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使槎录
黄叔璥撰古籍
清巡台御史黄叔璥所著,书始于1722年6月,黄叔璥抵台后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全书凡8卷分三部份:《赤嵌笔谈》(第一至第四卷)、《番俗六考》(第五至第七卷)、《番俗杂记》(第八卷)。其中番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原住民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证平埔族历史之根基。
说明
《台海使槎录》是一部清代台湾史地风俗杂记,全书一共八卷,由清朝的黄叔璥编撰。
黄叔璥(生卒年不详),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今北京)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由太常博士迁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擢湖广道御史。康熙晚期,出任台湾巡使,在任期间重视考察当地民情,写了一部《海疆十要》,阐有关治理台湾主张。雍正二年(1724年)回到北京。随后因事被罢职。乾隆初年,又被起用为河南开归道,调督粮道,在任赈抚灾民,修治水利。后来又任江南常镇道。在学术上,他以宋明理学为宗。著作有《中州金石考》、《南台旧闻》、《南征纪程》、《既倦录》等。
书籍简介
《台海使槎录》系作者在台湾期间搜采有关旧籍记载,参以亲身见闻撰成。凡采自他书者,皆注明出处,并顶格写。自撰者低一格书。卷一至卷四为《赤嵌笔谈》,杂记台湾地形、气候、潮汐、水程、城堡、一般风土、地震灾异及郑成功抗清和朱一贵起义等事,资料多取自《台湾纪》、《读史方舆纪要》、《蓉洲文稿》、《香祖笔记》、《稗海纪游》、《诸罗杂记》、《东宁政事》、《伪郑逸事》、《平台纪略》等书。卷五至卷七为《番俗六考》,卷八为《番俗杂记》
记台湾民情风俗、物产,尤详记土著少数民族习俗。
卷二除述当地武备军事外,所记婚、岁时节令、服饰、贸易等习俗,均可见其与大陆文化习俗的深厚血缘关系。因当地居民多来自福建、江浙、两广,故其端午之食肉粽、斗龙舟,七月半之盂兰会,中秋制月饼,重阳放纸鸢,皆与内地相近。其有关当时台湾与漳州、泉州、建宁、厦门、上海、宁波、山东等地的海船贸易情况及贩运的各类商品名目,对研究清代沿海贸易也颇有参考价值。对于某些台湾风的来源,作者还作了一些提示性的考证。如当地有吹号角卖肉的习俗,书中引《广东志》说:“顺德之容奇桂州黄连村,吹卖鱼。其北水古粉龙渚马齐村则吹角卖肉。相传黄巢屯兵其地,军中为市,以角声号召。”从而指出了两地风俗的关联。同时,作者也批评了当地的一些陋习,如抽鸦片,说:“鸦片烟,用麻、葛,同鸦土切丝,于铜铛内煮成。鸦片拌烟,另用竹筒,以棕丝,群聚吸之,索值数倍于常烟。专治此者名开鸦片馆,吸一二次后,便刻不能离,暖气直注丹田,可竟夜不眠。土人服此为导淫具,肢体萎缩,脏腑溃出,不杀身不止。”可见台湾在清代前期已颇受其害。卷三则主要记载了台湾的物产,包括农作物、特色土产、热带水果、奇花异木、草药、海产、鸟兽鱼虫等。其中当地农业耕作收获情况和甘蔗种植及制糖法,还可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台湾的经济生产水平。
此书最为详尽和有价值的是卷五至卷八有关台湾土著少数民族风俗的记载,特别是《番俗六考》。所谓“六考”,指对其处、饮食、衣饰、婚嫁、丧葬、器用六方面考察。据作者说:“余撮其大要,凡六,檄行南北两令,于各社风俗歌谣,分类详注。”叙述涉及北、南两路十三个地区的一百五、六十个村社,材料丰富,从居室的建结构,到主食的品类和烧煮方法、酿酒、服的式样颜色、婚嫁的习俗、器物的制使用等,无不罗列,且多生动而具体。如卷七记“南路凤山番”人每酒酣兴起,“而歌而舞,舞无锦绣被体,或著短衣,或袒胸背,跳跃盘旋,如儿戏状。歌无常曲,就见在景作曼声,一人歌,群拍手而和”。如卷五谈土著人的织布方法也很具体。外,《番俗六考》中附录的三十几首“番歌”,也极有特色。这些歌词,都据土著人音,用汉字音译法写下,下注汉文意译,语言质朴,富有韵味,内容涉及生产、打猎、爱情、游戏、送公文、颂丰年、劝诫、饮酒、纳粮、娶妻、思念亲人、歌颂祖先等,实究台湾少数民族风俗和民间歌谣的第一等素材。
版本
早有乾隆间刻本。另有《畿辅丛书》本及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参考资料
《台海使槎录》.家国网 每日一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4 00:38
目录
概述
说明
书籍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