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是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之一,凝胶的灌制比水平
电泳槽凝胶灌制困难,漏胶和产生气泡常在所难免,需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其灌制技巧。
聚丙烯酰胺外观:固体聚丙烯酰胺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或粉末,分子量在400-2000万之间,固体产品外观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粉末,
液态为无色粘稠胶体状,易溶于水,温度超过120℃时易分解;胶体聚丙烯酰胺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胶体。聚丙烯酰胺为
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
絮凝性,可以降低液体之间的磨擦阻力,按离子特性分可分为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和
两性聚丙烯酰胺四种类型。(分子量: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与标称值的相对偏差不大于10%。)
水解度:与标称值的相对差值不大于2%,或根据用户要求提供;非离子型产品,水解度不大于5%。聚丙烯酰胺分子中具有阳性基团(-CONH2),能与分散于溶液中上
悬浮粒子吸附和架桥,有着极强的
絮凝作用,因此广泛用于水处理以及治金、造纸、石油、化工、纺织、选矿等领域。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APAM)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是水溶性的
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分子链中含有一定数量的
极性基团,它能通过吸附水中悬浮的
固体粒子,使粒子间架桥或通过电荷中和使粒子凝聚形成大的
絮凝物。所以,它可加速悬浮液中粒子的沉降,有非常明显的加快溶液澄清,促进过滤等效果。主要用于各种
工业废水的絮凝沉降,沉淀澄清处理,如钢铁厂废水,
电镀厂废水,冶金废水,
洗煤废水等
污水处理、
污泥脱水等。还可用于饮用水澄清和净化处理。
沉淀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不溶于反应物所在溶液的物质。从字意上理解就是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去除。污水中的
悬浮物质,可以这是一种物理过程,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是污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根据悬浮物质的性质、浓度及絮聚丙烯酰胺凝性能,沉淀可以分为:
自然沉淀,
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域沉淀的悬浮颗泣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它颗粒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
污泥浓缩池中均有区域沉淀发生。
废水中
悬浮固体浓度不高,而且不具有凝聚的性能,在沉淀过程中,固体颗粒不改变形状,也不互相粘合,各自独立地完成沉淀过程。(
沉砂池和
初沉池的初期沉淀)
压缩沉淀发生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由于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集成团块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的聚丙烯酰胺浓缩过程以及在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自由沉淀发生在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沉淀过程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的沉淀轨迹呈直线。整个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及比重等不发生变化。这种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是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是颗粒物在水中作絮凝沉淀的过程。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其中
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
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它们互相碰撞凝聚,其尺寸和质量不断变大,
沉速不断增加。悬浮物的去除率不但取决于沉淀速度,而且与沉淀深度有关。地面水中投加
混凝剂后形成的
矾花,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悬浮物,
活性污泥在沉淀过程中都会出现絮凝沉淀的现象。
(1)用于
污泥脱水根据污泥性质可选用本产品的相应型号,可有效在污泥进入压滤之前进行污泥脱水,脱水时,产生絮团大,不粘
滤布,压滤时不散,流
泥饼较厚,脱水效率高,泥饼含水率在80%以下。
(2)用于
生活污水和
有机废水的处理,本产品在配性或碱性介质中均呈现阳电性,这样对污水中
悬浮颗粒带阴电荷的污水进行
絮凝沉淀,澄清很有效。如生产粮食
酒精废水,
造纸废水,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啤酒废水,
味精厂废水,制糖废水,有机含量高 废水、饲料废水,
纺织印染废水等,用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要比用阴离子、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或无机盐类效果要高数倍或数十倍,因为这类废水普遍带阴电荷。
(1)胶板的清洁是灌胶能否成功的第一关键步骤。反复使用时要将玻璃板和间隔片上凝胶去除干净,彻底洗净后干燥。用乙醇擦拭玻璃板上残留水渍。不能有一点残留的凝胶和残渣,否则灌胶时会产生气泡。
(2)灌胶前要对玻璃板分别进行处理。长玻璃用
亲和硅烷,短玻璃用
剥离硅烷处理,便于电泳结束后长短玻璃板的分离,凝胶都
粘附在长玻璃板上。处理时先用剥离硅烷涂抹短玻璃,再用亲和硅烷涂抹长玻璃,能不更换手套就避免亲和硅烷污染短玻璃。玻璃板上不能有多余
硅烷,否则干燥后会留下水印,在后续实验如
硝酸银染色显示条带时会有水印痕迹,影响显色条带的观察。可用
镜头纸拭去多余硅烷。涂抹均匀后分开放置干燥玻璃,最好干燥过夜,否则会粘胶。
在凝胶灌制中胶室底部漏胶不可避免,需要准备较多的胶液以防漏胶过多而灌胶不足。胶室的制备对漏胶多少极为重要。一般胶室玻璃板间两边放置有间隔片而底部无间隔片,而底部是最容易发生漏胶的地方。为防止漏胶常用方法有用胶布封边或用
琼脂糖凝胶封底。用胶布封边时胶布一遇水就失去粘性,特别是在玻璃板的两个底角,常封固不牢而很容易发生渗漏。用
琼脂糖封边的不便之处为:一般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面积较大,厚度常不到1mm,在灌制中如果有极小的琼脂糖液滴不能流到底部,在
聚丙烯酰胺凝胶灌注时会在残留的琼脂糖附近产生气泡;琼脂糖浓度偏低则凝聚时间长,延长灌胶时间,且灌制琼脂糖时也要发生漏胶。我们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的第三种方法:在胶室底部插入间隔片。选择稍长于玻璃板宽度的间隔片,仅需插入1mm即可,紧密对齐两边的间隔片,用
弹簧夹夹住。此法仅需35ml胶液就能灌制47cm×17cm×0.04cm大小凝胶,渗漏很少。凝胶凝聚后取出底部间隔片,用
移液器吸取200ul左右电泳液沿玻璃板边缘充满底部间隙,不能留有空泡,否则电泳时凝胶下端电泳泳道会歪斜。使用该方法节约试剂,减少剩余胶液污染,操作简便快捷。
采用回流
灌注法灌注凝胶。因制备好的胶室有弹簧夹,将胶室放置在一水平支架上。一人操作时以靠近操作者一侧胶室底角为最低点,左手托住对侧玻璃板中部抬高胶室约30°。右手从低侧短玻璃处缓缓
灌注胶液成连续的细流,到达底部后逐步放低胶室,直至灌满,水平放置后插入梳子,6%凝胶聚合常需1~2小时。灌胶中如有气泡形成,调整胶室角度消除气泡后稍放缓灌胶速度常能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