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望仙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是一种高状作双环形的发髻。
发展历程
唐朝时期,《
妆台记》记载:“
开元中,梳双环望仙髻及回鹘髻。“(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及回鹘髻。)《髻环品》记载:”
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
宋朝时期,《
记纂渊海∙第十一章∙妆饰》记载:“唐武徳中,梳平蕃髻、长乐髻;
开元中,梳双环望仙髻,
贞元作偏髻子。“
明朝时期,《
群书类编故事∙卷八∙人伦类∙原髻之始》记载:“开元中梳双环望仙髻。”《
三才广志》记载:“开元中,梳双环望仙髻及回鹘髻。”《
国宪家猷》记载:“开元中梳双环望仙髻。”
清朝时期,《
奁史∙卷七十一∙梳粧门一∙梳》记载:“
妆台记明皇令宫人梳双环望仙髻”。
发式特征
双环望仙髻,流行于初唐及盛唐时期。此发髻多用义髻或将头发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之两侧,环中饰以蔓草形,双环间饰以双凤,有瞻然望仙之状,因此得名“双环望仙髻”。此发型精美大方,令人赏心悦目,梳这种形式的发髻,以少女为多,中年以上的妇女似不多见。
梳妆方式
双环望仙髻的梳妆采用结环式梳妆法。具体方式是,先由正中分发,将头发分成两股,然后在头顶两侧各扎一结,最后将余发弯曲成环状,并将发梢编入耳后发内。
史料索引
文化特色
敦煌壁画中唐第154窟北壁《报恩经变》“树下弹筝图”中公主的头饰。
榆林窟中唐第25窟南壁西端“未生怨”中韦提希夫人和北壁《弥勒经变》中的玉女便头饰双环望仙髻。
敦煌壁画宋61窟中的“五欲娱乐”独舞,女伎头梳双环望仙髻,面贴花子,着方领长袖衫,喇叭裤,云头履,正屈缩两臂甩袖起舞。
陕西乾县北部的
唐永泰公主墓中有持蜡烛的侍女,其头顶为双环望仙髻。
陕西省西安市羊头镇李爽墓墓室北壁有一副唐总章元年的《女侍》图,其高195厘米,为1956年发掘。画中侍女梳双环望仙髻,硬衬曲领半臂,着窄袖小衫。
唐昭陵陪葬墓之韦贵妃墓(唐麟德三年666年)的壁画《击方馨乐伎图》中的女伎,头梳双环望仙髻,内穿圆领窄袖白色褥,外着红色高衽阔袖舞衣,系赭色长裙,跪坐于舞茵之上。其前放置一方馨,双手挥动敲击乐器,柳眉凤眼,饰有面靥。
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是唐朝时期文物,1985年陕西长武县枣元乡郭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该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环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加以雕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2016第三届“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入围作品“双环望仙髻女舞俑开瓶器”,此开瓶器取用
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的外形,并进行抽象简化,外壳采用电镀金属拉丝工艺,在配色上采用唐朝的服装颜色搭配,将唐朝文化融入到了现代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