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犀金龟
金龟子科叉犀金龟属动物
叉犀金龟(学名:Allomyrina davidis)是金龟子科、叉犀金龟属动物。体长3-8厘米,体宽1.8-3.8厘米。体呈长椭圆形,脊面隆拱,为体栗褐色或深棕褐色。头部较小,触角为10节。雄虫头部角状突起的顶端对称地分叉,分叉的顶端与角状突起的中轴几乎是垂直的,背部滑亮。雌虫体型略小,头胸上均无角突,但前胸背板有丁字形凹槽,头面中央隆起,横列有3个小突。三对长足强大有力,上面长有许多小刺,末端均有利爪1对,是爬攀的有力工具。
动物学史
1771年,生物学家林奈发现双叉犀金龟,并将其命名为Scarabaeus dichotomus。但是Scarabaeus属是以一种蜣螂为模式种建立的,而双叉犀金龟事实上和蜣螂相去甚远,所以此分类并不合适。1867年,澳大利亚昆虫学家Ludwig Redtenbacher发现云顶兜,将其命名为Myrina pfeifferi。但是1807年丹麦科学家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已经用Myrina命名了宽尾灰蝶属,根据生物命名法的优先律,云顶兜不能再使用Myrina命名,所以Myrina pfeifferi是无效的。1878年,Deyrolle和法国昆虫学家Léon Fairmaire发现叉犀金龟,将其命名为Xylotrupes davidis,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姬兜的一种,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分类也是不正确的。
1911年,英国昆虫学家Gilbert John Arrow将云顶兜重新命名为Allomyrina pfeifferi,这个学名是合法的,并一直使用至今。而双叉犀金龟和叉犀金龟由于和云顶兜形态接近,也被置于此属中。
1920年Minck建立Trypoxylus属,包括叉犀金龟和双叉犀金龟。此后,争议主要集中于:双叉犀金龟和叉犀金龟到底应该和云顶兜同属Allomyrina,还是独立的Trypoxylus。2013年,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希腊塞萨利大学的研究表明,根据染色体分析,双叉犀金龟和叉犀金龟的亲缘关系很近,与云顶兜相对较远,而三者和姬兜也都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Minck的分类法更为合理。
形态特征
叉犀金龟成虫体长34-43毫米;宽19-23毫米。体型长卵圆,体色深褐至黑褐,光泽较晦暗。雌雄异形。雄虫头上具1向后弯曲的强壮角突,角突近中部两侧各横生1个棘状突,端部分叉呈鲸尾状。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短小。前胸背板短阔,表面光洁;中央具1短壮、顶端分叉并微向前倾的直立角突。胸下密被黄色绒毛。小盾片大。鞘翅光洁,纵肋不显。臀板横阔,近棱形。足壮实,前足胫节外缘有3齿,靠端部2齿接近。雌虫的头、前胸相对雄虫构造简单。
生活习性
叉犀金龟成虫、幼虫均生息于密林之中,成虫喜欢栖息于树上吸食果实和树液,幼虫以朽木及腐殖质为食。成虫趋光。成虫6-8月出现。
分布范围
叉犀金龟分布于中国福建(闽清、明溪、将乐)、湖北、江西、四川、西藏。
2023年,福建戴云山保护区发现叉犀金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1989年,叉犀金龟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亦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易危种。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9:0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