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
聊斋志异.卷七.青娥》:「敲石取火,以纸裹药末,熏生两足讫。试使行,不惟痛止,兼益矫健。」
人类从自然界的
雷击、
山火、
磷火等获得火种,用火来烧烤猎物、块根;用火来御寒取暖、驱暗照明。
钻木取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主要的取火方法。主要利用
摩擦生热原理。
钻木取火的工具主要有两件:钻火板和钻火杆。一般要求取火工具的木料要干燥,但钻木板和钻木杆所用材料不同。前者要求松软,以山麻木、柳木为之;后者要求坚硬,以榆木、花梨为多,一硬一软,利于摩擦生火。
除了古典式钻木取火法,后来又出现了弓弦钻木取火法、简易刨子取火法、竹片摩擦取火法(木板摩擦取火法)、
易洛魁族式取火法等更便捷的钻木取火方法。
约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器的发明,取火方式又前进了一步。在日常劳动中用铁工具制造石器时,发现了铁石相击能迸出火花,这便启发人们创造了金与石相击的取火方法,并逐渐提高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
火石。
火镰,又作钢镰、火刀。自从火镰发明以后,它便成为我国古代最流行、最实用的取火工具。现代的金与石相击的取火方法也进行了改进,一般用
金属和
镁棒、
打火石等相击取火。
阳燧又称为
金燧、夫燧、
火燧及阳符,它们都是指用
铜镜在阳光下取火。是将打磨较光的
凹面铜镜放在阳光下面,日光遇铜镜反射并把光线集中于一点——镜面焦点,此光亮点能产生高温,将枯草置于光点下,便可烧焦,此时用力一吹便可得到火焰。现代有
凸透镜取火。
公元950年前后,北宋名臣陶谷在《
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时候夜里有急事,可是还得花不少时间做灯,很不方便,于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了硫磺,贮存起来备用。需要时,把它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古人把这种神奇之物称为“引光奴”。及至后来,这种引火的东东进了店铺,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产、供应,便更名为“火寸条”。
火折子,它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这样一来,没了火苗,但能留下一个红点点,就像抽烟的火星一样,隐隐地燃烧着,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对着火折子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燃。
我们的
火柴后来被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硫磺引火的原理于是在欧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扩展——从黄磷火柴到普鲁米辛火柴,接着出现无磷火柴。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又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现代火柴。1845年,人们又发明了用红磷作为火柴头的安全火柴。
有关
打火机的图绘,最早出现在公元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个贵族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认为,打火机装置可能是出自达·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类似的机械图绘,其绘成时间可能在1500年-1519年之间。
空气压缩取火(活塞取火)主要利用
压缩点火原理,它的原理是由于汽缸的空气,在迅速下压
活塞时被急剧压缩,活塞对空气做的功转化为空气的
内能,使空气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从而使得沾有乙醚的棉团(易燃碳布)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