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条杉天牛
鞘翅目土天牛属动物
双条杉天牛是鞘翅目天牛科杉天牛属昆虫,又名天牛、老水牛。头、前胸黑色,触角及足黑褐色;鞘翅有棕黄色及黑色宽带;腹部呈棕褐色。体宽扁;头部具细刻点;触角较短,雌虫触角达体长之半,雄虫触角则超过体长3/4;前胸两侧缘呈圆弧形,具有淡黄长绒毛,中部有5个光滑瘤突,2前3后排列成梅花形;中胸及后胸腹面有黄色绒毛;鞘翅中部及端部有黑色宽带,鞘翅具多刻点,基部刻点较端部的粗,鞘翅末端圆形。成虫出木后的寿命为雌性5-38天,雄性4-30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5 mm,宽2.9—5.5 mm。体型扁,黑褐色。头部生有细密的点刻,雄虫的触角略短于体长,雌虫的为体长的1/2。前胸两侧弧形,具有淡黄色长毛,背板上有5个光滑的小瘤突,前面2个圆形,后面3个尖叶型,排列成梅花状。鞘翅上有2条棕黄色或驼色横带,前面的带后缘及后面的带色浅,前带宽约为体长的1/3,末端圆形。腹部末端微露于鞘翅外。
:椭圆形,长约2 mm。白色。
幼虫: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2 mm,前胸宽4mm,乳白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1个“小”字形凹陷及4块黄褐色斑纹。
:淡黄色,触角自胸背迂回到腹面,末端达中足腿节中部。
生物学特性
在山东、陕西1年1代,以成虫越冬;在北京大部分1年1代,少数为2年1代,以成虫、蛹和幼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出现。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盛期。3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幼虫孵化,5月中旬开始蛀入木质部内,8月下旬幼虫在木质部中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阶段。自3月上旬开始,成虫咬破树皮爬出,在树干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羽化孔。成虫爬出后不需补充营养。晴天时活动,飞翔能力较强,通过对成虫做标记,用饵木引诱的方法观测飞翔距离,表明可飞行1300 m。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4—22℃,10℃以下不再活动。多在14—22时进行交尾产卵,其余时间钻在树皮缝、树洞、伤疤及干基的松土内潜伏不动,不易被发现。雌雄成虫都可多次进行交尾,并有边交尾边产卵的习性。喜欢向阳避风的场所,在新修枝、新采伐的树干和木桩以及被压木、衰弱木上均可产卵,直径2 cm以上的枝条都可被害。成虫自羽化孔爬出后,雄虫可活8—28天,雌虫23—32天。每雌产卵27—109粒,平均71粒。雌、雄性比为1:1.3。卵多产于树皮裂缝和伤疤处,每处产卵1—10粒不等,卵期7一14天,自然孵化率很高。幼虫孵化1—2天后才蛀入皮层危害,被害处排出少量细碎粪屑。蛀入树皮后先沿树皮啃食木质部,在木质部表面形成一条条弯曲不规则的扁平坑道,坑道内填满黄白色粪屑。坑道最长可达20 cm,宽1.5 cm,深0.4 cm。树木受害后树皮易于剥落。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衰弱木被害后,上部即枯死,连续受害便可使整株死亡。8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在木质部中蛀成深0.6—2 cm,长3—5 cm的虫道,并在顶端筑1个椭圆形蛹室在内化蛹。蛹期约10天。9月陆续羽化为成虫越冬。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北、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安徽,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朝鲜、日本。
寄主植物
危害侧柏、桧柏、扁柏、罗汉松等树种的衰弱木、枯立木及新伐倒木。
危害
幼虫蛀入枝、干的皮层和边材部位串食为害,把木质部表面蛀成弯曲不规则坑道,把木屑和虫粪留在皮内,破坏树木的输导功能,早期外表很难发现,给防治带来困难。北京西山侧柏栽植区从70~80年代经常发生,受害株率23%,年枯死木达3300株,不仅影响香山、卧佛寺、八大处及颐和园古柏生存,还影响观赏,近年该虫在华东、华北、西北为害日趋严重,尤其是衰弱的柏树受害重。
天敌
双条杉天牛的幼虫有一种茧蜂寄生。
防治方法
一、加强抚育管理,防治和消灭虫害。
①深挖松土,挖壕压青,追施土杂肥,促进苗木速生,增强树势。
②冬季进行疏伐,伐除虫害木、衰弱木、被压木等,使林分疏密适宜、通风透光良好,树木生长旺盛,增强对虫害的抵抗力。
③夏季及时砍除枯死木和风折木,除去根际萌蘖,清除林内枝丫,保持林内卫生。
二、发动群众,人工捕捉。
①越冬成虫还未外出活动前,在前一年发生虫害的林地,用白涂剂刷 2 米以下的树干预防成虫产卵。
②越冬成虫外出活动交尾时期,在林内捕捉成虫。
③在初孵幼虫为害处,用小刀刮破树皮,搜杀幼虫。也可用木锤敲击流脂处,击死初孵幼虫。
三、药剂防治。
①成虫期,在虫口密度高、郁闭度大的林区,可用敌敌畏烟剂熏杀。
②初孵幼虫期,可用 6% 可湿性六六六、 50% 甲基氧化乐果乳剂、 20% 益果乳剂、 20%蔬果磷乳剂、 25% 杀虫脒水剂的 100 倍液; 8% 敌敌畏 1 倍、一线油(柴油或煤油) 9 倍混合,喷湿 3 米以下树干或重点喷流脂处,效果很好。
四、保护和利用天敌。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期,有柄腹茧蜂、肿腿蜂、红头茧蜂、白腹茧蜂等多种天敌,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3: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