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明月
揭阳古八景之一
双溪明月在炮台镇西南2公里的榕江南北河汇合出海处,俗称双溪嘴,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景观掠影
水深江阔
双溪明月水深江阔,景色迷人,每逢中秋之夜,两溪涨潮相激,当月出于桑浦山石龟之尖,影落南北河合流之处,泛舟游此,但觉天在水下,月现双影,随波跳荡,令人心旷神怡。
明代天启年间为防倭寇侵犯,于此处填下巨石七堆以阻贼船,名为七星石。清代卓伯先有诗曰:“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
一面水墙
据说每一年仅有某一个月朗星稀之夜,恰逢两溪之水相涌出海,两股江水激流冲撞于此,溪面上荡起一面水墙,远远望去,便犹如海上竖起的一面长形巨镜。也当月圆人静之际,有缘之士,则可见到古今天地间一大奇观:天上一轮皓月高挂,而双溪之中,竟同时浮现出两轮玉盘,三月如明珠互映,浑圆皎洁,银辉冷艳,江水熠熠,异彩尽洒,妙不可喻。
七星伴月
更为难得的是,此处东北侧,正是北宋高士、皇宫教授、太子师傅、潮州先贤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先生,《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故里南潮村。与交往吴复古至深的北宋名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多次至此猎奇探风,然而惜乎缘悭一面,俩人屡屡未能目睹“双溪明日”奇观,未免惆怅。吴复古曾在某次将外出游玩带回的七颗的怪石抛置于此,拂袖而去。七石是为今日的“双溪七星石”,合乎“七星伴月”之说,无意倒也造就天作之合。
海不扬波
苏东坡慨然一书,泰然挥就“海不扬波”四字,书体苍劲有力,阴沉老练,那“海不扬波”四字曾搁置于“双溪嘴”渡口,让南来北往的过客见了,无不胆颤心惊,可惜后来不知所踪”。
秀色新观
双溪两岸,真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春风吹绿江南岸、黄金淘尽万里沙的时候,大地醉熏熏地睁开以双眼,她惊喜地发觉,呵,两岸高楼拔地而起,陆上交通四通八达,水上巨艇小舟来回竞渡,到处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入夜,当你泛舟溪流,江风微送,忘情月色之际,你会吟唱一番:江山如此多娇!那两岸之上,灯火辉煌,蜿蜒万里,辉影倒映江面,互相交照,闪烁不停,奇观异景,更如万千个明月,竞争放光,无比夺目,构成了另一幅新的《双溪明月》。
诗词应景
《春江花月夜》
游人若于月夜泛舟至此,念上“吴中四士”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浮想联翩,倒也为双溪月夜一景徒添雅致逸趣,景因诗名,诗因景生,自古以来,美好的东西,总是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
《武陵春》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虽然与此“双溪明月”各不相干,但不管何人至此,倒也无不感叹不已,引发共鸣了。
景观定位
景观(包括自然人文两类)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名望和灵魂,同时也是经济生长点和可持续发展资源。我常常想到河北的承德,在避暑山庄建设以前,它并不怎么出名,及至有了避暑山庄之后,却连同原先存在着而默默无闻的热河、棒槌峰等也就跟着走红,成了承德山民的无限骄傲和四季常青的摇钱树。在文章的开头举这个例子,当然是为了说明景观对于一个地方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显而易见,在中国名山大川的“词典”里,是找不到揭阳这个名字的。然而从市区“双江夹一龙”的地理形胜来看,揭阳本应是个“大地方”。因为诸如此类的地形,在国内,还有江西赣州四川灌县(今称都江堰市)等处,那些都是闻名遐迩的地方了,只是揭阳例外。先人在赣州的两江(章江贡江)汇合处内角建了个八境台,是国家级的名胜古迹,笔者曾数次登临其上,目极八境,却总自然而然想起揭阳的双溪嘴,难免就有些惆怅,还更有些期望。
双溪嘴是渔湖半岛的前沿,中秋时节,南北溪口会同时呈现一个月影,被我们的先人命名为县级的“八景”之一,曰“两溪明月”(通常称“双溪明月”)。从明洪武时期至今,历六百多年而未被取消。明、清时代的“揭阳八景”,自然、人文景观参半。“双溪明月”属自然景观。自然景观的“建设”,不用大量投资,只须邀集几个文人,在其美趣上多做些发掘与诠释,便可“众所周知”。所以,在古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财政还不那么充裕的情况下,让自然形象入景是“造景”者们的惯用手法。事实上,“双溪明月”几百年来在美化居民心灵、提高揭阳知名度上,也确实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当然,以渔湖半岛境内溪河如织、景致丰富,要再命名些风景出来也不难。像过去因诸溪东来朝拱龟山,而喝形取名的“七蛇会龟”,像近年发现定名的佘厝村北侧的“十八弯”,就都是他处罕见的优美的自然景观。此外,还有渔江村东侧的渔江洲、渔湖桥北面的渔光岛,这些都是不事开发就可游可览的景观。以景观而论,绿洲上的渔湖储藏量颇大,这是“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的。
可是,包括“双溪明月”在内的渔湖半岛的自然景观,却没有像黄山、像张家界那样给本地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充其量只是让本地或小范围的游人一睹为快罢了。其原因在于规模不大,特色不太浓烈,因此缺乏冲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但作为景观资源,在渔湖半岛转型为新市区后,当然还必须保留、保护与保养,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予以打造、包装与推介,使之发挥出相当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个具有潜力的经济生长点。
但是,要实现这个期望,必须先行制造具有较大冲击力的人文景观,使之产生巨大影响,吸引了大量外地游人之后,这由我们的自然景观资源虽有优势但不显著所决定。有了一个强大的外力,这些资源的优势就会发酵,“做大”也就成为可能。所以,我认为,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在沿江地带建设五千年文化大观的战略构想是具有远见卓识,它对于美化新市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激活与提高旅游观光事业与经济、文化效益,无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尽管“五千年文化大观”的定位、规模、结构、内容、形式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明朗与定型,但是,有世界那么丰富的成功先例可以借鉴,有半岛这么巨大的平台可以驰骋,我完全相信,假以时日,揭阳的景观建设完全可能出现跨越性的变化,“小家碧玉”而少人见识的自然景观,会伴随着宏大壮阔的人文景观的横空出世而走出“深闺”,俏丽迷人。
历史决定着先贤只能在河边低吟浅唱,使命要求我们面向世纪大潮引吭高歌。
地理位置
揭东区炮台镇位于揭阳、潮州、汕头三市中心,东倚桑浦山,西南濒临榕江,扼榕江南北入海口,地处潮汕三市中心,素有“潮汕明珠”美誉,区域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12.27万人。东倚桑浦山,西南濒临榕江,扼榕江南北河入海口;国道206贯穿全境,广梅汕铁路揭东火车站距炮台4公里,潮汕机场即炮台建设,水陆空交通枢纽正在逐步形成。
炮台镇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明古镇,素有“潮汕明珠”美誉。2003年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2006年列入揭东县城经济发展核心区。区域面积5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近13万人,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镇规划区面积1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总人口53152人,服务人口达40万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2 10:41
目录
概述
景观掠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