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质子化与质子化相对,是从分子中脱去
质子(H)产生其共轭碱的过程。在化学中,质子化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获得质子(H)的过程。而去质子化是比如某酸为HX,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成为H离子和X离子,H离子即为质子,则去质子化为去除H离子的过程。
一个分子被去质子化的难易程度可以借助其pKa值预测。酸性越强的物质越容易被去质子化。低pKa值表明化合物为酸性,容易将质子给出到碱。化合物的pKa由多种
因素决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共轭碱的稳定性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pKa主要由共轭碱稳定负电荷的能力大小来决定。当负电荷分布在很大表面或长链上时,负电荷被稳定住。将负电荷分布在长链或环上的机理之一是共振论。溶剂也有助于共轭碱上负电荷的稳定。
基于静电作用的
层层自组装技术由于在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表面设计和修饰中具有独特的优点而被广泛研究.用这种技术改性生物材料不仅可以选择合适的
生物活性分子(如
蛋白质、
多糖、DNA等)来调控材料表面生物相容性,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组装条件在纳米水平上精细调控涂层性质.大多数自组装多层膜层间存在穿插,降低了层间结构上的规整性,使得静电自组装多层膜表面性质随着组装层数的奇偶变化可能表现出两种性质:一种是体现出各种组装聚电解质性能的交替变化,另一种是由于这种层间穿插而体现出的这两种聚电解质的协同性能.Akashi等研究发现肝素/壳聚糖多层膜,即使致凝血的壳聚糖层朝外时也表现出良好的抗
凝血性,他们推测这是由于多层膜中存在分子量较小的肝素迁移到壳聚糖表面造成的.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了光合作用中一个不易观察的氧气生产的中间态。一篇相关的研究评述指出,尽管人们已经在设计太阳能转换器上努力了很久,但是人工的太阳能系统与自然的光合作用相比,能获取的太阳能微不足道。对自然过程的更好的了解也许最终能帮助研究人员设计更有效的捕获太阳能的系统。在光合作用中,氧生产的能量来自太阳光,并且由一个与蛋白质photosystemII结合的锰复合体催化。在这个过程的经典模型中,这个锰复合体经历5个氧化状态,但只有从S0到S3的4个状态在试验中观察到了。MichaelHaumann和同事通过用时间分辨的X射线试验来实时监测光合作用的双氧生产,他们发现了S4这个中间态。与过去的假设相反,这个状态是通过一个去质子化过程,而不是一个电子转移过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