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髻又名双环灵蛇髻,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发髻之一。通常是将女子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双环髻。后唐、宋各朝流行的
双环高髻、
双环望仙髻即以此发髻为原型发展而来。
最初流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是少女梳的,但是也有少数妇女梳此头。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
步摇簪、
花钿、
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
将头发盘卷成两个发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
双环高髻”。其法先将头发中分为两股,各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有的还将余发垂下作成燕尾形,叫作“垂髾”。
据唐
段成式《髻环品》载,
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后为贵族妇女所喜尚,宋时仍流行。是一种高状作双环形的发髻。其形将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瞻然望仙之状,谓“
双环望仙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