之一。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院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省级教学平台。拥有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院建设有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疫苗研发)、疫苗与分子诊断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以及翔安创新实验室、医用生物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卫生技术评估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分子影像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5月,学院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200多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超10亿元。以第一署名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及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200余篇。完成转化的成果获国家新药生产文号2项,疫苗通过WHO PQ认证1项、疫苗获批国内紧急使用1项,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310余项(欧盟CE认证91项、WHO PQ认证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10余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外或境外专利1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金奖、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重要奖项或荣誉。
疾控中心
厦门大学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5年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以“优秀”通过科技部验收,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中心长期从事疫苗和
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及病毒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心拥有30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以及3500多万元的专用仪器设备。已建立起成熟的
基因工程、
单克隆抗体、
细胞模型、
实验动物、
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工作站、诊断技术等关键技术平台。现已发展成拥有年轻精干的科研团队、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实验室。2009年中心入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并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近五年来,中心先后承担
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等13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已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5项。先后在PNAS、Lancet、PLoS Pathogens等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13项
国际专利),已获得授权专利10项;获得新药证书/注册文号17项,其中包括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3项
欧盟CE认证产品,并均已实现产业化,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多家临床单位。拥有多项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国内外第一个完成
III期临床试验的同类疫苗,被评为2010年度国内十大医学成果;研制的重组
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双价疫苗(宫颈癌疫苗),是世界第3个进入
临床试验阶段的预防性
宫颈癌疫苗。
中心在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相关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该领域国内领先的实验室之一,尤其在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率、转化速度、转化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在国内具有显著优势,已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特色院系
预防医学系成立于2004年5月。
预防医学专业学制5年,毕业后授予
医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预防医学导论、卫生统计学、
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法规、公共卫生学、
社会医学、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预防医学综合实验、社区卫生学医学人口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信息学等。
预防医学系共设两个学科群,其一为公共卫生学科群,包括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与妇幼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其二为疾病控制学科群,主要包括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系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学生承担15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多门全校性选修课,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0余部。
预防医学系拥有ICP-MS、GC-MS、
液相色谱仪、溶剂快速萃取系统、离子色谱仪等,可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预防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分为5个功能实验区:理化因素监测检验室、生物因素监测检验室、环境因素生物学效应检测室、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与数据处理中心。
预防医学系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防控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在SCI或EI收录20余篇。
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性强,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有175医院、
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卫生监督所和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并通过实践教学、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建设、巩固和发展实习基地。
合作交流
学院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学院与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
默沙东、
赛诺菲巴斯德、
葛兰素史克等著名医药公司,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学院领导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网站.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