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虑宪(2),求善良,足以
謏闻(3),不足以动众(4)。就贤体远(5),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6),其必由学乎!
⑴本节选自《学礼》。《学礼》是一篇完整地阐述教学原理的
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针,对后世有很大
影响。
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但是在强调这一观点的同时,不知道先贤们是否想到过:如果人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还能为所欲为地施行“愚民”政策吗?还能像噶羊群一样凭几声吆喝和几记鞭笞而使之归顺吗?
人民都变的聪明起来,的确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但对实行专制的统治者来说,人民变的聪明起来则未必是好事。因此,说这一观点是“远见卓识”,是说它超越了专制统治者的立场,具有开明的色彩。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
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
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
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
著作逐渐成为
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
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
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
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
政治、
法律、
道德、
哲学、
历史、
祭祀、
文艺、日常生活、
历法、
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