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三帖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行书
“平安三帖”为东晋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因《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裱于一卷而称“平安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行书。纵24.7厘米,横46.8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法帖简介
第一帖:平安帖
释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注:此帖有残损。“修载”,即王耆之,字修载,是王羲之的叔兄弟。
大意
最近稍微平静安定一些,修载来此十来天,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估计明天无法再像近几日一样都在一起聚会,心里都多了些遗憾。
简介
平安帖》纵24.7厘米,4行,27字,亦称《修载帖》。《平安帖》为行书,用笔沉稳,结字严谨,笔划中有重笔亦有轻灵之笔,有些转折笔划具有铁画银钩的效果,因此又增加了一点矫健的姿态。唐玄宗李隆基写的《鹡鴒颂》与此帖许多字有相似之处,或受此帖影响?
第二贴:何如帖
释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简介
何如帖》纵24.7厘米,3行,27字,又名《不审尊体帖》、《中冷帖》。第一行“尊体比”三字右侧有“察”、“怀充”小字押署,“怀充”乃唐怀充,与僧权同是梁朝人;“察”乃隋朝姚察,皆是当朝的鉴赏家。 第一行“尊体”二字上有一点,占一字之空,似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亦如以空字、提行表示恭敬。第二行末“无”字不全,为后人裁割装背所损,抑或摹时遗漏,甚或母本即如此。
第三帖:奉橘帖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简介
奉橘帖》纵24.7厘米,2行,12字。从行文看,文义可连属《何如帖》后。又,褚遂良右军书目》“行(草)书部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若将此帖与《何如帖》相合,正五行。推想唐时是将现在的《何如帖》与《奉橘帖》合为一帖。此帖“奉橘”二字损,尚可辨识,第二行第一字损半,且模糊,似为“可”字。
引书法欣赏
“平安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帖》中“当复”之“复”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复”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复”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也是变化不一。 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褚遂良编写的《右军书目》草(行)书第六卷有一则“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下注五行)”。有的研究者认为即是故宫藏摹本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卷”的后二帖(何如、奉橘二帖合起来正好是五行)。而第十七卷有“此粗平安”一帖,但没有记载行数,也可能是今卷的第一帖《平安帖》。帖中有细线钩勒原迹残损情况,部份字迹也留下双钩填墨的痕迹,同时摹出梁朝鉴帖人徐僧权(活动于六世纪初)、唐怀充(活动于六世纪前半),隋代鉴帖人姚察(活动于六世纪末)的押署,卷末四行小楷题记云:“开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参军事学士诸葛颖。谘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这三人都是隋时晋王杨广府中鉴别古帖的专家。从摹搨的观点来看,此帖忠实于字形体势,对于理解王羲之书风极有参考价值,也保存了唐代以前古迹鉴藏的形式。
历代递藏
“平安三帖”前隔水上有“晋王羲之奉橘帖”瘦金书题签。下钤“宣和”朱文联玺。首行末“来十”二字右侧,有梁朝“僧权”半字押署。“僧权”即梁朝鉴赏家徐僧权。在《平安帖》四行后,是《何如帖》,又称《不审尊体帖》。其第一行末“尊体比”三字右侧,有“察”、“怀充”小字押署。“怀充”即梁朝人唐怀充;“察”即隋朝人姚察,皆是当朝的鉴赏家。《何如帖》三行后,是《奉橘帖》二行。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部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若将此帖与《何如帖》合并,正五行,文意亦相属。三帖相连。幅后有“隋开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后有“参军事学士诸葛颖”、“谏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题名。拖尾有欧阳修等题名。前后有“政和”、“宣和”、“绍兴”及项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鉴藏印多方,确系流传有绪的唐摹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8:35
目录
概述
法帖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