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唐代杜甫诗作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仇兆鳌评此诗:上二瓷碗,下二乞韦。此截首尾四句。吴门金氏曰:一瓷碗至微,却用三四写意:初称其质,次想其声,又羡其色。先说得珍重可爱,因望其急送茅斋。只寻常器皿,经此点染,便成韵事矣。
作品原文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⑴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⑵。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作品注释
⑴大邑:《唐书》:大邑县,属邛州,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元和郡县志》:“邛州大邑县,本汉江源县地,咸通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⑵哀玉:徐陵赋:“哀玉发于新声。”
点评鉴赏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杜诗解》评此诗:一瓷碗至轻至微,却用三、四层笔法,曲曲染就名士玩物性情来。……先赞其质,后誉其声,方羡其色,觉在韦家案头,耀眼夺目,可望不可即一段光景……方显第四句“急送茅斋”之乐也。“可怜”二字,如渴鹿望尘,忽得注泉、美草,一时身心泰然。皆文人常态,不失童心妙处。寄语世人勿见嗤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4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点评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