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钩填墨,是指在法帖尚未广泛流传之前,古人为了保存书法的原迹,采用“摹”的方法而制作的“副本”和“复本”。这种双钩填墨之法,从六朝到隋唐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纸的应用而普及。双钩填墨本,除了其流传的意义外,同时也具鉴赏之价值,故历代评书者皆称这些摹本为“下真迹一等”。
双钩填墨源于东西晋南北朝时
天师道的“画符郭填”。天师道的画符郭填,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成箓文,迂回曲折,极相近元代的“
八思巴文”
篆体,然后再在空心处填上颜色。后来书法中的双钩填墨与这种手法同出一辙。
北宋时期,
印刷术发明,古人法书多赖此以传承。刻帖
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学书者之最佳范本。“双钩填墨”至此而告终止。
双钩填墨运用到中国书坛可谓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兰亭文集序”所有版本,包括最为有名的“
神龙本”、“定武本”等,绝大部分出源于双钩填墨。其它有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
平安三帖”,即《平安》、《
何如》、《奉橘》帖,真迹无留下,人们所见的也是唐人的双钩填墨本。奈良时代流入日本的《
丧乱》、《
二谢》、《邵儿》、《
左边》、《得示》五帖,与《哀祸》、《孔侍中》、《忧悬》三帖也是唐人之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