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Dental Medicine)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口腔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
医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口腔医学教育是培养从事口腔医疗卫生保健专门人才的教育,规范的培养过程是培养合格口腔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质量监管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发展历程
1998年,教育部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口腔医学专业位列其中,属口腔医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0401。
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口腔医学专业代码由100401变更为100301K。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口腔医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2020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口腔医学专业为医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0301K,属于口腔医学类专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学制为五年。
培养目标
口腔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未来的口腔医生,学生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口腔医疗实践;具有终身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作为未来的口腔医学从业人员,能否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口腔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取决于口腔医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是否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培养规格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关爱病人,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诊治计划。
(4)在职业活动中坚持原则,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使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工作成本低、效果好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6)尊重每一个人,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具有创新意识。
(9)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0)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1)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
(12)具有分析批判精神,具有科学态度。
(13)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和能力。
(1)掌握与口腔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够概述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及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能够说明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能够说明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基本原则;能够说明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主要的口腔常用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原则;能够了解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基本原则;能够说明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辨证施治原则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能够说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3)能够概述口腔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口腔面部疾病发生的基本知识。
(4)能够概述口腔临床医学的各种理论和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了解其诊治原则包括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儿童口腔疾病、牙列缺失与缺损、牙领面畸形、肿瘤、外伤、感染及颅颔面发育异常等。
(5)具备口腔预防医学理念和基本技能,树立社会群体预防观念、综合保健观念以及在临床实践中提供预防保健服务的思想。
(6)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口腔医学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1)全面、系统、规范、正确地采集全身病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并学会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临床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4)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断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简单处理能力,临床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和主要结果判断能力。
(5)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和与医生、护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
(6)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1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7)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8)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口腔专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1.病历书写与分析
问诊、病史采集、正确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和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等。
2.基作技能
无菌操作、龋洞填充术或开髓术、洁刮治术、传导麻醉和牙列印制取等。
3.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牙髓活力测定结果、口腔X线片和检验结果阅读、病理切片诊断等。
(2)口腔专业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1.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炎、常见口腔黏膜病、牙外伤、智齿冠周炎、下颌骨骨髓炎及牙列缺损、缺失、颔面部外伤等。
2.其他
拔牙适应证和禁忌证、乳牙替换的年龄和顺序、“牙痛”的鉴别诊断等。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合理全面,符合培养要求,至少开设2门针对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使用最新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统编教材,专业外语教材以引进原版教材为基本教材。
理论课程
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预防医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病学、口腔倾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领面影像诊断学、口腔种植学。
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见习、生产见习(不少于1周)、临床医学实习(不少于12周)、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实习(毕业论文)(不少于45周)及其他实践环节。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科研训练、大创计划、实验竞赛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所聘任教师应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同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具有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在传统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的重要内容。满足该专业在校学生数(含毕业实习生)与专业课程教师数之比为6:1~8:1;专业课程教师中,本校专、兼职教师不低于80%。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教师老中青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不低于70%。高级、中级、初级人员占教师总数比例为3:4:3(民族地区比可适当下调)。
设备资源
有足够数量的基础设施(包括各类数室及多媒体设备、图书馆、文体活动场所、学生公寓等)供师生教学活动使用,并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建设有教学网站,学生共享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内容。
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作为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平台。设置口腔临床实验室,其使用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仿真教学头模数与年级学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3),涵盖各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各实验室有相应的准备室、标本模型陈列室等。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科学仪器及虚拟仿真教学设备装备实验室,并定期进行补充更新。专业课程的实验开出率,应不低于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90%,课程安排合理全面。有含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的3种以上专业期刊及专业课程教学所需的挂图、标本、模型、视听教材。
有足够的口腔临床教学基地,满足教学所需。具有稳定的口腔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体系,充分发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口腔临床教学基地至少获得省级认证,生均椅位数不少于0.5台,教学医院(直属、非直属医院)的牙椅数应超过年总实习牙椅数的50%。有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实习大纲规定项目的完成率应不低于90%,学校有实习管理组织和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
教学经费
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力,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学经费及其所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教育经费预算视各医学院校或区域的预算惯例而定。鉴于医学教育成本较高,医学院校生均拨款额度标准应高于其他学科。
质量保障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数学覆盖面。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讲授娴熟,概念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注意教学反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加以改进。关注学科专业发展,教学内容涵盖最新科研成果。
具有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及考试结果的反馈程序。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具有良好的学风、考风。90%的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意见反馈良好。
口腔医学院校(系、专业)必须具有口腔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及在学校中的地位。具有健全完善的教学档案文件。具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教学督导及管理队伍构建合理,职责明确。
定期总结教学工作和检查发展规划,能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医疗的改革,定期制定教学未来发展规划。
培养模式
白求恩口腔医学院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科研互相支撑,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综合学科优势,构建“口腔医学+”吉大模式,助力新医科特色发展。通过一系列教育创新发展新举措,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标“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学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出台了一些列具体举措: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新版培养本科生方案中,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占比33%,目前口腔专业课程已建或在建线上课程达到全覆盖,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加快建设优质线上课程刻不容缓;以“器官”为系统,以“疾病”为导向,通过整合、融合,实质性推动口腔临床课程与口腔基础课程、基础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的深度融合,病理-解剖-微生物-临床-预防纵向整合。在新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打破学科间壁垒,开设《龋病学》、《牙周病学》等融合课程11门,实现疾病从组织学、病理学、预防到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纵向贯通,从而体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构建“口腔医学+”新医科课程。
学院依托综合大学优势,秉承医-理、医-工、医-文相结合的“新医科”建设理念,构建“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打造口腔医学教育的吉大新模式。学院打破学科与学院壁垒,主动与化学学院、电子科学学院、材料学院、生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交叉学科对接,通过聘请特聘教授的方式,建设医理医工结合的新医科课程,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202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本科生5+3轨道培养方案中融入了4门“新医科”选修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新医科课程板块”,《口腔人工智能学》等课程的开设,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元素融入,为培育具有交叉融合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组建“交叉科研团队”。
学院通过优化和组建与新医科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构建跨校、跨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交叉师资团队,强化深入交叉合作,学院将学校公共平台与学院专业平台结合,与化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8名教授组建了7个“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形成医理,医工交叉融合的学科构架,团队的建立对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育、成果的产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快科研和医疗两大支撑体系建设,促进“新医科”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强化医防融合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
代表院校:吉林大学
在青岛大学“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口腔医学院秉承“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的“四个融合”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富有家国情怀,具备优秀岗位胜任力和创新潜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遵循“以本为本,医工融合”的培养理念,学院不断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了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了早专业、早实践、早临床,多实践、多临床,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程相互融合的“三早、二多、一融合”特色课程体系。把专业课程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方向,让学科方向与本科课程融为一体,依托学科方向推进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口腔医学与转化医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具备优秀岗位胜任力和创新潜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学院优质科研资源全部为本科生开放,打造实践育人平台。依托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数字医学与3D打印工程实验室、青岛市口腔医用生物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市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优质平台,打造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在临床实习阶段,学院创新性地实施了“综合+专科”的专业实习带教模式,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临床思维,并充分利用入院入科教育、病例讨论、专家讲座等,将医学伦理、人文关怀教育、法律法规意识等融入临床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换位思考意识,增强爱伤观念,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医生,真正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落在实处。
代表院校:青岛大学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该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医疗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工作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
就业方向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