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灯胡同
北京煤市街胡同
取灯在北京有多种解释,其中有火柴洋火)的意思,也有取灯(笼)的意思。煤市街取灯胡同明代属正西坊,原称取镫胡同。
概况
从民国时期出版的《燕都丛考》的地图上看,取灯胡同是一条斜胡同,东北口是煤市街,西南与炭儿胡同相通,可抵延寿寺街。当年,廊房头条被称“灯笼一条街”,布满经营和制作宫灯、纱灯、走马灯等灯笼的商店和作坊。而取灯胡同与廊房头条相接,中间只有一段煤市街。
鉴于取灯胡同的地理位置,认为这条胡同是廊房头条那些灯笼店的仓库堆房,是有些道理的,只是这条胡同如今全是居民大杂院和小店铺,看不出灯笼库和灯笼作坊的遗迹何在。至于明代称“取镫胡同”,大概也有一些典故在内,只是历史久远无法考证了。在清代的《京师坊巷志搞》中,没有记载,可见这条胡同太普通了。按古代修志的惯例,如果胡同内有大宅院、寺庙会馆等,都可入志。取灯胡同则未入志,可见其不是什么重要胡同。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胡同里的“原住户”渐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进京打工、经商的人。取灯胡同也不例外,这条小胡同里不仅有许多外地住户,还有小店铺、小饭馆及卖什么“成人保健品”的店铺和不会理发的“发廊”。
名字由来
这与北京古代的引火物有关。我国古代有一种引火之物,史书称之为“取灯”。把松树或杉树枝条削成小木片,然后将硫磺涂在木片顶端,很像如今的火柴。清代末年,西方火柴传进北京后,人们习惯称之为“洋取灯”,简称“洋火'.;取灯早在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到清代,北京就有人以取灯为业。福格《听雨丛谈·取灯》记载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为细枝,涂硫磺于顶,遇火即燃,用以引烛。”这种取灯在当时是一种很重要的商品。大约在明代初年,以制造、贩卖取灯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聚集在一起,取灯胡同就是取灯作坊手工业者聚集的地方,也是取灯的货栈和批发站。直到民国初年,取灯在北京城里还有出售。
随着火柴工业的发展以及火柴需要量的增多,取灯作坊就被北京火柴厂所取代。 取灯作坊经常发生火灾,因火灾而破产甚至丧生的人很多。因此,解放后,为保证城内居民的安全和维护城市环境,北京市政府将此类行业迁往永定门外经营。自此,取灯胡同就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6 10:52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