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教育学领域术语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旨在培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和独立的学术追求,坚守学术操守;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领域,掌握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并接受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的训练,具备充分的独立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成为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以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及新闻、出版、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品德端正,宁静致远,以诚信为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洞察力,学风严谨,勇于追求真理,以学术为生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有道德承担和现实关怀。
2.要求博士生具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要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追踪学术前沿,能熟练地运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从事尖端研究,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胜任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
3.掌握第一外国语,初步掌握第二外国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研究方向
1.史学理论
研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理论,同时深入把握当前西方最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历史本体论、历史知识论、历史方法论问题。
2.中国史学思想史 研究中国史学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侧重探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包括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历史客观性问题,历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历史学的自主性问题,历史学的危机与出路等。
3.中国古代学术文化
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特别突出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系统研究,并结合近人的批判与反思着力探求其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启示。 4、 20世纪中国学术史 系统和深入研究五四以来史学流派的治史路数、优劣异同,结合20世纪中国的几种主要的史学思潮,把握现代史学发展的线索和趋势。
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能提前毕业,对于特别优秀者,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
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的导师或校外导师,研究生导师任组长。
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其中必修17学分,选修 3 学分。
六、 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学位公共课 3门 6学分
学位专业课 2门 8学分
前沿讲座(含讨论班) 5学分
以小型讲座或讨论为主,由导师主持,也可由博士生重点报告、主讲。重点关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前沿态势和热点话题,以培养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参与专业前沿学术建设的积极性。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15次,本人主讲不少于5次,并撰写学术论文(一般为主题报告的扩展)。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教师和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成绩及极以上记5分。
2、选修课 至少 1门 3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需补修2门硕士阶段课程,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后附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中期考核
在第三学期初进行。考前组成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五名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委员会负责对博士生一年多来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估。
考试方式可以口试、也可以口、笔兼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补考,不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无硕士学位者,可视情况改写硕士论文。
学位论文
要求博士生站在学术的前沿,勇于探索新领域和未知领域,结合传统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诸问题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合乎规范,在前人基础上综合创新,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统、完整的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学术论文(字数10万字以上)。为保证论文质量,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并要求博士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CSSCI核心学术刊物(不包括增刊)上发表一篇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且单位为山东大学)。发表的论文一律以公开出版或清样为准。
1.做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博士论文的质量、水平、价值,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熟悉掌握主攻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一起拟定论文题目,独立完成选题报告。在中期考核之前,博士生做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听取与会专家意见。导师最后对论文选题进行把关。开题报告通过者,论文正式进入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在三个月内进行修改,再度进行开题报告。要求博士研究生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
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写作进度及写作质量。每隔3—5个月,博士生向导师及有关专家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的难点,指导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问题,以使论文写作顺利进行。
3.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5个月,向导师及有关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学位论文。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博士生导师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应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的各项工作,以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学科相关
北师大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已有近50年历史。1961年,教育部委托白寿彝教授组织并主持编写中国古代史学史教材,招收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创办《史学史参考资料》(1981年更名为《史学史研究》,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发行到16个国家和地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注册)。1978-1981年,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其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史学研究所。2000年,以本学科为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为学术研究的主体,他们多为国内外著名院校毕业的博士。主要学术带头人刘家和、瞿林东和陈其泰教授,学术造诣精深,对学科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位于学术的前沿,在诸多领域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本学科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其中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对此书的出版亲自写信表示祝贺。本学科主持的“中外史学理论比较”、“古代中西历史、史学和理论的比较研究”、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等项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学科与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都曾来本学科访问。近年来,本学科先后召开了10余次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
本学科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史学理论、中西史学与史学理论比较研究。
中国史学史方向,学术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该方向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史学史有贯通性的研究,深入揭示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及其民族特色,强调史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重视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和近现代史学的优秀遗产。
史学理论方向,学术研究颇具特色。该方向重视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探讨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史学理论的遗产,揭示中国史学理论的民族特点,积极探索当代西方史学理论问题。
中西史学与史学理论比较方向,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该方向的比较研究工作,重视历史、历史编纂学与史学理论三者的联系,对中西古代历史理论作了深入的探讨,努力回应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前沿性问题。( 备注:北京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2:07
目录
概述
培养要求
参考资料